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连绵的冬日里,从上海瑞金二路到重庆南路,短短不过600多米的淮海中路,近日十几个商户集体撤离,虽然空铺潮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租约到期,但高租金、停车难、商业模式传统,成了这老牌商业街上商铺难留、商铺难找的原因。
昨天,淮海集团、益民集团等淮海路上的商业“老大”表示,目前,一些新兴业态正在淮海路上酝酿开业,沉寂已久的华亭伊势丹原址上也计划在年底新开一家大型商业广场。
(东广新闻台fm90.9)
上百年淮海中路仅最近50年的历史就经历了3轮兴衰起伏,80-90年代中期人气最旺的其实中段(伊势丹附近,原先是春江生煎店),东端其次(客流大多由西藏路走到成都路淮国旧附近),现在人多的西段人最少(现在百盛的地方).
上次是1号线地铁建设封路导致没有人气好几年,搜铺网编辑部回忆有人归咎于把大梧桐树换成小梧桐树了把小路拓宽了些,地铁开通3年后,地铁客流渐高,把西段陕西南路站的百盛等逐渐养旺了,中端也还马马虎虎还陆续开了上海第一家麦当劳和最早的几家哈根达斯,东端由于旧楼全动迁了新办公楼又刚刚启用入住率一般而人气最低,东端客流到2003年后都转移到了后面的新天地去了(地铁和停车场都有)。
到了2010年,购物中心兴起,中段区域由于距离地铁站太远而日渐冷落,哈根达斯变成中国移动,麦当劳变动真丝店,以前常常去的伊势丹变成了万得城,淮海电影院(内含连卡佛百货上海实验店)变成了芭比娃娃店。雪豹商城变成了C&A,但3年后这些店陆续再次纷纷关闭,中段几乎变成了光明村和长春食品店及土特产商店天下。
西区则日渐兴旺,二百永新变成了优衣库全球旗舰店,百盛完成了升级改造客流没有明显变化(其实市区不降就是难得的胜利了,毕竟没有香港的免税低价优势),加上淮海路上第一家大型购物中心新鸿基IAPM开业,淮海路的客流大多从街道被吸引到了IAPM里面了,淮海中路上3家品牌关闭了街铺店转移到了IAPM,其实租金单价并没便宜,餐饮电影院业绩很好,零售店业绩有待观察,看下半年citysuper开业后整体效应业绩了。东端香港广场等陆续升级为奢侈品店客流不咸不淡总比之前好了许多,K11改建好后餐饮客流大了不少,但太平洋百货淮海店却直线下滑,业绩下跌了近一半。搜铺网接到报告新天地时尚2期客流则一直不理想,看新天地后期的所谓百老汇剧场项目的人气了。
2014-02-19 17:41被设为骨贴,积分加20,金币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