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木人
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南部的克木人,以崇拜的图腾为姓氏,各氏族的成员,对于代表自己祖先的动植物图腾都十分敬畏;克木人的传递方式也较奇特。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子随父姓,女随母姓。
克木人的婚姻是自由的。男女双方在节日活动和生产劳动中认识和了解后,女方可将意中人领回家。如果父母热情款待,就意味着婚事可成;如果父母质问男方:“你来家里干什么?”男方自知婚事告吹,便悄然离去。
克木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到女家的情况很普遍,婚礼大多女方家举行。举行婚礼前,男方要杀猪设宴。但是,杀好的猪必须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看守好,若被女家抢去,就要出钱去赎,赎不来,婚事就办不成了。因此,寨里常常发生“抢肉战”,女家“抢”过去,男方又“抢”回来,追得鸡飞狗跳,叫声笑声不绝。
入宴前,新郎新娘隔门对唱,唱好了婚礼继续进行,唱不好婚礼到此止步。因此,这是决定婚礼能否继续举行的关键。待客人入席坐定后,新娘便将屋门关起,新郎手端肉锅,站在门外与新娘对歌,一问一答,十分精练。如新娘听新郎唱得合拍,答的有理,才开门放新郎进屋,宾客才开宴;如新娘不满意,新郎只好吃闭门羹,隔门听音,不能进屋见新娘。
宴席上,大家用吸管吃水酒。水酒是用糯米酿成的,做好后放在一个大坛里封口保存,遇到喜庆或节日,就往坛里灌清水抬到桌上。吃酒时,每人持一根用金竹做成的吸管,大家围着酒坛吸。吸到一定程度又掺水,再吸,再掺水,直到酒味全尽方离席回家。谁中途退席,主人会不高兴。
克木人严禁近亲结婚,若有违反,男女均被视为“猪狗”,要举行特殊的仪式,以示惩戒。仪式的内容有两项:一项是在寨外的林子里杀羊祭神,乞求消灾免难。届时,全寨的已婚者去吃,吃不完的就地倒掉,不准带回寨子;一项是通婚男女四肢着地,学猪爬,到猪槽里吃糠。吃糠时,由老人口念咒语,用斧头劈两人卧地空档,将槽内的糠分成两半,以示通婚者已经分离。这种仪式带有迷信色彩,说明克木人认识自然的能力还落后。但是,他们严格禁止近亲婚配,无疑是人类优生学的一大进步,对本民族的繁衍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摩梭人
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阿夏"走婚制和母系家庭的残余。所谓"阿夏"、"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夫妻各自在自己的母亲家里,结交阿注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走访、住宿,所以也称"走婚"。白天男子回到母家,他们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当然在农忙季节,如果女方家需要,男方也可以前去帮忙。阿注婚姻完全建立在爱情之上,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男女双方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注关系,这种关系不受任何章程和任何人的限制和干涉,完全以双方的情感来维护,一旦双方发现感情不合,就可以自行解除,另寻更适合自己的情人。人的一生中有的只有一两次阿注关系,也有的有几次或更多次的阿注关系不等。这种阿注婚姻,促成并巩固了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在长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态也由分居向同居转化,就是双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男女某一方的母家。
摩梭女人年轻时身材高挑,穿五光十色的上衣,几丈布做成的百褶长裙,头上戴着散发着醉人芬芳的串串鲜花。特别是她的那一啭歌喉,让人听了后永远都想不明白为何如此亮丽脱俗。她的如花年华过去后,她就会默默地守候在祖母房长年不熄的火塘边,让火塘里的火熊熊燃烧,让归来的儿女们一回来就可以享受火的温暖,让在外的儿女想着家中有她在烧着一塘永远不灭的火,不管儿女们在哪里,都不会感到寒冷。她独自坐在火塘边,火光在她慈祥的脸上闪烁,描绘出她昔日的芳颜。
要想了解摩梭女人,就去听她的歌。听歌最好是在她划的狭长的猪槽船上,她一桨一桨地划着船到了湖心。这时,天已秋,没有一丝丝白云的蓝天下,层林尽染的红叶林,微微的波浪轻轻地拍打着船舷,摩梭女的民歌便格外悠扬。开始她会唱一首迎宾歌来欢迎你的到来,歌曲热情而欢快,洗尽游客在外的思乡之情,心被眼前的湖光山色、摩梭风情所占满。之后,她就会唱摩梭情歌,那歌或缠绵悱恻,或诙谐幽默,或意味深长,一唱三叹,感人至深。在这种时候听摩梭女人的歌,最能听懂一个摩梭女人的心,最能体味到摩梭女人那种对爱的向往和执著,对生活的企盼和热情。
- 该帖于 2008-1-9 0:25:00 被修改过苗族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牧区自然没问题,就是农区蒙古族,在肉食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吃一顿“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把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壮族
歌圩
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歌圩一般为期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参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观战”、欣赏、品评,有的老年歌手参与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青年人当参谋。歌圩非常热闹,除青年们对歌外,还有唱戏的、做买卖的。各种日用百货、绫罗布匹、饮食糕点、鸡鸭鱼肉、蔬菜等,应有尽有。实际上歌圩也带有几分交易会的性质。
歌会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的。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题。其内容大体从开篇歌开始,进而到献歌、赛歌、评歌、和歌、学歌、团结歌等。参加歌会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抵制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壮族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以立春为春节,以
我国民间习俗过春节是从农历腊(十二)月初八日开始,至
年
一、时间概念。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释天》记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说明“年”的称谓从周朝开始。唐玄宗曾将其改为“戴”,唐肃宗又改“戴”为“年”。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实行公历,称
二、古时传说中的野兽。“年”以百兽为食,严冬晚上下山搔扰,猎食人、畜。有一次,“年”来到一家门口,恰好这户人家有人穿着红衣,点着竹子取暖,正巧发出“啪啪”的声音,“年”吓得掉头就跑,人们从此知道它怕“光”怕“声”,一见“年”到,就用此法驱赶,第二天人们相互祝贺。由桃符发展的红纸春联、放鞭炮、初一拜年等习俗,均由此而来。
三、丰收的意思。《谷梁传》:“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大有年”就是大丰收。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是谷穗成熟的样子。《说文解字》也称:“年,谷熟也。”这样“年”就成为庆贺丰收喜悦的意思。
端午节
端午,本名为“端五”,又名“端阳”。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始也。”
端午节民间风俗有:吃粽子、插艾蒿和菖蒲,洒雄黄水,赛龙舟。
端午竞渡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梁吴钧《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
粽子,古代又名角黍、简粽。
雄黄是矿物,成分是硫化砷,其中砷的含量占70%,可入药,能解毒,颜色呈桔红色。端午节,有的喜欢把雄黄水或雄黄酒洒在屋内外墙角处,以避虫害,有的在小孩耳、鼻、头额和面颊上涂上雄黄,以防毒虫叮咬,驱散瘟疫毒气。雄黄酒含砷,有毒,不可饮用。
将艾蒿和菖蒲插于门上以避邪气或泡酒饮用,据说,此酒具有延年益寿的功能。据现代科学分析,艾蒿和菖蒲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蒿入药,内服可止血,又可供灸法上用,灸燃烧所产生的烟能驱蚊蝇,菖蒲根茎可制成健胃剂,外用可治牙痛、齿龈出血。洗佛节
洗佛节,亦称浴佛节、佛诞节,是佛教节日,在
成道节
成道节,是
佛逝节
佛逝节,是
圣诞节
圣诞节是由罗马天主教教会规定的基督徒庆贺耶稣诞辰的一个节日。但近几十年,圣诞节已不再只是宗教节日了,逐渐社会化,成为政府规定的公众假期。从(转帖)风水为何备受关注
一方面,社会的确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并不是一切都在制度化的轨道上发展,因此,造成许多人寄望于超自然力量,也就是通常说的命运的安排。
另一方面,“风水”过分受关注实际上证明过去的教育失败。从晚清、民国至今,历任统治者都有鼓励破除迷信、追求现代科学的法令颁行。但一直以来只是用政府的力量和意识形态的高压,强制性地告诉群众这就是迷信。有一个东西没有跟上,就是最起码的知识教育。因此只要时机一到,迷信观念又卷土重来。
还有一点,这几年很多人急于发掘传统资源来表明,中国也是跟其他国家一样有伟大光荣传统的。在这个浪潮下很多被认为是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就会被强调,甚至风水之说也有很多支持者。但是我在思考:它是不是应该成为旗帜?是风水学说成为旗帜还是其背后支持它成立的道理成为旗帜?因为风水毕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它的知识理论,另外一部分是用这些知识来预言人的祸福,后者我无论如何都不赞同。所以,“风水”不应该借民族思想的回潮来借尸还魂,而应该是凤凰重生。
- 该帖于 2008-1-10 12:39: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