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超市也有好多年了,先后在收货、营运、商品这三个跟商品最直接打交道的部门工作过,对于快消品的类别和重点单品都比较的熟悉。但是对于百货却了解得甚少,最起码连我们超市有哪些品项都说不完整。不光是我们超市没有懂这个的,就连我们的供应商也没有懂行的,你看我们的小店哪个不是一些品项来他妈很多,比如:杯子、牙签、棉签、保险膜等,而很多的品项居然没有。那么为什么百货的品类管理会如此之难呢?
首先:作为快消品的食品、粮油、日化、纸品等类别的宽度是有限的,一般来说2000平米的标准超市与1万平米大卖场在快消品的单品上差别不是很大,同样300平米的社区店在品项上也可以和2000平米的标准超市相提并论。但是百货的宽度就非常之大了,最大的超市也不过5万的单品数,而百货的单品数则是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你如何来确定你的超市需要哪些?
其次:对于快消品来说,进入超市不仅是最好的销售渠道,而且除了未来的网购以外,其它的业态都很难与超市竞争,当然这里指的超市包括了便利店、夫妻店等形态的广义名词。所以只要你的超市有一定的规模数量,自然这些快消品的供应商会踏破门槛的来找你,该来不该来的都会来找你。但是作为百货的很多品类来说,超市并不一定是首要的或者必须要上的,百货的供应商不会像快消品的供应商那样把超市看得那么重。我们超市成立十年来都没有金号、洁丽雅等品牌的毛巾,直到第十一个年头才把洁丽雅引进来。
再次:做快消品的供应商看重的量,不在乎单品上架的多少,每个超市都有几个供应商手里就只有几个乃至一两个单品的,比如说纸盒王老吉、听装加多宝这对死对头。而百货为慢消品或耐用品销售周期较慢,由于超市处于强势地位,通常采用实销实结或超长帐期的办法对待百货类商品,使得百货的供应商必须大量铺货、搞人海战术才有足够的盈利。而且一般来说五组的饮料货架可以容纳20个供应商,而像塑料、玻陶、不锈钢、针织等类别就只有几个乃至一个供应商,可想而知缺品项之严重程度,更不要说深度、广度、价格带的问题。因此,当快消品你发现缺品项、缺品牌的时候是比较好引进的,但是作为百货类如果你手头的几个供应商没有,那你就没办法去单独引进,除非你改变结算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以来很少接触百货类商品的原因,你就只有这些供应商、它就只有这些单品,你还想干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同类型的连锁超市品项上基本相似,但跟地域性的现采超市相比,他们有30%以上品项是我们所没有的,至于相同的条码估计80%以上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在新桥都市工业园一家200平米的个体超市里我居然看到了城市2000平米的连锁超市也不会卖的热水器、燃气灶极其周边产品,泡菜有5个单品,大中小与玻璃陶瓷……
为什么在我们这样的超市百货会是冷门产品大家都不重视,而适应当地需求的个体超市却能把百货做得红红火火?为什么大街小巷有那么多卖百货的小地摊都可以养家糊口?为什么只要摊主的喇叭一喊无论是拖把、菜板、抹布乃至钢丝球这些超市里极其冷门的类别都会围上一大群人购买?为什么白市驿农贸市场里卖塑料五金的杂货店多达26家,如果消费市场不大养得起这么多吗?
所以在对白市驿店的类别逐一进行品类管理时,快消品的类别已经接近尾声了,一些小类别已经出现了100%以上的增长,但是百货类现在还处于品项的熟悉和统计上,由于基础的薄弱,加上自己不是当家开火的人,并不是实际在使用这些东西的人,所以这个过程将是相当的漫长和枯燥,希望公司能有后来人尽快的赶超我,把这个冷门的类别变得热销起来。
这个,首先应该有个大百货的概念。百货(或者我们叫非食)的销售点和快消品对比,季节性更强是一个介入点。百货有一个地域上的区别,季节变化越明显的地区,对于季节性商品的把控越到位,百货的销售也会越好。这是一。
二,所谓大百货,做为超市这个业态,有没有独立的百货采购专员和系统数据分析员这一点也很关键。单体超市通常是没有的,因此,很多时候是供应商来什么货卖什么货,边缘商品,比如马桶垫,地摊货没有条码,没有进场费,现金进货,叫卖灵活,购物便利都是超市的短板。所以,很多超市做特价也不过5.9元,但地摊上可能永远都只是卖5元。而实际成本不会超过3元。而对于连锁超市,有了百货采购专员,有没有细化品类的百货采购专员和系统数据分析员又是一个问题。所以,百货在ABC分类上,可能要做的比食品还要细致。并且针对不同的分类,应该拟定不同的采购政策,货架货位,销售策略和销售标准。
三,满足了以上条件,仍然不能算是有了大百货的概念,百货在很多方面固然不能和食品、生鲜一样去操作,但是销售上,生鲜虽然是龙头,食品是龙身,但百货并不能做为龙尾,很多超市把百货做为毛利的挖掘点,这就限定了百货的定义。百货为什么不可以是薄利多销的?百货为什么不可以是跑量的?当你卖了一床被子,却要卖几百斤的蔬菜的时候,为什么被子就不可以跑量?你为什么不能像是卖菜一样的卖被子?或者反过来说一句:当一个超市,连周边的小地摊都挤不垮的时候,你超市的竞争力在哪里?所以,大百货的概念里,应该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可以像食品和生鲜一样的去卖百货(只是你必须在模式上有所创新吧)。
四、百货的分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百货的很多单品在分类上具有难以分类的特点,同样是马桶垫,有的超市会把他分类在针织类里,有的会把它分到清用类。很多商品在属性上,都具有同样的模糊性质。这是很多从食品或者生鲜进入百货的管理人员会比较困惑的问题。对于大型连锁来说这还不是问题,因为已经有总部人员做好了相关分类,你只需要去认识它在哪个类别里就行了,但是对于不同连锁之间,就经常会有分类上的不同。而对于单体店或者小型连锁来说,仅仅在分类上就可能让很多人去纠结。这是百货让你感觉比较难做的一个原因吧?
2013-11-24 10:51被设为骨贴,积分加20,金币加4这个,首先应该有个大百货的概念。百货(或者我们叫非食)的销售点和快消品对比,季节性更强是一个介入点。百货有一个地域上的区别,季节变化越明显的地区,对于季节性商品的把控越到位,百货的销售也会越好。这是一。
二,所谓大百货,做为超市这个业态,有没有独立的百货采购专员和系统数据分析员这一点也很关键。单体超市通常是没有的,因此,很多时候是供应商来什么货卖什么货,边缘商品,比如马桶垫,地摊货没有条码,没有进场费,现金进货,叫卖灵活,购物便利都是超市的短板。所以,很多超市做特价也不过5.9元,但地摊上可能永远都只是卖5元。而实际成本不会超过3元。而对于连锁超市,有了百货采购专员,有没有细化品类的百货采购专员和系统数据分析员又是一个问题。所以,百货在ABC分类上,可能要做的比食品还要细致。并且针对不同的分类,应该拟定不同的采购政策,货架货位,销售策略和销售标准。
三,满足了以上条件,仍然不能算是有了大百货的概念,百货在很多方面固然不能和食品、生鲜一样去操作,但是销售上,生鲜虽然是龙头,食品是龙身,但百货并不能做为龙尾,很多超市把百货做为毛利的挖掘点,这就限定了百货的定义。百货为什么不可以是薄利多销的?百货为什么不可以是跑量的?当你卖了一床被子,却要卖几百斤的蔬菜的时候,为什么被子就不可以跑量?你为什么不能像是卖菜一样的卖被子?或者反过来说一句:当一个超市,连周边的小地摊都挤不垮的时候,你超市的竞争力在哪里?所以,大百货的概念里,应该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可以像食品和生鲜一样的去卖百货(只是你必须在模式上有所创新吧)。
四、百货的分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百货的很多单品在分类上具有难以分类的特点,同样是马桶垫,有的超市会把他分类在针织类里,有的会把它分到清用类。很多商品在属性上,都具有同样的模糊性质。这是很多从食品或者生鲜进入百货的管理人员会比较困惑的问题。对于大型连锁来说这还不是问题,因为已经有总部人员做好了相关分类,你只需要去认识它在哪个类别里就行了,但是对于不同连锁之间,就经常会有分类上的不同。而对于单体店或者小型连锁来说,仅仅在分类上就可能让很多人去纠结。这是百货让你感觉比较难做的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