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楼主
华语的流行乐坛像是东坡笔下的长江,东去之浪不知道淘尽了多少英雄,璀璨的舞台,耀眼的灯光,一明一暗间那么多巨星就黯淡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流行经典,传着传着也就消散在街头巷末了。偶然翻起某个旧星的画报,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大起大落,台上台下,戏里戏外,就这样的更迭了。于是不禁嗟叹,明星的生命周期怎么就越来越短了呢?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作为看台上的观众都能有此感触,不知道那些艺人本人,有会有多少哲味浓重的感叹了。
写到这,想声明一下,我不是一个追星族。然而作为一个现代的年轻人,处在这场浮华的旋涡里,就忍不住想从文化的层面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了。
周杰伦是越来越火了,从《范特西》、《叶惠美》、《七里香》、《十一月的肖邦》再到现在的《依然范特西》,杰伦的每张专辑都是大卖特卖。一晃五六年过去了,五六年不算长,可在这五六年里数不清的艺人花开花落匆匆来又匆匆地去了。颠峰时刻的繁华,隐退时刻的黯淡,演艺场台上台下都是戏,可是在帷幕内外,却很多人乱了阵脚。
流行是有周期的,艺人必须不断的满足观众日益变化的视觉上的听觉上的需求。舞台是越来越眩了,舞蹈是越来越火辣了,灯光是越来越迷离了,炒作是越来越专业了,可还是挡不住流行的那一个铁一般的定律。高潮过去,就只剩下尾声了。那些红极一时的明星谢幕的时候并没有功成身退的将军那样的荣誉和赞美,只有稀稀落落的掌声和枯败寂寥的鲜花,不知道是欢送呢还是驱谴。
然而周杰伦却是一直红着,让圈内圈外的人红着眼。他总是在一个高潮接近尾声的时候再给人们一个惊喜,再一次把自己推到风头浪尖。笔者认为,周杰伦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是因为他的歌里面有一种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内涵。
文化战略一直是周杰伦的长期招牌,这与当代乐坛的那种靡靡之风是很不一样的。收音机里整天放着无病呻吟的哀叹,仿佛歌手们都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无谓的忧伤是一种病,那些东西随便听一点可以怡情,听多了就乱性了,感情也就渐渐麻木,直至不仁。
周杰伦的歌就是宋朝的词。记得第一次听《东风破》的时候,竟以为是李龟年在弹琵琶。那时刚好路过一家音像店,蓦地便挪不动脚了。“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侯,犹记得那时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悠悠我的等候你没听过”。回到学校的时候依然不听的回味,很有古代时嵇康临刑前弹了《广陵散》之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这样的歌词,只有中国的汉字才能写出来;这样的爱情,一下子便让那些无病呻吟的哀叹黯然失色了,庸俗了;这样的音乐,又如何教人不喜欢。
周杰伦唱歌的时候有种淡淡的愁,像是边塞诗人在长河落日下面对风沙的叹。周杰伦的身上有种诗人的气质,一种只有文人才可以散发出来的深度的忧伤,这些忧伤让他的音乐不自觉的有了一种意境,吟唱间荡漾开来,便轻易的把听众都感染了。
待到《发如雪》新出的时候,对他的成就已经是在预料之中了。“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雅致的意境,深邃的忧伤,有一种很古典的情绪,再配上中国古典的古筝与二胡,便教人不能自拔了。
《依然范特西》里面给了人很多新的看点,无论是《千里之外》还是《菊花台》,都是围绕着一个系统的故事展开。MV里一派是幽暗复古的色彩,故事或是发生在二三十年代遍地浮华的上海滩,或是唐末乱世深宫勾心斗角的儿女情。乱世的情调,才子与佳人的际遇,都让人浮想联翩。不知不觉,便醉了。
周杰伦的词制作一直以来都是方文山包办的,知道这以后方文山这个人便映入了我的眼帘。据说方文山这个人的个人经历很是丰富,年轻时候还做过民工,后来被发掘出了这方面的才华,专心的为周杰伦写词。在画报里见过方文山的照片,一个中年向晚的男人,深蓝色的西装,胡子很浓,鲁迅那般一字的形状。眼睛很深邃,一看就知道很有内容。最是欣赏这样的男人,有时候甚至想迫不及待的老去,也老成这个样子。唐末的大才子李商隐,想必也就是这个样子罢。
周杰伦与方文山配合地无比默契,相得益彰。是周杰伦成就了方文山,也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古代俞伯牙听到钟子期弹琴就能忍不住感叹出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那叫知音。方文山应感谢周杰伦能把他的词唱的如此婉转回长,周杰伦也应该感谢方文山能给他如此纯粹的古典与流行俱佳的文字。就好象古代的诗人完成了大作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请宫廷乐师与歌女携红牙板喝箜篌唱出来一样,那是一种艺术的交流,诗本来就是用来唱而不是用来诵的。
在唐朝,方文山是杜工部,周杰伦是李龟年。
周杰伦的歌能被那么多人尤其是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年轻人欢迎,主要就是因为他的歌里面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现代的年轻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很不协调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口号喊了那么多年,到头来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改革开放就是注定要引进一些东西舍弃一些东西的,好事都是古来两难全的。当代的年轻人,在生命中最渴望文化滋润的阶段,却处于一个文化相对空白的断层,这是多么教人痛心疾首的事实。
我是一个从骨子里面崇拜中国文化歌颂中国文化的人,我毫不否认中国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影响。我甚至认为文化是可以遗传的,每一个中国人在诞生之初便被注入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元素,它随着身体一道成长发育,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喷涌爆发,求知欲像洪水一样决堤,可惜的是所到之处尽是荒芜,无可遮拦。得不到满足的失落与忧伤充斥祝贺年轻人的头脑,便形成了八十后一个共有的特征——颓废!
周杰伦的歌在这个年代横空出世,既是时势的造就,也是他的生太逢时。HIP-HOP风格的曲风,引导是着流行的潮流;古典的音乐元素和唯美的歌词铸入了中华民族古老博大的文化。他将文化的精髓或者说一个层面以一种流行的容易被年轻人接受的方式传播,让年轻人从听觉的视觉的和心灵上的共鸣与共振。那既是一种感官上的满足,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所以便百听不厌,爱不释手了。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因素。
然而笔者本人对周杰伦大部分歌十分赞赏,对周杰伦本人是有点成见的。这就是文人与艺人的本质上的区别吧。每次看到周杰伦着流行的怪异服装五颜六色发型在舞台上装酷的时候,都有种很不舒服的感觉,觉得那和他的音乐很不协调。假如从一开始都只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话,那么想象中他的样子道真和李商隐差不多了。还是喜欢《东风破》MV中他的那个身着青衫头戴礼帽从背后握着佳人的手习毛笔字的造型,它一下子震撼了我的心,那是我向往的生活。
但是知道那是不能强求的,演艺界的风云变幻谁能说的清,而周杰伦毕竟是商业的不是艺术的,他能把中国的文化在这样的大环境里面传播已经很难得了。为了市场,为了前景,为了在乐坛的长盛不衰,他只能不断变换着花样去赢得那些不成熟的只知道追星的歌迷的青睐,天天给他们新鲜。换句话说,如果周杰伦既能唱《东风破》《发如雪》那样唯美古典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歌,又要他像许巍那样老成沧桑朴树那样叛逆忧郁的话,也是不现实的。如果真的有那样的人的话,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给他定位了。
坚信华语乐坛周杰伦还会一直红下去,因为年轻人依然渴望着文化是滋润,而更多像周杰伦那样的歌手也会不断的横空出世,因为那是文化的需求。
姑且把这个现象称为杰伦趋势吧。
---------------------------------------------------
好人一个
| 只看他
2楼
周杰伦自从与费玉清合唱《千里之外》和演《黄金甲》之后,唱歌吐词也清晰了,不错!但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原来的“模糊唱法“。
| 只看他
3楼
hao我顶?
吐字不清楚,还这么红?
^_^?
晕倒?
---------------------------------------------------
好人一个
| 只看他
4楼
我也说不清话的?》就是没那个命
哈哈哈
哈哈和
---------------------------------------------------
好人一个
| 只看他
5楼
故事只有一个,想法却有无数
---------------------------------------------------
好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