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贴子
阅读:[]   跟帖:[1]  

主题:说门

 
瀚蓝
 发表于 2007-02-06 17:13
楼主


门是守卫和拒绝,隔离与区分,猜想与叩击。门是活动的墙,因为活动,所以脆弱。
最大的门是城门。城有门才有关,有名的山海关、嘉峪关,都写在城门之上。一城之门,白天要守卫,晚上一律关起。不幸被关在门外,除非鼓上蚤时迁一类的梁山好汉,其他人物,进城的事情只好明天再说了。过去城门外有护城河与吊桥,我是小时候看连环画熟悉那东西的。再勇武的大将冲到城下,吊桥一升,城头上乱箭齐发,顿时没戏了。
现在的兵器和战法、人群流动的规则跟古时候大为不同。冷兵器时代,一道城墙就能挡住无边的大军,现在没这可能,赚开城门的诡术也不必了,连那著名的空城计都不再有重演的物质基础。电影《巴黎圣母院》中,奇迹王朝费了多少力气攻打的那扇大门,等到兵器热了之后,无疑像纸靶一样不堪一击。现代文明来了,火车不能等城门开启,天上到处是门,飞机更不管你城不城的凌空飞来。说到把门,在上海的近郊曾保留国共内战时的众多碉堡,钢筋水泥构成,枪眼一律朝外。它几十年里空占宝贵的耕地,成为城市怪物,直到改革开放后摇身一变,耸立起天价楼宇。城墙的历史要古老得多,论功能,它比碉堡更没用,但拆城墙是许多城市永远的遗憾。没用的东西并不是非拆不可的,如同家里的老祖宗最好长寿。二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小说,里面最像警句的话是:有的衣服是不穿的,它永远压在箱底,却永远永远不会忘记。
即便免于拆毁的厄运,城门也早已废弃,许多城门留一个门洞,像球门一样空空荡荡。不再关闭的大门何苦常设?城市地皮越来越贵,奢侈到拥有院子的住宅只是一小撮。那就大家共一扇大门吧。不巧里弄口上的大铁门,在大炼钢铁的1958年被拆,投入土高炉化作废铁疙瘩,大家敲锣打鼓去报喜。几十年后新建造的住宅小区依然有大门,有保安人员。门之不可靠人人知道,所以要雇专人把门。他们套上仿冒警服的化纤工作服,样子很冷酷。但一扇门如果属于大家,就不可能太像门了。我曾住在一个近两千户居民的大院子,大门保安盘查最多的访客,是模样像是农村来的那些老实人,从来不问私家车、出租车里的主。有次我骑车回家被赤裸裸地盘问,我看保安的表情可乐,哼哼一笑,他就礼貌起来。人与人多讲点礼貌比较好,让我也有机会尊重、感谢他们。只是我直到现在也没搞懂,保安先生都由农村过来打工,虽穿上工作服,其实活得辛苦,何以对那些老乡最最无理?
即便有保安尽职地守卫小区边疆,仍旧不可能十分安心。对所有人,更贴心的是家门,古人称作“户”。“家喻”和“户晓”意思相等,“门当”和“户对”也相等。当我们远行,忽然想到家门,心里会一抖,有一线暖意上升。有家门才在家里自成格局,才有家风如此。门是明确的界限。“私人”这一概念,孕育于院门家门。在美国擅自闯入私人领地,业主有权开枪,被打死是白死,可见事情的严重。野兽都有自己的领地,在四边撒个尿宣布占有,侵犯者小心狗命。人的无声的宣布是墙和门。在可能的情况下,人们总想多设几道门,在最没办法的时候,人们拉一块花布分隔空间,用蚊帐来分隔。家里的大门外有防盗的铁门,大门内有更多的门。卧室、卫生间、厨房、客厅等等都是最容易长出门的沃土。热衷于开放的人,可能将厨房放开,忍住炒菜非冒油烟不可的诱惑,与客厅串通一气显得洋派。特别前卫的人士,甚至有将卫生间的门做透明的,表示上下都很坦荡。参观朋友新居,我端详着公共空间中的所谓书房,总是很佩服,坐在那里还能读书写字,是得道高僧的级别。更多的人在没门的房间睡不着,在没门的厕所无法完成生理程序。这样看,人确实退化了。我们不再警觉更不敏捷,无法对付可能的侵害,门的卫护虽然脆弱也不可或缺。
家风又称“门风”,私淑弟子又称“门生”。“门”,从来是个好字眼。最准确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歌咏:女人哟,你们是肉体的大门,也是灵魂的大门。
有门就有锁。锁的功能是暂时将门变作墙。锁的另一种说法是“防君子不防小偷”。彻底的“防君子”只须拉一道布幔,游人止步,天下太平。若以目光与耳朵、鼻子的无辜功能来推想,人人皆有小偷的可能。隐私不光是图像,还是声音与气息。我们的民族性格,也许跟长久缺乏私人门户相关,一布之隔岂能施展激越的动作,一板之分令激情中人无法呼喊内在的声音,一代又一代,何其郁闷!防君子防得太多,就把自己当小偷了。
阿门!
引用 回复 收藏
---------------------------------------------------
三人行必有吾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在世诚信为本!
编辑

  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