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  贴子
  |  

主题:<冰山在融化读后感>

三楼半AP

积分:126    金币:62
  |   只看他 楼主

冰山在溶化——走向文明

弗雷德——企鹅中的小字辈,没有绝对的权力,缺少重要的影响,不是精神领袖,不存在任何声望,却颠覆了企鹅的传统与习惯、改变了企鹅王国生产、生活方式。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是历史选择了弗雷德?还是弗雷德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答案我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弗雷德拯救了企鹅王国。

为什么是弗雷德?而不是哈罗德,哈罗德也发现了冰山在溶化的事实,也向大家通报了这一事件!可以说哈罗德是个先行者,先行者意味着没有成功,为什么哈罗德失败?而弗雷德成功?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书的开头显示: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法与对象。哈罗德选择的是鹅民群众,使用的方法是布道、演讲;弗雷德选择了决策圈的人,使用了演示、实证的科学方法。鹅民和人民一样的:有着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特点,喜欢听好消息,愿意做有利的事情。至于忧患啦、远景啦,不过镜中花、水中月。哈罗德所接触的,正是一群典型的小市鹅。因此不被理睬是情理之中的,哈罗德也就变成另类。而弗雷德选的爱丽丝则是有忧患意识、极富责任感的鹅,她时时刻刻担心着企鹅王国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弗雷德成功。(用对方法,选准人,是人生、也是管理上最难的事情,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选准人包括认清你的朋友,敌人,中间派。然后团结朋友,争取中间派,分化、瓦解、孤立敌人。很多人的作法是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选朋友、助手,同则留、异则去,那么,他的团队就成了自己的克隆版)。选人的过程中,用人唯亲,用人唯上,用人唯利,用人吹毛求疵,用人力求完美,用人不能容易缺点,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失误。选人时精挑细选,用人时放任自流——只注重来时的技能,不管长期的发展变化。这也是极端错误的。

哈罗德的失败与弗雷德成功仅仅是选对了人与方法吗?弗雷德与爱丽丝的进一步行动又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分答案——弗雷德认识并了解了企鹅王国的最高管理层。企鹅王国的领导层由十个鹅组成。其中五个成员是这样的:非也——常出错又文过饰非的世袭官僚。两个喜欢辩论的务虚型政客。两个听到数字就犯困的急躁者。(估计他们四个也是世袭的)看了企鹅王的这个领导班子,可以猜出企鹅王国的制度怎样了。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个班子的行政效率。那么哈罗德失败的原因可以一目了然了。从这个班子还可以看出:对内部鹅民没有凝聚力,行动没有执行力。鹅民对之丧失信心,王国得不到鹅民的信任与拥护(王国擅长作的事,是调解背后做鬼脸的事情)。管理层的浑浑噩噩,市鹅层的混吃等死。不出意外,这个企鹅王国随着冰山溶化,而变成又一个玛雅文明或庞贝古城。

哈罗德为什么不能成功,仅仅是方法和选错人了吗?书中说了一句话看似无意,却点出了根本:书上说‘弗雷德见爱丽丝不用约见’。这句话很不明显,不留心的话,根本不会注意到的。是见全体管理层的鹅员都要约见,而爱丽丝平易近人不必申请,还是弗雷德与爱丽丝有着什么关系而享有特权。书上没有写,但是,从哈罗德选择集会演讲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事情来看,是所有管理层都要约才能见。很可能哈罗德也见到过管理层的一员,但是观点没被采纳,只好采取集会、演讲的作法,这也是被迫的。这就点出了这个鹅组织等级森严,讲究出身的特性。也就是说只有特权阶层才能主导这个王国。或者说取得成功是特权阶层与阶级一个权利。也就是说非特权阶层、阶级,就算再努力也不会成功。哈罗德肯定是经过一番拼搏,没有得到爱丽丝这样的决策层或管理层的权威的支持。这就反映了冰山融化的另一个侧面:(一个组织、社团如果只把权力、利益垄断在特定的阶层手中,权力阶层不付辛劳,却利益丰富。其它阶层受尽苦累,也得不到一点好处。那么阶层之间必然产生对立的。如果不把权力和利益向全体成员开放,那么内部斗争必然爆发。选拔人才也是同样道理。如果不能从全社会、全组织当中,基层中选拔优秀人才,不培养储备人才,不把全组织的精英人才都吸引到主流社会当中,精英人才不能被发现,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进入主流社会,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价值。那么,他们迟早会走向主流的反面。同时、如果没有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渠道,组织内部互相闭塞,不能实现沟通与交流。决策层、管理层不能掌握重要情况,基层下层不了解上层的信息。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与技术也不能得到传播与应用。那么谣言,谎言,就会流行,上下之间互相隔阂,各自有一套思维方法和处事哲学与行为标准。各阶层之间互不信任,对立甚至敌视,那么一点点的矛盾就会成为暴乱的导火线。在这种情况下,冰山的漏洞会越来越大的,融化的速度也更快。

可以说鹅史选择了弗雷德与爱丽丝,更给了他们良好的时机。经过他们的努力,鹅的决策层终认同了冰山溶化这一事实,并做出了行动。似乎达成了共识、做出行动就会一帆风顺了。但是,在选派侦察员的过程中,彻底暴露了王国制度的短板,堂堂王国两百余名成员,居然没有智事囊班子,没有执行机构和人员。依靠临时征集的社会闲散人员,组成了侦察队,听信了不相干的海鸥的一句话,就盲目出去侦察。这支队伍能顺利完成任务,能准时回来,可以说是奇迹。(寓言也不必认真)令人困惑的问题是:这些年轻鹅民们没有被组织起来之前做什么呢?这些鹅应该是王国的未来与希望,最应该接受训练和教育,在社会上放任自流,他们的精力无处发泄,聪明无法使用,他们会不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会不会破坏社会的稳定与秩序,会不会走向与社会期望的反面。长此以往,王国不死于冰山,也要亡于内乱。

这也就是培养后备人才的问题,后备人才是关系到组织的未来和命运(现在的领导班子,关系到组织现实生存与发展)选择什么样的人做后备人才,怎么样培养后备人才,是组织发展的重要任务,选择后备人才,一定要从基层选拔,因为基层的人经历了最基本的苦难,最了解底层的痛苦,成长到高层之后也会珍惜机会。当他们完成从基层到高层的上升过程,可以了解到各种层次人的想法、心态、困难、处境。更可以为基层中层做榜样,起示范作用,会产生凝聚力,让员工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基层人员可能不负责任,逃避,可是当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由基层走到高层时,会由衷产生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会对整个组织产生依赖感、珍惜感和深厚的感情。在面对困难与压力时,才会竭尽所能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因为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他的成长史,是他奋斗的经历与精神财富。

侦察队派出去了,应该为下一步做准备了。节外生枝——非也的一番谣言,幼儿园老师的恐吓,使后院起火,差一点功亏一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表面上是策划力与执行力上出了问题,实际上是忽视了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必然导致的结果。同一件事情,不同角度、立场,有不同的诉求。既得利益者当然希望成功,而未来得益者则希望事情办得久一点,利益受损者希望得到补偿,如果得不到,则拒绝。精英阶层希望长治久安,市民阶层希望安居乐业。打工阶层想现在能得到多少。不同的利益阶层和利益集团是管理中帮派、山头产生的根源,也是团结凝聚人心的纽带。从另一个角度讲忽视不同阶层的诉求,就是把这些阶层排除在自己队伍之外,没有把他们当作团队中的一员。结果阶层之间必然产生隔阂,成为前进中的敌人。因此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让各个阶层进行沟通,彼此团结。面临困难与问题时,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集思广议,齐心协力。

走向文明。莎丽安是幼儿园的童鹅,它出了一个小主意,却让王国实现了脱胎换骨,进行了质变——分工协作(过去鹅民捕食只是自己与孩子吃),从此企鹅王国告别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实行了分工协作——这一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使文明的火种从此诞生。迁徙是文明的一小步,而分工协作则是真正走上文明之路。

一个童鹅提出的方案解决了决策者没解决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所有阶层和个人都可以为集体发展提供力量。毛主席的话非常正确: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类似的话沃尔玛也有:你有困难吗?请到卖场里去,那里(员工们)有最好的答案。不过这些话的前提是: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脱离群众。也就是把所有阶层团结在一起荣辱与共、同生共死。

明天会好吗?《冰山在溶化》的结局似乎完美的。那么,若干年后还会美好吗?现在的文化制度会不会变得教条与僵化?而失去活力呢?侦察队长有选择队员的权力,会不会有人为了这个职务而行贿受贿呢?当上队长了,会不会勒索队员和平民呢?成为侦察员,就可以不必直接生产劳动了。想成为队员的鹅民会不会请客送礼呀?成为队员后要捞回成本吧!这些队员们侦察过程中,会不会以权谋私,会不会假公济私,甚至成为鹅奸,把同伴或鹅民出卖给海豹和鲨鱼。(这些都是引起冰山融化的漏洞)甚至将来某一天鹅民们取消了侦察队与迁徙,找到了其它的适应方法,写一本书叫《融化没什么》,用来证明达尔文的观点。

立足之本:一个组织是一个系统,面对各种困难都能灵活运转,是管理者和员工的期待。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单纯防止教条、僵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任何一个组织或团体的规章、制度、规定、纪律,都会有僵化、教条的可能,最终成为前进中的障碍。任何制度方法刚刚被创造出来时,都会生机博博,随着时间推移,形势的改变,和别有用心的人的故意使用。任何方法制度都会变成例行公事,然后僵化教条,接着产生腐败。更何况所有制度、原则、方法,都是由人来执行的,有意的,无意的,别有用心的执行制度和规则,利用这些制度为自己谋私利,假公济私,公私兼顾、化公为私。以集体的名义破坏集体,在人类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在鹅史上呢?恐怕正在上演,解决方法也有很多,关键是要有效的监督与制约。监督的主体只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一个是群众监督,另一个自我监督,那么群众也被腐化了呢?(绝大多数群众是目光短线,只顾眼前利益的。)因此群众监督只是一个方法。

基业长青:想做到基业长青,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套自己的纲领,使全体成员拥有共同的愿景、使命、价值观,使成员有目标、有方向。组织要有自己的目标与使命,有了目标使命,组织才有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生存的意义,组织中所有的成员认同了这个目标与使命,就会把组织的目标与使命,当作为自己的目标与使命,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赚钱和实现自我价值。有了与组织相同的愿景与使命,在工作中就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自然而然就克服困难、战胜私欲。

一个企业在刚被创造出来时,只是为了赚钱,过了一段时间钱赚到手了,生活的困难解决了,娱乐也够了,创业的激情工作的冲动责任感使命感全都消磨殆尽。对于工作也就不是那么认真了,这个现象往往从最高决策人开始的,一个最高决策人马马虎虎,中层、底层自然是乐得安逸了,中层和底层基本上都是目光短浅的人,有了享乐与安逸,就是开心的,逃避与不负责任是他们的个性。组织中的最高执行人往往是中层和基层的榜样和目标,他们怎么样,下属就怎么样,古人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没有自己的纲领,愿景、使命、价值观,因此在取得一定成功后,就推动了动力。

压力大,今天的任务没完成,明天的任务又在哪里,根本原因就是组织没有使命感,没有目标。没有共同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成员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相应地对员工也没有长远规划了。在这种环境中工作,进行的只是短期行为,所以才出现没盼头,没头绪。在这种情况下,赚钱多、少费事,图安逸是人们的追求了。因此,员工流失的速度快了,常常是刚刚来这家工作,又到另一家公司面试,几年下来,公司没有老员工,员工都成了老跳蚤,成天跳来跳去,公司没发展,员式也没有进步。从上到下工作只是为了赚钱与实现自我价值,组织的命运与个人的前途不相干,没有人在乎公司存在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谁对工作会有兴趣和动力呢?

这是一个寓言,读者们见仁见智,从中受到许多启发。我的见解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chinawutong

积分:140    金币:80
  |   只看他 2楼
太长,没耐心看下去了!
---------------------------------------------------
中国物流论坛——http://bbs.chinawutong.com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