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自六一开始已经十天了,经过这十天的初步探水,可以看到一定的效果,但各方面的声音汇总来,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缺陷不足,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限塑令”的最终成效达到预期,还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的验证、调整、改进,最后再重新实施的过程。
“限塑令”的初衷是环保,是控制“白色污染”的重要组成:塑料袋,规定下达以后,从各商场超市反应过来的数据,塑料袋的使用率都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可达10-20%,使用率即降到了原来的八、九成的样子,效果有,但还是不太明显,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抵制,现从商场和消费者的反应来分别阐述下。
“限塑令”的开展得到了全民的支持。
“限塑令”是长远大计,有利于社会环境,所以得到了消费者和商场的双重支持。
ü 部分大型零售商提供给会员可租赁环保袋、购物篮。
ü 大部分超市提供收费购物袋(0.1元、0.2元、0.3元),限制塑料袋使用。
ü 超市提供买赠活动,购物送环保袋。
ü 消费者自觉少用塑料袋。
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积极的方面,为了更准确的达到限塑令的预期目标,我想谈谈其中的缺陷不足。从大面上看,限制塑料袋的使用,会给环保袋提供巨大的市场,现在市场上的无纺布材料是主要的环保袋制造材料,可是,无纺布生产厂家面对看似市场潜力巨大的市场,却鲜有动作。他们也在观望这个市场,他们担心什么?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消费者可以给出的。
n 收费是否合理?从政策来看,绝对的目的是明确的:限制以致最终杜绝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不管最终目标能否以怎样的形式达到,什么时期达到,单从变免费为收费这一条率先发力,就值得商榷。大家知道,商场是“限塑令”目前执行力最强的区域,其他小型市场和零售摊点很难控制和取证约束。作为“限塑令”的效果检验的主力,其以前免费的购物袋的成本从商品的价格上已经转嫁给消费者,现在实行收费,其他的优惠和返利没有看见,对于消费者来说,等于为环保埋了两次单,这样的话本来的弱势群体却双倍的承担了占有大量社会资源的强势群体本该承担的责任。在这里我想到了以前涨价以节约用水的提议,结果在众多的反对声中不了了之,这次的限塑令正看翻看都何其相似啊。
n 限塑令限制了谁的使用?反馈的信息看到了,下降了一到两层,可是,几毛钱的袋子,在谁的眼里起到了可以抵制不用的程度呢?出了极少数的纯环保者,大部分还是弱势群体。几毛钱对于他们的日常消费来说,比重还是相当大的。可是,他们对于塑料袋的使用又往往不是一次性的,他们还可用其重复装东西、充当垃圾袋等等,没有了以前免费现在高价格的“垃圾袋”,他们会转向市场购买廉价一样不环保的塑料垃圾袋,因为,毕竟生活中不可缺少暂时也不好替代。
n 商场实行限塑,消费者还有什么难处?我看到,一些小的商场,限塑令成了他们增收的一项圣旨,强卖的现象屡见不鲜,消费者或环保或省钱的举动招来的是部分管理不严素质不高的商场收银人员的白眼,挖苦,矛盾由此而生。塑料袋的利润可以看见,其流通量可以和热销商品媲美,成为创收重点“商品”也情有可原,不过,这和“限塑令”的目标确实是南辕北辙啦。有些时候购买动机是随机性的,环保购物袋不能时刻戴着,即使带着,有些商超不允许带布袋进商场,众多的不方面,谁给消费者解决?
n 商场实行限塑,防损怎么办?大型国际连锁商场,可以让消费者挎包自由的出入超市,在国内,这好像是天堂的待遇。不仅带包进去很难,重重关卡,出来更是收银盖章验票,先入为主的定位消费者为可疑人士。商场运营商们也有苦衷,那就是防损。如果消费着自带环保袋进去,超市销售的环保购物袋与顾客带进的购物袋如何甄别,环保袋放在收银台附近也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小型商品的防损问题等等,都是商超头疼的问题。
n 大型露天菜市场及便民、个体零售店怎么办?
总之,限塑令的发行带着美好的愿景,但真正要达到这一目标确实还需要各方面的修正参与,环保是国之大计,利国利民利子孙,什么时候“限塑”改为“禁塑”,那“革命”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