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man
文章:77 回帖:347 金币:42 积分:1178
| 推销花招大观! 我们没有真正接触过堪称一流的推销术。倒是走在大街上,时时会冷不丁碰上那些生拉硬扯、坑蒙拐骗的商品推销者。对此我们最有效的防范是:一面用眼审视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一面用手捂紧你的钱包。一方是:不管用什么样的手段,只要能把货卖出去就是最大的胜利;另一方是:任好话说了一大筐也绝不轻易掏腰包。这便是现今的一些商业。可以这么说,中国目前所有的竞争状态下,商业竞争似乎是中国老百姓能够最直观接触到的竞争形式,假如用“惨烈”二字来形容,未必言过其实。
于是,各种高明与低劣的推销术应运而生。说高明,中国消费者又有几人真正接触过堪称一流的推销术?说低劣,只要你走在大街上,时时处处都会冷不丁碰上。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我们的商业行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推销术,正停留在工业社会的起步阶段,这与现代经济所需要的商业相去甚远。
这话似乎过于抽象,这里,我们不妨罗列一些人们常见的一些所谓“商业推销术”,似乎能够更深一些地理解,为什么《消费者保护条例》会出现“商业欺诈”一类的条款。
价格“魔术”不灵光
种种以价格为手段的竞争形式已为人们习以为常。“割肉大甩卖”、“地段拆迁、买一送一”中的伎俩早已被普通消费者看穿。在降价风愈刮愈烈的今天,即使商家的这种降价是真实的,也无法回避“自相残杀”的旋涡。
还是在两、三年以前,那些始终居高不下的商品价格令人望而生畏,而今竟然毫无来由地一泻而下。某个专卖名品的服装店,将某个名牌运动服原先至少在500元左右的价格,一下子就降到了200元左右。这一招在两年前似乎还稍稍起了点作用,而到了今天,或多或少给人一点笨拙感。毕竟名牌自有名牌的价值,当价值与价格极端不符时,人们当然会怀疑这个所谓名牌的真伪。于是针对名牌的价格便形成了一种怪圈,高价位时无人问津,而忍痛削价,却又招来一片怀疑的眼光。名牌尚且如此,一般商品更是苦不堪言。这便点燃了眼下所谓“价格大战”的导火索。
只要你稍加注意,眼下林立于这个大都市的或大或小的商厦,种种以价格为手段的竞争形式已为人们习以为常。譬如那种捏造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所谓的“原价”,还煞有其事地划上一个大而红的“×”,同时又标明“折价”后的标签,实在是触目皆是,类似的小小伎俩挨到近日,似乎早已被普通消费者看穿。让人深感遗憾的是,降价风愈刮愈烈直到今天,即使商家的这种降价是真实的,也无法回避“自相残杀”的旋涡。
再回头去看一看各家工厂里生产的产品。无可回避的事实是,为了使大量的积压产品尽快销出去,许多商家的确在放弃利润,甚至在做亏本的买卖。早在二十年前曾风光一时的某皮鞋厂,迫于市场竞争之激烈,前不久开出一家专卖店,专卖自家厂生产的某种著名品牌皮鞋。这家专卖店的经理告诉笔者,他们眼下每卖出一双皮鞋,至少要亏10元钱,他们所标出的价格也确实到了“挥泪大甩卖”的地步。然而令他苦恼的是,尽管如此,数百平方米的大店铺,每天的营业额也只是区区几千元,顾客寥寥、门可罗雀。“不这样做不行啊,厂里需要周转资金,大量的产品积压,新产品因为没有资金,无法上马,恶性循环,厂里越来越困难。”
实在没招了,这位陈姓经理终于想出一个“妙法”,这便是眼下常见的所谓“店面拆迁,亏本大拍卖”一类的标语挂满街头的来由。刚开始时,这一招确实令消费者有些难以琢磨。但眼下的消费者早已被这个无序的市场调教得聪明起来,陈经理很快就发现,还不等他把标语挂出来,似乎所有苦恼于营业额上不去的店老板们,都是在一夜之间同时想出了这个法子,“工厂倒闭,割肉大甩卖”、“地段拆迁、××买一送一”、“换季削价,商品一律×折”……这个市场,真让人看不懂了。
事实上,引起目前市场上有关价格竞争的这种混乱状态,商家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是无可推卸的。中国当今的商品市场,可说是历史上最丰富的时期,而价格竞争,自然就成了商品经济不可避免的手段之一,但据专家的介绍,以价格优势竞争,绝不是惟一的手段。除了提高产品应有的质量外,超前的市场营销策划、优秀的销售人员、货真价实的商品价格定位……其中任何一环都是不可或缺的。就是说,单纯将价格一压再压,不仅损害了商家自身的利益,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的有序竞争。
奖券奖来连环套
除了玩弄价格游戏外,“恶意诱导”日渐盛行。要么送点小零小碎的东西为诱饵,要么玩玩“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把戏。因为陷阱无处不在,消费者也许再也不会相信商家的任何许诺,商家的信誉又从何谈起?
如果说早在5年前,一个凶神恶煞般的男人手持菜刀叩开居民的房门,声称是在推销厨房用具,却把好几位老人着实吓得不轻还算是新闻的话,那么,现在许多更为卑劣的推销手段,能使许多曾经领教过的人们谈之色变。
现在的一些销售商店使出的杀手锏,最多最广的除了玩弄价格游戏外,当属日渐盛行“恶意诱导”了。一到夏季,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的一些个体店面,显得异乎寻常的热闹,不明就里的人们不免会发生疑问,别处的商店冷冷清清,这里的店家生意何以如此火爆?细细探究才知道,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所谓“顾客”,全都是这些个体户们花钱雇来“撬边客”(北京人谓之“托儿”);这些人分成两拨,一是以营业员的身份,大喊“送广告衫喽!”并往过路人的怀里塞,而接过这些广告衫的,除了一些贪图小利的行人外,很多就是他们雇来充当假行人的另一帮人。如果你是普通行人,只要接下那件广告衫,麻烦也就跟着来了。这帮送你广告衫是假,将你生拉硬拽到店里买东西才是真。等你在店里转了一大圈,觉得并没有自己心仪的商品可买时,那你是绝对得不到那件广告衫的。谁都懂得“天上掉不下馅饼”的道理。当你走在马路上,面对那些陌生人送上前来的各种广告产品时,是不是该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果说送点小零小碎的东西为诱饵,以期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还算小儿科的话,另一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把戏更能让人如坠云里雾里。上海市中心的徐家汇,是近几年新崛起的商业集中区域。近来,一家新落成的大型商厦开张迎客,使出的第一招就令人“刮目相看”。这家商厦推出的是“买200送200”的促销活动。春节前后,市场一派“牛”气,消费者见到商家的这个幌子,自然也就趋之若鹜而被吸引过来,而当你在商厦里真的消费满200元后,那份送你的200元“奖券”却也变了调。因为在送你奖励的同时他们也不忘告诉你,这200元奖券只能在商厦内指定的某个餐厅使用,而且,还不能在用餐时一次性使用,只能抵作用餐总金额的一部分。譬如,顾客用餐“买单”总金额为150元,奖券只能冲抵30%,另外那部分,照样要以现金支付。而这个餐厅的菜价,却比一般餐馆高出一、两成。一来二去,商厦的营业额倒是上去了,顾客却钻进了商厦设好的圈套,因为“舍不得”那几张奖券,一再地跑来消费,真有被“套牢”之感。
对消费者实行有奖销售,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利用奖励作诱饵,实则是一种具有连环套性质的欺骗性推销,却给正常的促销带来了灾难。因为陷阱无处不在,消费者也许再也不会相信商家的任何许诺,商家的信誉又从何谈起?
推销手法走向“策划”
推销手段从传统、原始走街串巷,发展到今天的无孔不入。商家也变得渐渐有耐心起来,也就是说,只要精心策划一个点子,就不怕你消费者不上钩。
凡生活在大都市的居民,无不经历过这种事:好端端地坐在家里休息,居室的门铃却被一次次地摁响。打开房门,却是一批接一批的上门推销者,烦恼也由此而生,于是,凡是上门来的,统统予以拒绝,甚至会把那些推销人员骂个狗血喷头。但这也难不住商家,各种具有诱惑性的推销方法应运而生。推销人员上门来,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产品介绍了。某家公司向外推销空气净化器,推销人员敲开你家房门,先不介绍产品,而是送你一盘VCD,说是可以先了解一下产品的性质与功能,东西买不买都无所谓,等你收下碟片,他就请你填写一份表格,并注明“已领碟片”,然后他告诉你,这份表格可以参加抽奖,嘱咐你“静候佳音”。随后,推销者有选择地抽出一些顾客的表格,欢天喜地地通知你:你很幸运,你中奖了!你的奖品是一台空气净化器。并告诉你何时何地来领取奖品。客户兴高采烈地前去领奖,他们把奖品发给你的同时,要求你当场试用一下,使你感觉到这种产品确实不错,当消费者正在为这份“免费午餐”弄得暗自庆幸之时,推销人员才很适时地向你提出,东西你可以领走,但要付清这一产品2年的维修服务费,共270元,你正晕晕乎乎着,哪里会想到这纯粹是一个陷阱,当然甚是干脆地付钱提货,甚至连向他们讨一张发票这种事也给忘了。
回到家后,疑问也来了,为什么就那么巧,偏偏这个奖被自己中啦?于是跑到街上一打听,原来这种空气净化器到处都有卖,价格只有268元,比“中奖者”付出的钱还要便宜。消费者大呼上当的同时才发现,花了这笔冤枉钱买来的东西,家里根本就用不上不说,而且由于没有发票,就连投诉的证据也没有。
这种经过精心策划出来的推销方式,眼下已开始悄悄盛行起来。所以,作为消费者,绝不能应贪图蝇头小利而钻进圈套。
诚信才是惟一动力
表面上看,当前市场的商品仿佛是近乎饱和了,但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消费者的需求远未达到饱和的程度。其实商家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目前之所以消费品市场持久低迷,这与广大工薪阶层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是分不开的。卖方市场走到今天,似乎难以见到从自身寻找问题的商家,而只顾埋头挖井,却并不知地表以下究竟有没有泉眼。市场的源泉尽管是无止境的,但绝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商品市场如此丰富,势必滋养得消费者的眼光更为挑剔,这也是商品市场走上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任何急功近利、破坏市场环境的推销手段,最后只能将自己推向死路。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一些极其成功的推销案例,似乎值得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研究和借鉴。诸如1992年才开始崛起的比尔•盖兹,将他的推销内容始终定位于“适时而发”的状态,微软公司的每一代“视窗”新产品,始终建立在推销市场的能否成功的基础上;再如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的“世界杯女子足球赛”在美国举行时,整个赛程均以精良的市场策划为路线,将一种原本并没多少观众的女子足球赛市场,推销得史无前例的火爆。
国外产品成功地走进中国市场的个案,更是举不胜举:诸如“肯德基”、德国的“尼维雅”等等,这些现成的优秀推销方式,都值得商家认真考虑一下:推销,仅仅是靠走街串巷、生拉硬扯吗?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的推销案例告诉我们,诚实与信誉才是拉动销量的惟一动力,除此之外,任何捷径都走不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