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China Time-honored Brand)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玫瑰米花糖
玫瑰米花糖始创于1917年,拥有近100年历史。其米花原为砂炒,后改为油酥,选用优质糯米、核桃仁、花生仁、芝麻、饴糖、植物油、玫瑰糖等原料,运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精制而成。其产品具有酥脆香甜、形式精巧、物美价廉、携带方便等优点,因而畅销海内外。
黄花园酱油
作为“中华老字号”品牌,黄花园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前。黄花园酱油的前身是由汤志轩家族开创的“同兴”酱油,但其配方却源自于清朝同治(1862-1874)年间。由于酱油配方独特,色美味鲜,不仅在整个江南地区美名远扬,甚至还为当时的宫廷所用。汤志轩继承父业,一路辗转来到重庆。1940年重新开厂,并取名“同兴酱园厂”。在布局上,采用“前店后厂”的形式,生产和销售融为一体。由于厂店地处黄花园,渐渐的,人们便称之为“黄花园酱油”。
江津老白干
酿酒业是江津最古老的食品加工业,明嘉靖年间就初具规模。江津沿江两岸土地肥沃,盛产高粱。古代巴人取江心之水,酿高粱为露。“江津老白干”从此美名远扬。 重庆市江津酒厂(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宏美槽坊”,1908年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白沙诞生。经过100多年的创新发展,江津酒厂(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是全国最大的小曲清香型白酒生产企业,下设7个子、分公司,员工1000余人。拥有“几江”、“笛女”、“石松”、“百年好合”、“露华浓”、“阳城”、“古钓鱼城”等7大品牌100多个品种。公司以生产经营“几江牌”老白干、金江津为主营业务,年产销优质白酒3万余吨。“几江”牌商标于2009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金江津”酒评为“中国白酒香型代表”,这标志着该品牌在国内将享有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金角老四川牛肉干
公司前身是建立于1937年的私人作坊,1954年公私合营为重庆金星糖果厂,1990年更名为国营重庆金星食品厂。是一家历史悠久、久享盛誉的专业从事牛肉食品生产、研发和销售的企业。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创立了妇孺皆知、享誉中外的金角·老四川品牌。
老四川大酒楼
老四川大酒楼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初,原设于八一路,是由钟易凤、严文治夫妇创办的小食摊。以经营“灯影牛肉”为特色。抗战时期,上海《新民晚报》记者吃了灯影牛肉后,称所制作的牛肉菜品“香浓叶醇、利口醒胃,最能代表川味神韵”,并建议以“老四川”为牌名,于是钟易凤夫妇便弃摊建店,取名为“老四川”。1970年与粤香村合并,改称“粤香村”,1985年恢复原名,以经营牛肉制品,并以其麻辣鲜香为特色。 “老四川”以“三汤三肉”为特色,其中精毛牛肉、灯影牛肉、白汁牛肚荣膺“金鼎奖”,枸杞牛尾汤、沙参牛鞭汤、清炖牛肉汤曾多次获“中国名菜”称号。
石宝寨忠州腐乳
忠州豆腐乳始于唐,盛于清,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系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瑰宝。据县志记载荣兴制法:“冬令严寒之际,以黄豆所制之豆腐,切成方形小块,置之木架霉之弥月,菌满涤以火酒,浸以黔盐,入翁封固半年,启而食之,味极鲜美”。“石宝寨”牌忠州豆腐乳千百年来,享有极高盛誉。1924年在北平被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会命名为“特产”。1956年3月,由私营义顺和、永顺长、三兴合、福记民生四家小作坊经公私合营成立了忠县酱园厂。如今,忠州豆腐乳的传统制作工艺仍然得以传承。。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对忠州豆腐乳(忠县豆腐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忠州豆腐乳(忠县豆腐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2012年3月27日起实施保护。
永川豆豉
永川豆豉生产传承于1644年的民间生产技艺,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永川邑绅杜鼎丰,在北门开“鼎丰号酱园厂”将家居菜豆豉用作商品生产销售,成为永川豆豉食品有限公司前身。1956年由于国家政策改造,永川13家酱园厂公私合营成立永川县酱园厂,1966年成为国营企业,更名为永川县国营酱园厂。1992年厂名更名为永川市酿造厂,商标注册为“永川”。2001年,永能实业(集团)进行整体收购,成立永川豆豉食品有限公司,并将“永川豆豉”申请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2010年,政府出面将“永川豆豉”注册为地理证明商标,“永川”在豆豉上使用无效,公司重新注册并使用“外祖母”商标。
迈进调味品
重庆市江津酿造调味品有限责任公司始创于1815年,历经私营、公私合营、国营。江津酱油、江津麸醋是百年老字号,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精制而成。“迈进”牌商标自1979年注册以来,其系列产品以质量上乘,价格合理,包装雅致,服务优良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
白市驿板鸭
白市驿板鸭起源于明朝末年(约1643年),白市驿乃成渝古道的第一驿站,商旅往来频繁,自古热闹,因盛产白酒,故饭馆酒楼遍布于市。板鸭下美酒,过往客商,无不品尝。捎板鸭,馈亲友,“白市驿板鸭”之名,不胫而走,因而熏烤板鸭的销售量也日益增多。当地人因白市驿板鸭制作时用二片竹块支撑整形,就用地名冠之于前。白市驿板鸭——干绷,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白市驿板鸭”的外形和品质特点,这句歇后语也随之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流传至今。重庆白市驿板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系1963年成立的国有重庆白市驿板鸭厂,2001年改制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桂楼腌腊制品
重庆桂楼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生产的“桂楼”牌腊肉系是中国三大名腌腊品之一,选用健康鲜猪肉,采用传统工艺,柏桠熏制,独特配方精制而成,具有独特川式腊香,色香味美,口感舒适,回味无穷,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其前身为成立于1952年的涪陵肉类联合加工厂,早在1980年代时就已经名闻四川全省,是全省最早生产腌腊制品,且是全省腌腊制品生产技术最成熟、质量最好、名气影响最大的企业,被四川省食品公司指定为全省腌腊制品生产技术的培训基地、“师傅企业”。当时全省最早的腌腊制品生产制作技术的书籍即是根据本企业的生产技术记录整理而成。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提升,如今的桂楼腌腊品,可谓名闻遐迩、誉满业界。
瑞兰斋桃片
云阳桃片糕源于唐代,相传代宗年间,民间有八旬老人、牙齿全脱,身患肠胃病,得知糯米补益中气,便摸索做成既不用牙咬好消化、又能补气强身的糯米糕来,老人经常用此糕充饥,如此数月,病情竟有好转,之后一次做几十斤存放罈内密封半月可保原味。这个方法传至他人,逐渐进行了工艺改进,以上等糯米,经选筛、淘、炒、夜露、磨粉合糖搓拌、香木甄蒸、切片而成。到明末清初,县城以魏、左、宋、彭四家生产的玉带糕质量最佳。直到清光绪年间,生产桃片糕的瑞兰斋、富林斋成为闻名于世的大斋铺。 民国末,王隆贵先生从十二岁起学艺于糖果老字号”天福斋”。长大成人后他身材高大,人称“大汉师傅”或“王大汉”。从艺六十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全国解放后历任万县地区糖果糕点质检员、技术评定员。后来其子王茂创办前进食品厂,主产桃片糕,注册“瑞兰斋”商标。
梁平张鸭子
张鸭子,源自重庆梁平,三代祖传卤烤工艺,以干、香、瘦特色闻名,成为重庆一大特产。解放前,张鸭子张兴海随其义父张良俊在万县太白岩设店卖烧腊。新中国成立初期,张兴海来到梁山县(现梁平县)西中街卖烧腊。他一边继承义父的卤制技术,一边进行卤鸭料方及技术的研究。经过反复试制,在1953年7月研制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卤烤鸭。当时,张兴海每天守摊卖鸭子到晚上10点多钟,第二天早上四五点钟又到农贸市场买鸭子,但每天仅能卖几只卤鸭。1976年2月,张兴海搬迁到梁山镇大河坝街道三一八国道路边,建起了小作坊,扩大了经营规模。同年8月,他把卤鸭料方由原来的28味名贵药材增加到36味,研制出具有巴渝特色的卤烤鸭,成为地方名特小吃。
小洞天饭店
“小洞天”创办于1924年,由廖青廷、樊青云、朱康林在重庆后伺坡开店,依山筑楼,凿壁为室,设席其间举杯畅饮,恍若置身洞天福地,遂依道教“仙人居住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说名之。烹坛泰斗廖青廷、曾亚光先后任主厨。其时小洞天号称“日有百宴,座无虚席”,是屈指可数的川菜名店。 继上世纪40年代末歇业后,1982年在民权路107号开店恢复字号,建成星级酒店。2006年,因场地收回,小洞天再次歇业。在沉寂了8年后,2014年3月重出江湖在大坪英利国际广场开业。
颐之时大酒楼
颐之时创办于1920年创于成都,1948年迁至重庆。创建人罗国荣,为川菜名厨黄绍清的高足。店名是从《易经》上撷取的:“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颐”的意思是腮,指的是鼓励腮颊起劲嚼,这就叫朵颐;“颐”的另一层意思是保养,颐情,颐养,颐养天年。因此,“颐之时”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指:此时此刻,到这里来用餐,延年益寿之意。 颐之时大酒楼从创业至今,作为重庆市的著名品牌酒楼,凭借着几代川菜名厨,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开发创新,以特有的烹制方法、魅力十足的鲜美菜肴,使得颐之时经久不衰,并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种烹饪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国外都享有较高声誉。
精益眼镜
1911年由国人在上海筹资组建了中国第一家眼镜公司中国精益眼镜公司。 1919年孙中山先生到广州精益眼镜公司验光配镜并欣然为之题词精益求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精益眼镜公司总部由上海迁往重庆由此发展为今天的重庆精益眼镜公司。 1996年重庆精益眼镜公司经过改组成立了中外合资企业重庆精益高登眼镜有限公司。
华华(商标为上海华华布业公司,1938年迁重庆)
在三十年代中期,日货像潮水般涌进了中国的商业中心--上海,民族工商业受到猛烈的冲击,日货充满国货市场,激发了上海广大民众抵制“东洋货”,提倡用国货的爱国热潮。此时,坐落在上海三马路的“大兴绸缎局”总经理王延松成立“华华绸缎公司”,倡导“华人华服、抵制日货、振兴民族工业”。并于1938年迁徙战时的陪都--重庆,在渝中区民族路开设“华华公司”。第二年5月4日日机袭渝被炸,迁移民权路营业,同年11月又在民族路设支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总公司于1946年7月迁回上海,在重庆设分店。华华公司以满足各阶层国人需要为经营目标,集中各种国产高、中、低档呢绒绸缎、棉布服装于一店专业经销,生意兴隆。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由资本家代理人叶声威将留渝资金约4万元,于1950年将“华华企业有限公司重庆分店”改名为“重庆华华企业有限公司”。1965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重庆市针纺织品公司(商店)红旗棉布商店"。1984年7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上级批准,重新启用历史原名--华华公司。
陆稿荐(商标主体为无锡陆稿荐,1937年内迁重庆) 康熙二年(1663年),陆稿荐初创,当时是一家普通的肉铺。店主陆某将店设在苏州东中市崇真宫桥晚,专营生、熟肉。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日"轧神仙"前夕,有个衣衫褴褛、背一条破草荐、手捧两只叠在一起的旧陶钵的乞丐,走进肉店求宿。陆老板见其可怜,遂发善心允他在灶门空地上蜷宿一宵。那乞丐把草荐铺在地上,两只陶钵合叠当枕,呼呼入睡。次日凌晨那乞丐不辞而别。等到烧火伙计烧肉时发现灶前有条破草荐,于是随手撕碎往灶堂一塞付之一炬。不料一阵异香散发开来,店里人都惊呼"香得来、香得来"。陆老板知后觉得奇怪,暗忖昨日那乞丐莫非是仙人化身,那两只陶钵合叠恰是个吕字(叠 口为吕)。悟到此,陆老板连忙把未曾烧掉的破草荐留下来, 每天抽出一根放在灶内,烧出来的肉异香扑鼻,附近中市街、下塘一带都闻到阵阵肉香。一传十、十传百,顿时生意兴隆。陆老板灵机一动,干脆将肉店的牌号改名为"陆稿荐",还将吕纯阳化身乞丐借宿留草荐的事大肆渲染。从此,这家陆稿荐肉店长盛不衰。 陆稿荐是苏州百年老字号,自1937年迁入重庆以来,以卖凉卤菜而闻名,其售卖的冻羊羔、郩肉、五香熏鱼被称为“江南三绝”。到重庆解放初期逐渐被重庆人做成自己的知名食品品牌,卤制品、凉菜等可谓重庆一绝,上了年纪的人谈到“陆稿荐”都称“口齿留香”,津津乐道。“陆稿荐”成了重庆美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庆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豆豆酒、好朋友”,说的就是当时打工族最惬意的事莫过于在劳作之余去陆稿荐喝啤酒。囊中羞涩时,来一碟酱黄豆,沽一碗散装啤酒,下二两阳春小面,有滋有味的吃着。腰包鼓时,邀约几个朋友,切两斤烧腊,要一个“炸弹”(那时的散装啤酒罐呈圆柱形,人们戏称“炸弹”,一罐装啤酒10公斤),来几碗大肉面。上个世纪80年代,八一路拆迁,陆稿荐从此沉寂了下来。2012年,重庆陆稿荐在较场口石灰市街复出。
冠生园(商标主体为上海冠生园,1938年内迁重庆)
1915年广东人冼柄生来到上海,从叫卖蜜饯、干果、瓜子等零食起家,在上海南市大境路开了一家冠生园小商店。并将自已的名字改为冼冠生。1918年冼冠生先生和上海梨园界四位艺人共同投资冠生园,冠生园自产自销蜜饯、糖果、兼营粤式茶食。陆续在南京、汉口、重庆、天津、贵阳、昆明等地创设分店或分公司,1923年冠生园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上海沦陷后,冼冠生将他的工厂迁往重庆、贵阳等地继续生产。直到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到1949年,冠生园在全国各地设分店37家,已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食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