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商网联商论坛 → 贴子
阅读 []     跟帖 4, 分页: [1]  底部
 主题:且富且贵  
月光疾风

   
   
   文章:1267
   回帖:2811
   金币:10165
   积分:25770
且富且贵
    同是有钱人,有的人是暴发户,有的人却是贵族。暴发户对自己很慷慨,大把大把的钱尽往自己脸上贴,一看就是有钱人。贵族却往往对自己很抠门儿,衣食行止一同常人,怎么看也不像有钱人。
  暴发户举目可见,无须再细作端详。倒是那些看不出钱在哪儿的贵族,值得我们去咂摸一番。且富且贵,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可贵。谓之富贵。

  开破车年捐百万

  美国西部落基山有一座老城,老城有一条老街,老街尽头有一处老房,老房里住着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很少与邻里来往,大家都不知道她的底细。邻居只看见,老婆婆老是开着一辆老车,去教堂,去购物,去郊游。偶尔去过她家的邻居说,这老婆婆家里简直就是一个老人老物的博物馆,家具陈设都是老的,那个破电视机丢到垃圾箱都不会有人捡的。偶有老友来访,老婆婆就在门前草坪上摆开烧烤炉大宴宾朋,那阵势很火热,可香喷喷夹到客人盘子里的,不过是玉米土豆之类廉价菜蔬。有一次我在超市看见她一次买了三袋45磅的土豆,就说:“买这么多,是不是又要搞烧烤派对了?”老婆婆说:“明天朋友来给我过生日,正赶上土豆大优惠,一袋才99美分呢。”看老人神色中那份得意,就像捡了多大便宜似的。老到这个境界,老婆婆着实让人可怜。如此老旧,在世没人留意,老去也没人留恋。直到老人走后第二天,当地媒体登出了大块祷文,众人才知道,老婆婆在去世前的十几年里,每年都开着那辆老车,去城东大学捐款,每次都捐几百万美元。去世前,老婆婆捐出了丈夫留给她的全部家产。生前孤苦,死后才显出如此有钱。怪不得祷文这样颂赞她:“她是真正的贵族。”

  怎样理发才省钱

  前年夏天,朋友捎来一瓶果酒,托我找酒商代理。我就拿着那瓶样品酒,去找美国西部一个酒商。见酒商瞅着我那酒很稀罕的样子,我就打开瓶塞请他尝评。一个谢字还没出口,一杯酒就吞进肚里去了。“好喝,真的好喝。”他放下酒杯,盯着酒瓶的眼神很是贪婪。我寻思既然酒商喜欢,那请他代理就有谱了。“好喝您就多喝点儿。”我又满满斟了一杯给他。他更不客气,接过酒杯又是Bottoms up。我不敢再慷慨了,酒还剩下半瓶,明天还得去见别的酒商呢。于是我放下那半瓶酒,去他的酒库参观。这人确实了得,那一堆堆酒山,随手抽出一瓶来都比我那瓶金贵。可是,回到酒商办公室一看,我那酒瓶里就只剩下一瓶子空气了。酒喝光了,酒商攥着个空瓶子还不放手,招呼我去了他的收藏室。收藏室里,一排排酒架上挨挨挤挤摆的全是空酒瓶。这么大酒商,不舍得收藏名酒也便罢了,居然还收藏了这么多空酒瓶子。我问他:“这些瓶子哪些是你喝过的?”他拿着我的酒瓶子晃了晃,笑着说:“这个是我喝过的。其他都是捡来的。”我说:“是不是还有很多客户的样品?”他有些不好意思了:“不多,可它们却是最好的藏品。你这个酒瓶子送给我收藏好吗?”我说:“今天不行,明天我还得带着这空瓶子去见别的酒商呢。”喝了一瓶酒脸都没红,我这一句话就红了他的脸:“真对不起,太对不起了,我真的不知道你这瓶酒还有别的用场。”我笑了:“这不打紧,你给我朋友做代理不就行了吗!”回去跟了解这酒商的朋友一念叨,朋友笑了:“你知道吗,这一带超市酒店出售的酒,有上百个牌子都是他代理的,从他手上流过的酒水,足够沉没泰坦尼克号那样的邮轮。他爱喝酒,酒量也大,可他从来不喝自己公司的酒。你去送酒的时候,可能人家正看着满库的酒流口水呢,活该你牵着个小羊羔喂了饿狼。”
  第二天,酒商开着辆大皮卡跑了30多英里,从我居所捡走了那个空酒瓶。
  说起这酒商的抠门儿,朋友还说了很多趣事。单说他理发,就比别人省了不少钱。美国的理发店大多是连锁店,往往不定期往顾客家里邮寄优惠券。酒商常去的那家理发店是当地最便宜的,常规理发外加小费不过12美元,手里若有优惠券,五六美元就可搞得清清爽爽。如此便宜,酒商当然乐得去捡,每次理发,他手里必定都攥着张优惠券。有一段时间,那理发店似乎也抠上门儿了,总也不寄优惠券。酒商本来一个月理一次发,可是等到该理发的时候,手里却没有优惠券了。没优惠券要多花一倍的钱,酒商才不干呢。他就等着,每天都打开邮箱翻腾一次,却始终没有。头发越等越长,越等越乱,越等越烦恼。熟人见面就夸他:“你留长发了?留长发也很好看呀。”等到第三个月,酒商实在等不下去了,就跑到理发店质问人家:“你们怎么不寄优惠券了?”瞅着他那披在耳边的乱发,理发师连称对不起,当下就打电话请示老板。老板二话没说,当即就吩咐理发师,按上次优惠券的优惠额度收取酒商本次理发费。酒商乐得头发都跳起舞来了。这次他总算大方了一回,临走多给了理发师一块钱小费。
  有一次他遇见一个相熟的华人,就瞅着人家的头发问:“你这头发理得不错呀,在哪儿理的?多少钱?”人家说:“一分钱都没花,老婆理的。你去问问这里的中国人,好多脑袋都是老婆修理出来的,比理发店理得好多了。”他问:“中国女人都会理发?”对方随口就答:“当然,中国女人都是修理脑袋的高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酒商离婚多年,正想找个会过日子的老婆呢。若找个中国女子,每月的理发费不就省下了?酒商真的跟一个华人女子约会了。一见面就劈头问道:“您会理发吗?”后来约会的一个女子,讨人喜欢又会理发,酒商这才盛情相邀,带着女子去汉堡店。这么大老板,第一次约会竟在廉价快餐店请客,而且吃完自己那份汉堡套餐,顺带又把女子盘中的剩饭也一扫而光,临别时还问女子:“周末有空帮我理发好吗?”
  忽有一日,见到一个学生体育中心跟酒商同名,一打听这大楼竟是酒商捐建!捐建这幢大楼的钱,够他理多少次发,喝多少瓶酒,他难道没算过吗?他肯定算计过了。若不是这笔钱花得超值,他这样抠门儿的人才不干呢。想想一茬儿茬儿一代代孩子在自己名下的大楼里长成一棵棵大树,出落成一排排彪男秀女,这份荣耀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富家子弟穷养活
  我有一个朋友,是美国当地娱乐业大亨,手下有十几家娱乐中心。他祖上是开快餐店的,到了他曾祖父手里,快餐店就变成了酒吧。祖父则把酒吧壮大为小赌场,父亲又把小赌场扩展成大赌场,到了他这一代,赌场就变成了“老母鸡”,不到20年就孵出了好几个大赌场。他家赌场里的钱像泉水一样,日里夜里喷涌流淌,可是,两个还在上中学的儿子却似乎跟那滚滚钱流毫不相干,每天放学都开着刚买的旧车去饭店送外卖。两个孩子一个想买最新款的游戏机,一个想买手提电脑。做父亲的答应他们了:“很好,自己去赚钱吧。”俩孩子说:“好的,谢谢爸爸支持。”于是就去送外卖了。有一次很凑巧,我在一家意大利餐馆叫了一份外卖,想不到送餐上门的竟是朋友家老大。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你父亲那里打工呢?听说他那里光小费一晚上就能拿一二百呢。”老大说:“我在父亲那里做工,是他的员工还是他的儿子?我是自己挣钱还是从他那里拿钱?这太别扭了,我还是在别处挣钱来得痛快。”钱挣得差不多了,儿子正要去买电脑、游戏机。父亲建议道:“再等等好不,很快就到感恩节了,那时候再买能省下一半的钱呢。想想你们挣这点儿钱多不易,可不能随手就花了。”儿子每年感恩节都是半夜就起床,随父母去抢购便宜货,这次老爸一提醒,也就暂且按下欲望,扳着手指盼着感恩节快快到来。感恩节总算盼来了,小哥儿俩头天就买好了报纸,在报纸广告上圈定了抢购路线。两个孩子连觉都不睡了,刚过十二点就直奔卖场。可还是去晚了,电器卖场门前早就排起了长队。风大雪猛,挡不住憋了一年的购物欲望。这些搓着手跺着脚跟兄弟俩排在一起的孩子,并非个个都是寒门儿女,有的家境甚至富足到随便拔下一根毛就能买下这个商场。可是孩子们还是在寒夜里排着队,用自己的钱自己的苦,来换回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不知道他们是富几代了,只知道有了这样的夜晚,他们的家族不会轻易败亡。
  眼看着哥哥们自己挣钱买来梦想之物,还在上小学的妹妹好不眼馋。她跟妈妈借了十几美元,买来做柠檬水的原料器具,就在高尔夫球场边上摆起饮料摊来了。我特意跑到小姑娘摊上买了一杯柠檬水,还额外给了她小费。小姑娘不好意思地说:“您付的钱太多了,再给您一杯吧。”卖了几个下午,小姑娘如数还上了妈妈的钱,就拿着净利润去玩具店了。她爸爸告诉我,这孩子买回来一个布制棕熊,抱在怀里一连几个晚上都不撒手。
  真正的贵族,从来不吆喝“我爸爸我爷爷是谁”。因为甭管他爸爸他爷爷是谁,他都得是他自己。有人说,富不过三代,一代富,二代衰,三代亡。你看多少豪门望族,富了好多代之后还在富,而且越来越富。真正的贵族,是可以富千秋万代的。
  愿天下人都成为富人,愿富人都且富且贵,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可贵。
来源: 天津网-数字报刊

---------------------------------------------------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MSN/E-mail:zaodaocao@hotmail.com
2010-12-18 11:32
编辑
平庸角色

   
   
   文章:338
   回帖:804
   金币:1123
   积分:3022

  也许这就是国家以及信仰不同所造成的吧
2010-12-19 21:51
设为骨贴 | 删除 | 编辑
月光疾风

   
   
   文章:1267
   回帖:2811
   金币:10165
   积分:25770
RE:且富且贵
 

—— 以下是引用的内容 ----------------

也许这就是国家以及信仰不同所造成的吧

《富家子弟穷养活》

看完这个小节很有感触的 在我国的话基本都是“富二代”

SO,很多人会“恨爸不成刚”


---------------------------------------------------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MSN/E-mail:zaodaocao@hotmail.com
2010-12-19 22:12
设为骨贴 | 删除 | 编辑
羽林卫

   
   
   文章:1
   回帖:320
   金币:332
   积分:664

 

文化和教育的差异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

中国5000年的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子承父业,父母永远为儿子想着将来的生活 ,什么都为孩子准备好了。生怕孩子受苦受难。这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可以说短期内无法改变吧。

2010-12-20 11:45
设为骨贴 | 删除 | 编辑

跟帖 4, 分页: [1]   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