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定价方法
以下罗列部分市场营销学中针对单品的定价策略供参考:
(1) 成本导向定价方法:
① 成本加成定价法:按照单位完全成本加上一定百分比的加成来制定产品销售价格的方法。公式:产品价格=单位产品的完全成本Ï(1+成本加成率);该种定价法的关键在于确定加成率。
② 目标定价法:是指根据估计的总销售收入(销售额)和估计的产量(销售量)来制定价格的一种方法。
③ 边际成本定价法:也称边际贡献定价,即仅计算变动成本,略去固定成本,而以预期的边际贡献补偿固定成本并获得收益。价格 = 变动成本 + 边际成本; 边际贡献 = 价格 – 变动成本;边际贡献 – 固定成本 = 利润。
(2) 需求导向定价法:
① 认知价值定价法:是根据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理解程度,也就是以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水平为依据的定价方法。理解价值定价法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认知程度。
② 反向定价法:是指企业依据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最终销售价格,计算自己从事经营的成本和利润后,逆向推算出产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
(3) 竞争定价法
① 随行就市定价法:指企业按照行业的平均现行价格水平来定价。原因:难以估算成本;打算与同行和平相处;如果另行定价,很难了解购买者和竞争者对本企业 的价格的反应。
② 投标定价法:这是企业自己不预先制定价格,而是引导顾客竞争,以中选其有利价格成交的方法。
1.2. 定价策略
以下罗列部分市场营销学中针对单品的定价策略供参考:
(1) 折扣定价策略:包括现金折扣、数量折扣、功能折扣、季节折扣、价格折让。
(2) 地区定价策略:FOB 原产地定价、统一交货定价、分区定价、基点定价、运费免受定价
(3) 心理定价策略:声望定价、尾数定价、招徕定价。
(4) 差别定价策略:顾客差别定价、产品形式差别定价、产品部位差别定价、销售时间差别定价。
(5) 新品定价策略:撇脂定价、渗透定价、满意定价。
(6) 组合定价策略:产品大类定价、选择品定价、补充产品定价、分部定价、副产品定价、产品组合定价。
1.3. 超市商品组合情况下的定价策略选择
超市经营商品均存在多种商品形成的商品群组合,核心是降价管理,保障特价的吸引力同时不损失经营利润,必须更多考虑特价品的品种数量、品种范围、降价范围和价格组合,建议内容如下:
(1) 特价品种数量选择:特价品种数量决定着顾客的价格感知范围,决定着对店外顾客的吸引程度,一般特价品越多对顾客特价感知吸引力越强,但考虑公司经营利润和吸引力,一般每一中类保持3~5个品种较为适宜。
① 具体决定应当依据顾客感知的商品线宽度决定:如可乐,顾客感知的畅销品种即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特价面窄;而纯净水,品种较多,特价设计范围应当适当增加。
② 其次是在价格带上的选择,价格带往往与包装量、功能带有相关性;从宣传策略上,宜选择小包装商品;如商品畅销规格为小包装而选择大包装促销时,适宜将总价格换算成单位价予以告示。
(2) 商品降价幅度:具体商品的降幅度依据商品特性及毛利空间确定。一般顾客会有10%的价格感知空间,价格越高,感知比率可适当降低。例如:1元左右商品,降低0.1元能感知,100元左右商品,降价10元左右能够感知。
(3) 价格组合:商品在特价促销时,必须考虑功能替代,在非冲突品类上可适当提价。价格组合一般可在互补类上使用,易使用销售频率高的带动消费频率低。
① 产品线定价。对属于同一产品线的产品,联系起来考虑定价。应考虑三种因素:各产品间的成本差距、顾客对各产品的评价及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价格水平。 一般做法是实行级差价格,使价格呈阶梯状结构。具体做法是:确定某产品的最低价格,使其充当价格领袖→确定某产品的最高价格→确定其他产品的价格。一般情况下,相近的两种型号的产品,如果价格相差很大,买者多会买便宜的;如果价格相差很小,买者倾向买质量好的。
② 任选品定价。在某些产品销售中,会发生主要产品和任选品的比较定价问题。一般有主要产品价格低+任选品价格高、主产品价格高+任选品价格低两种方法。
③ 附带品(也称连带品)定价。某些产品销售中,会遇到主产品和附带品或相关配套品的定价关系。例如刀架和刀片,照相机和摄影胶卷,电脑的硬件和软件,都有这个问题。通常的做法是:主产品低价,附带品高价。
④ 两部定价法。电话公司和游乐园的收费常采用这种形式。前者是:固定费 + 使用费;后者是:门票 + 项目费。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前一项收费低,用以吸引顾客;后一项收费高,用以获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