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计算机面前人人平等”,确保政策的执行不折不扣。
据统计,目前半数以上的企业ERP应用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个不容回避的事实,确实让人触目惊心。当企业希望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时,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应该如何来进行平衡呢?如果实际的情况最终和预定的目标大大偏离,在IT治理企业和管理水平之间,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呢?
正本清源管理和IT管理和IT的关系,乍看起来就像是“鸡生蛋,蛋生鸡”的故事,很难说清楚,因为一套信息系统运行后,管理和软件会很大程度地融合,软件本身也集成了很多管理理念,彼此作用,互相影响,很难说清楚究竟是谁带来的好处。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IT和管理之间有很清晰的界限。软件本身只是一套辅助工具,存在的价值就像一个隐形的人在帮助完成企业管理;而软件就像帮助其走路的工具。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各种管理软件通常具有两大功能——管理和计算,后者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前者的完备。有人把ERP比做满汉全席,意思是说,如果一个饿了3天肚子的人去吃满汉全席,一定会撑破肚皮;如果一个完全没有信息化基础的企业实施ERP,即使勉强用起来,也只能用ERP系统最初级的功能,因为很多基础工作需要一点点去做。很多信息化项目失败的企业,99%是因为管理基础环节薄弱;而联想集团、海尔集团、黑龙江斯达造纸公司等被奉为全国信息化“典范”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其相对完备的管理基础密不可分。
工具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完成想做的事情,而工具的悖论在于,工具本身无法完成你没有想到的事情。要推进信息化,必须先夯实管理基础;否则,不论多先进的管理软件,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化应该粗中求细
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信息化管理以精细化为主要特征,换句话说,一些企业原来的管理只停留在面上,只管方向性东西,具体细节由执行人自己决定。在传统管理制度下,当“人情”和“规则”发生“冲突”时,政策执行就可能发生“短路”,天平向人情一侧倾斜,从而出现了各种管理上的漏洞。而信息化管理则恰好相反,它管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细节,精细到每一分钱该不该花,精确地规定出每个动作是否合理,甚至精细到每个“比特”的流动,最终通过每个环节的“精打细算”求得整体效益。
信息化把管理的各种政策固化到软件中,不论是谁,只要不按照既定的流程走,信息流就“流”不下去,工作就完不成;从而以“计算机面前人人平等”,确保政策的执行不折不扣。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就是改变企业的定性管理为定量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事后管理为事中管理。
对国内不少企业来说,要实现管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首先要“补”上制度课。完善各种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严密的决策、控制和约束机制,重塑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斯达公司从黑龙江造纸厂剥离后,花了一年半时间抓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包括定量管理、物资管理、标准化等,然后整合数据,把所有表格、企业每个点上的管理全部定量化,最后才调整业务流程,并用软件固化下来。
其次是建立监管机制,确保制度落到实处。习惯了粗放式管理的人,突然被各种框框约束起来,必然感到不舒服,因而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破坏流程,或者抵制新业务流程。其原因很简单:觉得“太麻烦”了。这就需要企业的CIO和企业CEO进行充分沟通,明确方向、坚定信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基础工作做起,一定要从源头堵住虚假数据,确保各种数据的真实、完整,做到第一时间准确掌握生产经营运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