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网聊天,倘若有人突然蹦出一句"很黄很暴力",您可千万别意外,这可是今年最先火起来的网络流行语。比如,说某些人很霸道--"很黄很暴力";说某件事很成功--"很黄很暴力";说某句话很好玩--"很黄很暴力"……反正只要是表示强烈感叹,就来一句"很黄很暴力"。 这一流行语源于CCTV《新闻联播》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名叫小凡(化名)的13岁小姑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很黄很暴力"来描述网络给她的感受。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个论断不胫而走,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口头禅,小凡也不幸成了网友恶搞的对象。
现象:网络恶搞催生第一流行语
"很黄很暴力"究竟有多流行?有网友这样形容,"如果你没听到过这一说法,肯定会被网友取笑落伍"。如此看来,在完成这一选题之前,记者也属于落伍一族啊。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很黄很暴力"5个字,记者搜出几十万个符合的结果,而相关的新闻报道、网络视频更是泛滥成灾。
在一些门户网站的论坛或博客上,网友们的想象力着实令人佩服。在一组《体坛八大"很黄很暴力"》的图片中,身着黄色球衣的NBA球星科比很黄,扣篮很暴力;而在《"很黄很暴力"十大网站》的博文中,新浪、搜狐等被斥很黄很暴力,并配有截图佐证。
不仅如此,还有网友创作出了"很黄很暴力"的各地方言版,以及各国语言版,什么"贼黄贼暴力"、"倍儿黄倍儿暴力"……;也有网友从中挖出商机,推出《很黄很暴力品牌笔记本推荐》的广告语;有的网友索性把QQ个性签名也换成"很黄很暴力",或者将它挂在嘴边,用来以形容生活中碰到的各种事。
当然,在众多网友喧闹和娱乐的背后,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也随之而来。记者发现,13岁的当事人小凡正在被一些网民疯狂恶搞,尤以一幅以小凡形象恶搞的漫画最为盛行。漫画模拟小凡接受采访时的情景,一个裸露肩膀的小女孩,前方放着有CCTV标志的话筒,并配有"很黄很暴力"的字幕。更有甚者,一些恶搞视频将低俗的言谈嫁接到小凡的谈话中。
背后:“人肉搜索”推波助澜
人们不禁有些好奇,究竟是怎样一段视频让网友们如此疯狂,又是哪位高人把"很黄很暴力"一语推上流行的舞台?记者从网上搜出了这段名为《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的视频,该新闻由CCTV《新闻联播》栏目于2007年12月27日播出。
报道中提到,网络视听节目在传播健康思想文化的同时,一些低俗不健康的内容也在蔓延,主要有包括色情节目泛滥、暴力视频增长等问题。此处正好采访了中学生小凡,她在镜头里说道:"上次我查资料,突然蹦出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马上给关了。"报道随之呼吁清理网络视听,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小凡肯定没有想到,短短几秒钟的出镜,会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当天晚上,就有网友在猫扑论坛发帖称,"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生竟能看出''很黄很暴力'',我当时就笑了……"帖子马上受到关注,网友们七嘴八石地议论着。
事态随后的发展让人生疑,似乎有股力量在刻意推动。今年1月1日,接着又有网友在猫扑论坛发出一篇《召唤人肉搜索--小凡:很黄很暴力》的帖子,并把视频截图放在显著位置。不少网友应声而起,搜出了小凡的出生年月、所在学校,甚至来她出生的医院都被挖了出来。
不到一周的时间,"很黄很暴力"事件迅猛传播,闹满"网"风雨,出现了记者所看到的那些恶搞"很黄很暴力"的文字、漫画等,进而造就了所谓2008网络第一流行语——很黄很暴力。
分析:情绪宣泄引发网络暴力
很显然,个别网友使用所谓"人肉搜索"将小凡的个人隐私公布于众,甚至以她为原型恶搞出大量情色漫画、打油诗等,无形中侵害了小凡作为未成年人的肖像权、名誉权,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只是出于好玩或追逐流行才对"很黄很暴力"这句话感兴趣。
联想起前几年曾热炒的"恶搞小胖事件"、"虐猫事件"、"恶毒后妈事件"等,在网络世界,当事人的隐私权等正当权利多次受到网络舆论严重侵害。有媒体称之为"网络暴力"--以真假难辨的事实,行道德判断之高标,聚匿名不负责之群众,曝普通人之隐私。
小凡无疑是又一场网络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而广大网友何必跟一个13岁的小女孩过不去?记者调查发现,小凡在镜头前略显正经的表态之所以被恶搞,是因为她在"特殊的年龄"、"特殊的场合"说了一些"特殊的话",小凡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充当了网民情绪宣泄的道具。
正如制作小凡视频截图的网友"王老板"所言,"这其中对这个女孩本身没有任何看法,无非是想借张某之口,浇心中块垒而已",该网友同时还呼吁大家停止恶搞,并为自己的行为公开道歉。原来不少网友怀疑小凡是经过记者授意,配合采访才编造出"很黄很暴力"这一台词。
有评论人士就此指出,在国家有关部门出手整顿网络视频的大背景下,小凡的谈话顿时成了大家娱乐讽刺整蛊的靶子。有网友借攻讦小凡而抨击CCTV,使主流媒体所代表的一种宣传价值观被质疑;有网友是将"很黄很暴力"与网上已富含娱乐精神的众多形象符号加以组合,将恶俗进行到底,获得无厘头的快感。其中,不排除一些网站推波助澜,刻意揪着这5个字进行炒作。
反思:究竟是谁“很黄很暴力”?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个别网友在反抗"很黄很暴力"的符号标签中,自身也暴露出了"很黄很暴力"的一面,陷入了伦理悖论。让欣慰的是,一些网友也开始反省自己的网络暴力行为。记者昨日再次登陆猫扑,网站早已删除了相关帖子;百度贴吧也没了"很黄很暴力"的身影,网络上正涌动着一股反思的力量。
有网友表示,一个小女孩,不论她说这话是成年人导演的还是出自真心,都应该充分理解。更何况,现在互联网上色情、准色情泛滥是个不争的事实,也确实够得上"很黄很暴力"的标准。
而一些媒体在习惯性的舆论宣传和制造典型的思维下,喜欢在人群中寻找相应的典型,没有典型也要诱导、制造出典型,就连小孩子也会非常配合地对着镜头喊几句。于是就有了一个13岁女孩说网络"很黄很暴力"这种成人语言化、主流味十足的道德批判。
与此同时,一些网友享受着网络匿名传播自由的同时,却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他们一方面反感传播霸权,经常为网友的道德热情热烈鼓呼;另一方面,又在放纵着网络话语权,制造出众多乌烟瘴气和网络暴力,使网络舆论的生态极不健康。
有关专家呼吁,小凡的遭遇证明,净化网络环境迫在眉睫。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屡有发生,适度监管实为必要。"而如何在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权利保护之间形成制衡机制,寻求民众诉求与监管政策之间的谐振共鸣,既是有关部门面临的紧要课题,又需要网民的理性参与。"(记者高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