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贴图]100部载入影史的非英语电影 
69《午夜凶铃》
这是一部出色、优秀的日系恐怖片。与它相比,那些以血浆和内脏为卖点的美式恐怖片可能都不能称之为恐怖片。2009年,日本公信榜评选出的“日本观众心目中最恐怖电影”十强榜单,《午夜凶铃》名列榜首。影片聚焦于四名少年的离奇死亡案件,牵扯出了一个关于看了录像带、接听电话、7天后死亡的传言。整部影片营造出了一种离奇、窒息、惊悚的氛围。这部影片之所以这么恐怖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日本人独特的造型美学观念和关于诅咒的传说。

68《索拉里斯》
《索拉里斯》是大师塔可夫斯基最具争议的电影,它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好评和爱戴。这部电影的故事非常形而上学,说的是一组苏联科学家到索拉里斯行星上研究“海洋”,后来才发现这看似海洋的东西其实是行星的“大脑”,海洋的波动能影响到宇航员的心智和记忆。影片中表现的对外星的探索反过来也就变成了人类对自身思维以及灵魂的寻找,对外星球的研究也变成对自身潜意识的考量。褒奖的一方据此认为本片是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但是批评的一方却认为影片是导演“编造”的通俗心理学,不但没有什么深意,而且还很肤浅庸俗。不管怎么样,塔可夫斯基把心理学融进科幻片中的创举让我们看到了电影的无限可能。

67《神秘失踪》 影片颠覆了悬疑片要把谜底留到最后才揭露的做法,乔治·斯鲁依泽很早就把一切都告诉了我们:谁是反派,他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在剩下的时间里,导演把注意力对准了丢失了妻子的丈夫,开始探究起他的精神世界来。相比较对真相的追求、对悬疑的设置来说,影片的视听语言明显更为刺激:冷峻、默然、泰然处之的镜头对一切都是那么漠不关心;还有简洁但是极有力度的音乐,拒人于千里之外。影片的结尾一点也不出奇,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到磕碜的结尾却死死地在“情理之中”。好像影片中男主角说的“不可能是这样”——真相往往就是这么简单得可笑。

66《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上映之后,在中西方得到了冰火两重天的待遇。西方媒体把它捧上了天,还给了它奥斯卡,国内媒体把它踩下了地,这种极端的批评一直延续到了《英雄》、《十面埋伏》和《无极》。其实这部影片牢牢地抓住了西方人的目光,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两对主角和两条线索。李慕白和于秀莲这对主角是为西方的知识分子准备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莎士比亚式的对白、崇高的人文境界都恰中要害;罗小虎和玉娇龙这种敢爱敢恨、敢打敢杀的西部牛仔性格的主角是为普通的美国观众准备的;李慕白为师傅报仇杀死碧眼狐狸的故事暗合了《基督山伯爵》的主线,而盗走青冥剑的这条线索又像极了美国的通俗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意义并不在于李安展示了多少中国元素,而在于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让众多美国人理解和接受这种展示。

65《一条安达鲁狗》
大卫·林奇在上床前吃了一大块奶酪,然后满足地去睡觉,他肯定会做一个有史以来最狂野、最疯狂的梦,但是这个梦要是和《一条安达鲁狗》相比,也还是会相形见绌。《一条安达鲁狗》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发轫作,也是代表作。布鲁埃尔用杂乱无章的视听语言营造了一种迷离而且奇特的效果。影片中出现了众多在影像和叙事上毫无意义但是却值得解读和深究的镜头:一只躺在地上的手、蚂蚁、人类的毛发;还有被割开的眼球,拖着钢琴的修士,钢琴上腐烂的驴肉——这些都成为了经典。值得一提的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言人达利不仅和布鲁埃尔一起编写了剧本,而且还在影片中客串了一个小角色。

64《柏林苍穹下》
这是一部充满了哲思、影像宁静但是情感炽烈的影片。维姆·文德斯在影片中从天使的角度俯瞰着大地,体察着人间的苦恼和哀愁。终于这个男性天使醒悟了过来,没有什么比真实的情感更能让人心生向往的,所以他放弃了天使之身,变成了凡人。变成普通人之后,影片从黑白变成了彩色——有点像《绿野仙踪》,色彩和情感都变得活跃了起来。当然,文德斯并没有把天使和杂技女之间的爱情当作主线,他通过天使的眼睛描述了自己眼中的爱情和生活。虽然有人认为文德斯的这种表述太过于偏执,也太过于自我——但是能欣赏到这么一部每一格胶片都美丽得像诗歌,漂亮得像新娘一样的电影,还有什么可抱怨呢?

63《预言者》 监狱题材的影片有很多,也有不少经典,但是《预言者》却从陈词滥调中找到了一丝新意:在一个本来是惩罚罪恶的地方,反而滋生出了新的罪恶。这种反讽的结构让这部主要场景发生在监狱里的黑帮犯罪片有了“预言者”的先知特色。影片讲述了一个文盲在监狱里“自学成才”最终成为黑帮大哥的故事。在这部影片里雅克·欧迪亚讲述的主题主要是“学习”和“环境”。一个没有背景的小混混是通过“学习”才成长为黑帮老大,也是由于监狱中的“环境”,他的这种学习没有让他成为学者或者是正统的人,反而进一步把他推进了生命的黑洞。环境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毁灭人,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62《八部半》
《八部半》是费里尼夫子自况的一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被女色、被名声、被自己枯竭的创作力所折磨的导演在新片开拍前却突然不知道要拍摄内容的故事。片中由马塞洛·马斯楚安尼扮演的导演实际上就是费里尼本人的真实写照,他在影片中遭受的危机恰恰就是费里尼拍摄《八部半》的危机。影片通过使用大量的闪回镜头和梦境片段,直接展示了人物的内心状态,可以说,《八部半》是最贴近费里尼内心的电影。虽然《八部半》对人类的心理分析师从于佛洛依德,也未必有安东尼奥尼和伯格曼深刻,但是他却惯常在银幕上使用令人目眩的影像和声音,让观众眼花缭乱;而且,银幕上传递出的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暧昧感也让人心生赞叹——这些都是费里尼的招牌。

61《水中刀》
罗曼·波兰斯基一鸣惊人的处女作,也是他唯一的一部波兰语长片。影片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艘游艇上,只有三个人物:一对夫妻和一个突然闯进来的学生。在游玩的途中,三个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猜忌、怀疑甚至是谋杀的念头渐渐出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波兰斯基使用简洁而到位的镜头语言细腻地展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可怖想法,展示出了波兰斯基对戏剧化场景的把握能力。影片最后使用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也让人深思。由于本片导演技巧纯熟,视听语言与主题的高度统一,所以它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波兰斯基最好的一部影片,以至于以后所有的影片都没有能超越它。

60《甘泉玛侬》 《甘泉玛侬》是影片《恋恋山城》的续集,这两部影片都改编自马塞尔·帕尼奥尔小说《山岗之泉》(《山岗之泉》有两个部分,包含《恋恋山城》和《泉水姑娘玛侬》)。这部影片像是用显微镜一般观察着人的自私、贪婪和心狠手辣,抽丝剥茧地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变迁史。整部影片节奏舒缓,画面色彩浓烈大胆,深得梵高绘画的精髓。女主角艾曼纽·贝阿在影片中的表现非常抢眼,她清纯的装扮和美得令人震颤的面孔让人过目不忘。而她在天地间赤裸漫舞的镜头也成为影史上不可复制的经典。

59《故乡三部曲》 即使把《白丝带》、《意志的胜利》、《柏林苍穹下》和《再见列宁》统统黏在一起也不可能有爱德嘉·莱兹的《故乡三部曲》这样能贴近日耳曼民族的内心,也不可能这样波澜壮阔,这样有史诗气度。史诗,这是真正的史诗,15.5个小时的超长维度,100年的时间跨越,从一战开始,到一战结束;从纳粹开始到二战结束,从战后重建开始到以冷战作结,事关人性、家族、文化、历史的主题——试问,还有什么电影能比这部德国电影更能反映德意志人民的观念和思维?还有什么电影更能代表德国电影?还有什么电影更能表现德国的历史?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要比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更为恢宏和磅礴。

58《我在伊朗长大》
这部充满了个人化表达、个人成长经验和独到影响风格的动画片是一部“绝无仅有”的佳作。影片通过一个早熟而且敢说敢当的9岁女孩的眼睛揭示了伊朗这个国家的政治更迭和革命过程。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但是她没有办法在自己的祖国生活;虽然别国有敌视情绪,但她依然选择了远方。在历史的宏大叙事和个人的小我生活中,国家和文化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个人究竟应该怎么样才能得到身份上的认同,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宁静?影片以一种轻松、幽默但是苦涩、妥协的态度给出了回答。

57《中央车站》 《中央车站》是一部沉稳、安静、毫不张扬和做作的巴西电影。影片的女主角是一个自私、小气、唯利是图的老女人。她每天都在车站给人写信,可是这些信却从来没有被寄出去。直到有一天,她目睹了自己的小顾客成为孤儿后,强烈的母爱感促使她做出了人生中最大也是最冒险的选择。影片改编自阿尔巴尼亚作家卡戴尔的《破碎的四月》,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抽去了原作中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把这部影片拍摄成了唯美、清新又单纯的小品。影片中没有帅哥美女、也没有飞机大炮,有的只是一个小孩和一个老女人相互熟知到相互信任的过程。打动影迷是需要凭真情的,而不是电脑特技。

56《白日美人》 《白日美人》可以算得上是布努埃尔最香艳的一部影片了,凯瑟琳·德纳芙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漂亮年轻但是喜欢幻想的女人,她所幻想的内容是自己被人强暴以及遭受性虐待的场景。影片的关键词就是“性”,布努埃尔在影片中大胆地展示了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色情镜头。对于下半身的事,布努埃尔没有采取遮掩和回避的态度,其实布努埃尔之所以成为布努埃尔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强硬而且直接的作风。整部影片使用了现实和梦境相结合的拍摄手法,介绍女人的实际和生活幻想。影片有一个模棱两可的结尾,它足以颠覆前面所拍摄的一切。如果从结尾出发,整部影片就变成了一个幻想,现实生活是幻想出来的,梦境则是幻想中的幻想——恰恰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这部影片才愈发迷人。

55《印度往事》
这部长达四个钟头的印度电影并没有落入宝莱坞的窠臼之中,反而在拍摄手法和剧情上有了极多的创新。影片的剧情走出了俊男美女一见钟情的俗套,摒弃了好人打死坏人的滥调,反而注重刻画人物内心冲突和历史变迁。这部电影不仅有史诗的长度还有了史诗的格局。一般说来,宝莱坞电影的大场面都是歌舞,可是这部电影却另辟蹊径,把影片的大场面挪到了板球赛场,这个动用了上万演员的大场面成为了印度影史上最壮观的场景,也让全世界的观众改变了自己对印度影片的看法。

54《家族庆典》
影片的内容非常传统,是比较典型的家庭剧。一个富豪为自己60岁生日举办庆典,可是他在两周前死了女儿,这次家庭聚会便被笼罩在了一种尴尬的氛围中。席间女孩的双胞胎兄弟揭露了父亲奸杀自己女儿的真相,引发了一场家庭骚乱。整部影片在结构和拍摄上都乏善可陈,演员表演也缺乏亮点,那么它为什么会进入这个榜单呢?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这是Dogma95标准的一号作品。Dogma95是一个几乎没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标准,要求使用手提式摄影、要求只用现场光、要求影片只能出现有声源的音乐等等。托马斯·温特伯格作为这个标准的创立者之一,自然责无旁贷地拍摄了第一部Dogma95影片。而第二部Dogma95影片则是拉斯·冯·提尔的《白痴》。

53《关于我的母亲》
本片是阿莫多瓦的名作,虽然剧情比较俗套,也有点像肥皂剧——其实阿莫多瓦的电影几乎都是这样——但是他在影片中所提供的真情实感却一点也不假惺惺。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单身母亲,她独立抚养自己的孩子。为了维护孩子的尊严,她一直隐藏着孩子父亲的故事。可是,孩子后来出车祸死了。整理遗物的母亲发现孩子非常想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于是她便走上了寻找自己丈夫的旅程。找到后,她才发现,自己丈夫已经变性做了妓女。在这样的剧情的映衬下,影片的标题有了深意。其实这部电影应该叫做《关于我的父亲》,可是父亲变了性,只好以母亲代为称呼。

52《土狼之旅》
《土狼之旅》是一部充满了能量的喜剧片。它讲述了一个摩托车骑士为了和自己的女朋友到巴黎去,而在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施行小小犯罪的故事。影片使用了法国新浪潮的拍摄手法和拍摄思维,所以显得非常有趣。整部影片充满了实验性的镜头、狂乱的剪辑和变化无常的音乐——这些都是非常“新浪潮”的。不过,联系到塞内加尔和法国的密切关系,在塞内加尔出现这么一部法国新浪潮式的影片也就不足为奇了。本片是塞内加尔导演迪吉比里尔·迪奥普·曼贝提的处女作,着实算得上是一鸣惊人了。他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来的能量都能把他送上月球再送回来了。

51《光明战士阿基拉》
大友克洋一贯喜欢“爆破”性的主题,这部《光明战士阿基拉》深得其中三味。影片的背景是在未来的日本,主题是关于人类末日和自我发现与救赎。飞车党少年铁男因为一起交通事故意外获得了非凡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了无人能及,于是铁男便开始为所欲为。当他得知这种力量的秘密来自阿基拉的时候,他便开始疯狂地寻找阿基拉。可他没有想到,这种成就了他的力量最终却将他带上了毁灭之路。整部动画片除了保留有大友克洋的一贯的工业化和冷峻的特色外,还异常的真实。可以说这种真实性已经超越了动画片和电影的承载力而达到了启示录和预言的高度。即使在20多年后的今天再看,也一点没有老态与拖沓之感。

50《严密监视的列车》 这部杰里·闵采尔拍摄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影片既沉静又有魅力,而且还有种悲喜剧交加的淘气风格。99.9%的美国影片都无法做到这样的举重若轻,也无法这样轻松泰然。影片的时代背景被放在了德国占领时期的波兰,影片的主角是一个早泄的青年人和一个风流的中年人,前半段这两个人在下半身上闹出了不少的笑料;可是到了后半段,影片的调子突然变得悲壮了起来,他们都是波兰抵抗组织的成员,在得知德军要从小镇经过时,他们果断地炸毁了运送军火和德军的列车,年轻的列车员也付出了生命。《严密监视的列车》是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运动中的代表作,用黑色幽默来讲述抵抗运动,这绝对是创举。
---------------------------------------------------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MSN/E-mail:zaodaocao@hot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