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创新”的口号已经不再新鲜,因为政府已经明白唯有激发一线社会民众、一线经济实体的创新原动力,才能中国真正鲜活起来,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才可能摆脱“大公基”的凯恩斯主义的后遗症中的桎梏。
这或许可以看作以往“自上而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政策的一个转折。整体社会经济的活力,必须是每一个社会经济细胞(企业、个人)的活力有机叠加,才能让多年依赖投资驱动的中国经济实现在减速过程中的软着陆及可持续前行(从BT、BOT到PPP,或许也是一个例子)
创新是要付出代价的,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其实是不高,在此过程中失败是难免的,政 府显然也是心道肚明的……为毛还是要做,主要还是想以此激活社会原动力,预防中国社会过早的陷入日本的渐冻、僵化状况;当然,社会精英或怀揣成功梦想的草根都专注于创新创业,自然社会正能量满满,也会少一事端,绝对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关于对创新潜力的激发,政府都如此处心积虑,况忽以赚钱为目的,社会经济一线的企业?
有没有不提倡创新,厌恶创新的企业呢?
应当是没有的或极少的。不信大家去采访一下我们大大小小的企业家、CEO们,绝对都是神采奕奕的大谈特谈个人如何对“创新,变革”这枚精神灯塔是如何的推崇膜拜。还有数不胜数的企业把“欢迎并鼓励创新变革”刷到了墙上、印在了企业手册上,录进了企业宣传片等各种彰显公司气场、远见、逼格的表象场景及载体上。
然而,表象与事实往往不太统一,大力提倡的,或许就是企业最缺乏的。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企业组织体系对于来自一线业务团队的创新思路又表现得往往如一个“裹脚老太太”般保守,又或如好龙之叶公,犹豫、拖延、反复论证,为了安全,往往还会问一句“同行们是怎么做的”……如果得悉同行们有此先例,组织体系则内心安稳,踩着同行的脚步前进,终不至于掉到坑里,欣欣然批准;如果真是“创领业界之先”,那这个决策多半纠结、踌躇、挣扎……所以检验一个企业内部是否真的形成了“创新文化”,最明显的表征就是看“企业组织体系”遭遇员工创新思考、变革建议时的态度:暧昧、冷淡者,即创新之叶公也;积极、探讨、容错者,即创新之拥趸也。
为毛,只有来自基层的创新、变革的动力才扎实可持续。
创新、变革IDEA一定是基于兴趣的、主动的、潜心的思考与一线业务实践的有机结合,否则根本无法感知当前业务的痛点或BUG,更不要说想出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法;因此,一线业务单元基于实践的优化改良,往往切实可行,并且通常立竿见影。唯有自下而上的主动创新、变革才能避免自上而下的“光打雷,不下雨”的尴尬;避免创新变革如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形式主义。
推动创新、变革需要以勇气、激情为先导,以智商、情商做后盾,否则当前的惯性思维与制度框架,就是创新变革的绊脚石。光有勇气、激情的变革者通常会四处碰壁,“死”在半路上;唯有智商、情商都够用的创新变革者才可能整合到体系内的组织支援,把理想照进现实。
如何构建企业源源不绝的创新原动力?
1、管理决策架构的扁平化是前提。
管理决策层距业务一线越近,业务一线的声音传导的速度就越快,失真度就越低;管理决策层做出正确反应的速度就越快(对于充分竞争的市场而言,很多时候时机比完美呈现更有意义);层级过多的管量架构是创新变革的天敌。
2、对业务一线充分的授权及利益分享驱动机制是基础。
充分的授权的前提下,业务一线就有先行先试的可能,紧扣战机;而不用凡事请示汇报。
利益分享的制度化,才能让业务一线产生创新变革的持续源动力;而成功的利益分享则可以进一步强化业务一线活力与创新进取的积极性。
3、管理层的容错态度则是创新变革持续动力。
有包容业务一线的“杂音”的雅量,才有机会听到来自市场的声音,才不至于“高处不知寒”。
允许业务一线进行“小范围、短时期”的验证性尝试,对于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本质的、局部性“失控、失败”的充分预估及包容,而不是简单的“不成功,便成仁”的威权意识,则是催生团队构建创新基因的土壤。
4、弹性、宽松、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滋生创新变革的温床。
当下及未来的时代,制度、流程基本上可以用人工智能进行系统解决,制度流程只能确保企业运行过程中不出现1+1=1的低级错误,无法起到帮助企业发现市场新机会的任何作用。
只有充满活力的团队才能避免“日复一日的苟且”,才能翘首以望“诗和远方”。团队的活力虚无飘渺,但却需要细致如微的呵护及培养,能起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作用的,就是宽松、弹性、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
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怎么做?
把员工当感性的“活人”看,尊重、照顾、理解:是人都有差异的这一自然规律,不强制推行要求“千人一面”的泯灭、抹杀个性的各类无助于业务提升的一切形式化、表面化的东东。
把员工当理性的“经济人”看(趋利避害,总是做出利己的决策的人,即为经济人),让员工价值创造尤其是额外的“创新、创造”在企业组织体系内有明确的可预期的经济回报。
为毛“自上而下”的运动式创新常常不可持续?
很简单,有违“从群众中来,才能到群众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列主义哲学嘛(笑语)。本质的原因还是业务一线极有可能对于来自“上峰”宣贯的创新举措“昏昏然或然并卵”;除非企业大脑比业务一线更懂市场。
当然,本文所说的业务一线的“创新变革"不是说要代替组织战略的制定,而是基于总体目标框架下的局部尝试。
(谢尚伟2016年5月27日于江北嘴财信广场,欢迎关注原创微信公号《商业这点事儿》,分享推动进步)
- 该帖于 2016/5/28 20:22: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