| 只看他
楼主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半年多了,零售市场按照承诺的时间表,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开放,面对承诺开放,中国市场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呢?
商业巨头开始“圈地”
2002年8月,来自沃尔玛方面的消息称,其在北京开设的第一家店将在年底前正式开业,而这只是它计划建立5家连锁店的第一步;德国的麦德龙公司也称会跳出长江三角洲,启动其全国发展战略;家乐福下一步的扩张,集中在西部和华南地区;上个月英国的百安居、法国的欧尚与北京国图物流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共建北京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金四季购物中心”。其他各大“洋品牌”也都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大动作,以期未来能够在中国这个诱人的大蛋糕上分得一杯羹。据报道,自去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关部门又新批准了10家外资分销企业。而目前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70%在中国抢滩登陆,包括世界排名靠前的伊藤洋华堂、普尔斯马特等,北京、上海、武汉、杭州、昆明等地纷纷成为巨头们在中国的基地。这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业迅速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它们特有的销售和服务方式深深吸引了中国的消费者,而外资零售业的信息化管理、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新鲜事物也让中国的商家耳目一新。
中国商家力图突围
跨国商业巨头的来势凶猛早已引发了国内零售业的“大地震”,面对如此局势,国内零售业也按捺不住为了生存而突出重围。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研究院张汉林教授介绍,其实国内的批发零售业真正面临WTO的影响和挑战实际上在1997年1998年就开始了。确实,几年的经营,零售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零售业也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连锁超市尤其是大型超市显露出零售业第一主力的气势,成为10年中中国商业最耀眼的新星。直营连锁、特许加盟、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店、折扣店、全员制的大卖场等国际上已采用的各种经营方式发展势头也都很强劲。一些老牌或新兴的零售企业也使出浑身解数,重拳出击,或者实行改制,或者实行联合,或者进行转型等等。如北京西单华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实现了强强联合;京城商界举足轻重的企业———京客隆超市连锁有限公司成立,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北京新燕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重组;而许多零售业新锐并未被吓倒,在开放中求生存求发展,力图找到突出重围之路。
笔者在采访张汉林的过程中,他一直强调开放,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如果不积极融入国际竞争中,是不可能强大的,在竞争中才会有双赢。而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开放来解决,实现在开放中改变。
但国外商业巨头们面对中国零售业的异军突起,当然不会视而不见。他们强大的资金实力、经营的规模化、现代化的信息系统等优势也将为他们的急剧扩张及与中国同行展开多层次的合作提供条件。事实上,沃尔玛和家乐福都向北京递交了开设门店的申请。据悉,未来几年,如外资零售的拓展不会遭遇政策限制,零售业的市场格局将会有大变动,一些外资零售巨头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中国零售业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国外零售商的跑马圈地给中国零售业带来极大压力,中国零售业要突出重围,任重而道远。
出路在哪里
2001年底,中国零售业实际上步入了“多事之秋”,有倒闭的,有具备规模后相对效益没有同步提高甚至有所下降的,有艰难维持的。虽然中国的零售业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国外百年的发展道路,但面对WTO,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有经济学家认为,外资零售业企业规模大,以连锁业态为主,能发挥规模优势,做到统一进货,统一定价,统一核算,降低成本,这必然使中国一批规模小、管理差的零售企业受到强烈冲击乃至倒闭破产。张汉林对此提出“批零一体化”的建议。确实,流通体系就是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一个桥梁。这种桥梁越简单,流通路径越短,流通成本就越少,零售业从双方中获得的利益就越大。比如沃尔玛,它集中大量低价采购,直接卖给消费者,只经过一个环节,当然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服务都可以达到最优。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要改革传统经营手法,采用“差异化经营”。在深圳和沃尔玛成功对垒并声名鹊起的万佳超市就采取了这一战略。
张汉林提出的经营策略则幽默地借用了毛主席的两个方针:“农村包围城市”和“为人民服务”。意思是说零售业要进入城乡接合部,在这个地方,企业最接近消费者,接近最大市场,能形成一定的服务半径,然后再形成规模化的中心。而且零售企业必须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做需求管理、需求分析、需求预测,提供给生产商组织生产,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和消费的最终融合和有效连接。只有心里有消费者,为大众服务,才能成为最终的获胜者。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能为中国零售业的出路提供一些思路。
和国外业已成熟的零售商业巨子分庭抗争还尚需时日,但毕竟中国的零售业正一步一步地在开放。我们相信,只有更加融入国际竞争中才能进步,我国的零售业应该要有这种全球的观念和这样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