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日本6大家电企业中,白色家电产品销售量所占比重正逐年减少,目前各家白电比重均不到20%。”近日,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霍杜芳女士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证实了连日来从三洋、松下等日本厂家所传来的减持白电的消息。
据了解,1月份三洋电机公司与中国海尔集团在日本已正式签订电冰箱业务战略协议,双方所建立的合资公司“海尔三洋株式会社”(暂定名)60%股份由海尔占有,同时还将泰国三洋国际电机株式会社50%以上的股份转与海尔,今后三洋在冰箱业务上都将以海尔为主。与此同时,松下也开始调整白电业务,松下表示,将于2008年关闭在丰中的白色家电部门、在大和郡山市的电器研究中心以及藤市的冰箱设备厂。
霍杜芳表示,日企减持白电比重并不意味着将放弃白电产业,而是在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日本家电厂家正将其大部分白电产业转移至中国以及东南亚等地。但日本厂家的这种产业转移对于中国日渐形成强势的白电产业并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中国市场将坦然接受转移所带来的产业压力。
受利润驱使减持白电
2006年中国家电协会一行在考察完日本家电市场之后,初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日本家电厂家中,无论是白电产品的销售额还是所占的比重都在逐年减少,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三洋5年里白色家电比重下降了40%,目前仅占16%。其他几家也大致如此,白色家电的比重均不到20%。
东芝全球总裁西田厚聪在2006年出行中国时也十分肯定地表示,近些年日本企业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家用电器(即白电产品)在很多综合厂家中所占的比率已经相当小。从东芝的销售额上看,家用电器只有10%。另据他透露,和东芝一样属于综合制造厂商的日立制作所,其数字多媒体家电产品(包括黑电和白电)在销售额中总共为12%左右。相比之下,日立家电销售额的比率要更小一些。
据了解,日立公司在承认其白电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前提下,已于2006年4月完成了对于整体白电业务的重新整合。“同时也对日立在中国的白电业务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唯一的家用电器公司。”上海日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广告宣传部张洁友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承认了日立在白电上的变化。
日本《JARN》杂志副总裁何继承在日本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分析认为,日本家电厂家集体减持白电比重,与日本传统白电市场日渐饱和、市场盘子较小难现增长空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现状已经导致了日本家电厂家纷纷在白电领域出现亏损,三洋转让白电一个最大的原因便是白电出现了大面积赤字。
与此同时,数码家电(黑电)等其他领域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因此之前在白电领域较有优势的日本家电厂家受白电成本增大又无利润可图的影响,开始大幅度减持白电比重转投有利可图的产业。据悉,近两年疯涨的钢、铜、铝等原材料价格,已令大量使用这些材料的白电产品深受其害,成本增加均在30%以上。
产业转移瞄准中国
“日本家电减持白电比重,只是阶段性的调整,也就是从低利润的产业向高利润的产业调整,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会放弃白电产业。”霍杜芳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这样的观点。也正如东芝西田厚聪所言:“并不是白电不重要了,而是其他产品的地位上升了。”
对此,霍杜芳进一步补充道:“在白电方面,日本家电厂家现在主要抓技术前沿和产品差异化。”何继承在分析日本市场时也表示,日本家电厂家在日本依然保留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因为在日本日渐饱和的白电市场,高端产品依然有着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
可以看出,日本家电厂家正在做深度的产业调整,这其中包括两个部分内容:一是在日本本土市场白电向高端产品收缩;二是整体向其他新兴领域转型。据了解,日本家电企业大多已开始向半导体、电子元器件、数码产品等新兴产业转型,如东芝已经开始以电子元器件为主、三洋以半导体为主、松下以能源和数码产品为主。
而在日本家电厂家向高端收缩的同时,其中低端产品则开始大规模向其他地区做产业转移,其中中国成为他们最大的转移地(东南亚也是一个方向)。日立张洁友表示,中国较低的生产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以及成熟且发展良好的上下游配套环境,使得中国成为日本家电厂家做产业转移的“不二之选”。目前日立的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白电产品大部分都已在中国生产。
松下日前在发布关闭3个家电部门的时候,也表示其中的一部分工厂将转移至中国等新兴市场进行生产。同时计划将部分洗碗机的生产业务转移至中国杭州,预计时间为2008年2月;将冰箱的压缩机生产业务转移至无锡,2008年完成转移。
“中国承接了日本家电结构调整之后的产业转移。”中国家电协会秘书长姜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同时她强调,日本家电产品整体来看仍然不错,从品牌和技术两个层面都优于以量取胜的中国家电厂家。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日本家电企业将白电转移至中国市场,会对中国家电厂家造成压力?
中国市场暂不受影响
姜风认为,日本家电厂家此次所做的产业转移,不会对中国白电市场和本土企业产生压力。这主要是因为:其一,日本所转移过来的产业几乎全部用于返销到日本或出口到国际市场,在中国本土直接销售的产品量很少,因此与中国本土白电企业很难形成直接的竞争;其二,日本家电产品价格普遍较高,而中国本土企业目前竞争的重点还在于“量”上,因此也很难形成交点。
姜风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市场研究公司的认同。Gfk白电经理代金峰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家电厂家很难在中国市场掀起大的波澜,一是近两年日资家电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毫无起色,利润还在走低;二是中国在白电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强,已经很难撼动。
根据中国家电协会掌握的数据,2006年中国白电全行业销售收入预计约为450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电冰箱、冰箱压缩机、洗衣机的产量均占全球总产量的1/3,空调、空调压缩机、微波炉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70%、68%和70%。
此外,根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提供的具体的监测数据,2006年日资品牌在冰箱市场的占有率为4%,较2005年下降了0.4%;在洗衣机市场,虽然日资品牌的占有率上升了0.5%,但在仅监测到的松下、三洋、夏普、日立4个品牌中,夏普、日立均出现了下降;只有在空调市场,日资品牌均得到了小幅度的增长,但市场占有率也仅为13.90%,剩下的市场份额几乎全部被中国本土空调企业所占有。
同时代金峰分析认为,日本企业的一贯特点便是率先进入某一个产品市场,等这个领域发展成熟便又开始转向新的产品行业,所以在近两年内日本企业减持白电的整体趋势不会改变。何继承也就此认为,日本企业的这种发展现状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发展机会,尤其是小家电领域,有望超越日本企业。
不过,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日本家电企业在白电技术上的领先性,还是有望使其翻盘。赛诺洗衣机研究人员便表示,目前中国洗衣机市场销售的主要是全自动波轮洗衣机,而日本是发明全自动波轮洗衣机的国家,一旦日本企业在技术上有所创新,那么中国本不太集中的洗衣机市场将有可能被改写。所以,日本产业转移虽然暂时不会对中国市场产生影响,但是中国本土企业应注意其技术的领先性,及时做好高端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