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博文选编 -  贴子
45  |  1

主题:阿里“断舍离”背后的进与退

张铁

积分:360  联商币:180
  |   只看他 楼主

陈新生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张铁

9月22日晚,ST易购(苏宁易购)公告称,股东杭州灏月(阿里系投资平台)拟减持公司2.85%股份。若按公告日股价计算,此次减持约可套现4.9亿元。此举被市场视为阿里持续清理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的又一标志性动作。

而与资本退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里巴巴在技术领域的强势进军。就在同日,阿里发布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模型Qwen3-Max,引发资本市场热烈反应,9月24日,阿里巴巴港股大幅上涨,最大涨幅在9%以上。

一边是持续甩卖非核心资产,一边是加码AI和即时零售的巨额投入,阿里巴巴正在通过一场彻底的“断舍离”,重新掌握市场主动权。

01

阿里系的资产“断舍离”

阿里巴巴的资产收缩并非偶然的零散交易,而是一套围绕核心战略展开的系统性“断舍离”动作,其规模与节奏在互联网行业转型案例中颇具代表性。

2025年开年的首笔重大交易便奠定了全年基调:以131.38亿港元的价格将所持高鑫零售全部78.7%股权出售给德弘资本。这一交易的敲定距离2024年10月首次披露收购谈判仅三个月,凸显出阿里处置非核心资产的决绝。

此前一个月,阿里刚以74亿元人民币将银泰百货100%股权出售给雅戈尔集团及银泰管理团队组成的财团,尽管此次出售导致约93亿元亏损,但为集团快速回笼了现金流。两笔交易合计回笼资金近200亿元,成为阿里“瘦身计划”的关键落子。

事实上,这种资产优化并非临时起意,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曾披露,仅2024财年前9个月便完成17亿美元非核心资产出售,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六个月内,退出多项投资所得现金流已达65.09亿元。

从2024年至2025年,阿里系的减持清单持续拉长,涵盖小鹏汽车、哔哩哔哩、丽人丽妆、圆通速递等多家企业,形成对非核心赛道的全面撤离。这种收缩在财报中得到明确注解: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2025财年财报中直言,集团有序退出高鑫零售、银泰百货等资产,核心目标是“更加聚焦核心业务”。

资产腾挪的背后,是阿里战略优先级的根本性重塑。在经历多年多元化扩张后,集团正式将“用户为先、AI驱动”确立为两大战略重心,通过剥离线下零售等重资产板块,实现资源向高增长潜力领域的集中倾斜。

这种调整并非对过往战略的否定,而是应对市场变化的主动求变——高鑫零售连续三年营收下滑且2024财年亏损16.05亿元的表现,已证明传统线下零售与阿里核心生态的协同效应不及预期,及时止损成为必然选择。

02

多线作战:资源向核心战场倾斜

在资产端“做减法”的同时,阿里巴巴在战略核心领域开启了激进的“加法”投入,即时零售与AI技术构成的“双引擎”战略清晰可见,其投入规模与推进速度均显示出对未来增长的押注决心。

阿里巴巴在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中首次披露了即时零售业务的业绩,该季度收入达到147.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集团在4月底推出的“淘宝闪购”所带动的订单量提升。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泳铭指出,通过整合消费平台,产生了显著的协同效应。截至2025年8月的前三周,即时零售业务成功带动淘宝APP的月度活跃消费者同比增长25%,显示出业务增长的用户基础。

阿里巴巴在AI与云计算领域的战略性投入规模庞大且持续。2025年2月,集团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作为这一战略的体现,2026财年第一季度(2025年4月1日-6月30日),阿里在“AI+云”领域的资本支出达386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0%。

这些投入已直接转化为业务增长动力:阿里云收入在本季度同比增长26%,创下三年来最高增速,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同比增长。集团CEO吴泳铭在财报中强调,AI收入在云业务外部商业化收入中的占比已显著提升。

然而,高强度的投入也对短期财务指标带来压力。本季度,集团经营利润同比下降3%,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同比下降18%。值得注意的是,自由现金流从去年同期的净流入173.72亿元转为净流出188.15亿元,财报明确指出这一变化主要源于云基础设施支出的增加以及对“淘宝闪购”等新业务的投入。

尽管出现短期阵痛,管理层在财报中明确表示将继续围绕“大消费”和“AI+云”两大战略重心坚定投入,显示出以短期利润换取长期增长与竞争力的决心。

03

至少面临三大挑战

尽管战略方向清晰,攻势猛烈,但阿里巴巴的转型之路并非一片坦途,至少面临三大严峻挑战。

首先,财务可持续性压力巨大。高达500亿元的即时零售补贴和3800亿元的AI投入,是一场惊人的资金消耗战。

野村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即时零售领域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阿里和美团之间,已成为一场“消耗战”。阿里巴巴的自由现金流状况已显现压力,从去年同期的净流入转为净流出。这意味着,高昂的战略投入能否在利润承受期内,转化为可持续的市场领先地位和用户习惯,是投资者最大的疑虑。

其次,核心电商基本盘面临侵蚀风险。在阿里将大量资源和注意力投向新战场的同时,其赖以生存的核心电商业务正面临多重挑战。

一方面,激进补贴即时零售可能导致其传统电商业务的利润被抽血,影响长远发展根基;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并未松懈,内容电商、社交电商等模式仍在持续分流用户时间和消费。如何确保“后院不失”,是阿里多线作战下的核心课题。

第三,生态协同的执行挑战与组织效能。“集团军作战”的理想很丰满,但让淘宝、高德、饿了么、菜鸟等庞大而独立的业务单元真正实现高效协同,是对组织管理能力的极限考验。此前推行“1+6+N”组织变革后重新强调一体化协同,本身就说明了内部整合的复杂性。

阿里CEO吴泳铭在内网发帖提出“重新创业”,并在致股东信中承认公司遭遇“大公司病”,需重拾初创企业的敏捷性。这一反思直指阿里在规模扩张中出现的官僚主义、战略执行效率下降等问题,

马云在公开回应中坦承,阿里正处于“变化之中”,这种自我革新的态度成为应对内部挑战的关键。在庞大的体量下,如何保持创业公司的敏捷与创新,是阿里必须克服的组织困境。

写在最后

阿里巴巴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其通过“断舍离”聚焦主业、重金押注未来的决心毋庸置疑。短期来看,市场将密切关注其核心电商利润的稳健性、即时零售市场份额的巩固情况以及云与AI业务收入的增长势头。

截至2025年6月,阿里巴巴的现金及其他流动投资超5000亿元。这为其战略转型提供了充足弹药。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量和变量都是以AI为核心的驱动力带来的变革。

这场豪赌的结局尚难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阿里巴巴的转型不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是一次对自身组织活力、战略耐力和财务韧性的全面考验。对于关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人来说,阿里的进退得失,将成为未来几年观察行业走向的重要风向标。

13720869929- 该帖于 2025/9/24 17:18:00 被修改过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