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博文选编 -  贴子
510  |  1

主题:星巴克中国:从“手捧身份”到“退股求生”

古德民君

积分:200  联商币:100
  |   只看他 楼主

IMG_8481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古德民君

曾几何时,一杯30元的星巴克拿铁,是都市白领手捧的“身份勋章”。在木质装潢的“第三空间”里,啜饮的不仅是咖啡,更是一种精致生活符号。

如今,这颗咖啡界的“外资明星”却在中国市场悄然转身,计划出售70%业务股权,与此同时,北美总部接连裁员、关闭门店。一东一西的动作,共同勾勒出这个咖啡巨头在全球竞争中的转型阵痛。

一、光环褪色,困境凸显

星巴克在中国的困境,首先暴露在“投入与产出”的长期失衡上。截至2025年上半年,星巴克中国门店数已达7828家,今年二季度新增70家并新进入17个县级市场,覆盖近1000个县级城市,门店总量接近美国本土的一半,但营收表现仍显乏力。2025财年第三季度中国区营收7.9亿美元,虽实现连续三个季度同比增长8%,却仍不足北美市场的十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其核心增长指标经历了漫长调整。同店销售额在2025年Q3终于实现6个季度以来的首次正增长,但此前连续四个季度的下滑已导致客群基础松动,新开门店在一二线城市的高密度布局,但仍未摆脱“自我分流”的尴尬,只是下沉市场新开门店的同店销售额高于均值,为业绩回暖提供了微弱支撑。

这种失衡的根源,在于“高端直营+第三空间”模式的边际效应递减。直营模式下的冗长决策链条,让其外卖系统比瑞幸晚上线3年,会员体系迭代滞后;而“第三空间”带来的高租金与人力成本,进一步推高了运营负担,在低价竞争中缺乏弹性。

真正动摇根基的,是本土品牌的“价格绞杀”。以瑞幸、库迪为代表的玩家用“9.9元美式”重构认知。当现制咖啡价格与奶茶持平,星巴克30元定价中的“品牌溢价”迅速瓦解。更致命的是,本土品牌“联营加盟+快取店”的轻量化模式,将单店运营成本压缩至星巴克的1/3,形成降维打击。

二、新的抉择,寻求转机

面对全球市场的双重压力,星巴克的取舍逻辑十分清晰。北美市场以不足50%的门店贡献超70%的营收和全部利润,是无可替代的“现金奶牛”,而中国市场虽实现营收微增,但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已沦为资本配置中的“低效资产”。

2025年的两轮调整正是这一逻辑的落地,2月裁员1100人、9月再裁900人并启动10亿美元重组计划,且两轮裁员均不涉及中国区。这并非中国市场表现优异,而是星巴克对这里有更特殊的规划。出售70%股权并非“撤离”,而是“变现换弹药”的战略选择。目前星巴克正评估超20个潜在收购方,最终候选方包括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红杉中国及春华资本,计划由多家机构分持股权,交易估值达100亿美元,预计10月底前敲定。交易完成后,星巴克将保留30%股权分享未来红利,同时回笼资金稳固北美基本盘。

这一路径并不陌生。2017年麦当劳中国被中信收购后,新团队通过本土化菜单与下沉布局实现门店数翻倍,成为“本土操盘手+外资品牌”的范本。如今星巴克的选择,正是希望复制这一模式,让更懂中国市场的玩家来打“近身战”。

三、消费变天,前路漫漫

星巴克的困境,本质是中国咖啡市场消费逻辑的彻底变迁。咖啡从“小众轻奢品”沦为“日常快消品”,这一转变由本土品牌一手推动。

瑞幸联合创始人郭谨一曾拆解星巴克的成本结构,一杯30元咖啡中,房租占10元、人工占5元、原材料仅5元,其余10元为品牌溢价与运营成本。为打破这一壁垒,瑞幸以“快取+外卖”模式压缩房租至3元以内,单杯成本控制在10元左右,实现15元定价仍能盈利。数据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成功,截至2025年上半年,瑞幸门店总数突破2.62万家,2024年净增6092家,2025年上半年海外门店达89家,同比增长140%;反观星巴克,2025上半年总营收约110亿元人民币,仅为瑞幸同期营收的零头。

消费端的变化更具说服力。2024年数据显示,现制咖啡在家庭月收入9999元及以下人群中的渗透率已达66%,与高收入群体的差距显著缩小;场景也从“第三空间”延伸至便利店、办公室等“无限场景”,日均消费频次大幅提升。2025年中国现制咖啡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25%,但增长动力已完全来自平价市场的下沉与渗透。

四、行业洗牌,规则已变

消费逻辑的转变,直接催生了行业“规模为王”的生存法则。在极致低价竞争中,头部品牌靠海量门店摊薄成本,形成“开店—降本—盈利”的正向循环。

2024—2025年的扩张数据极具冲击力。瑞幸2024年净增6092家门店,日均新开16.7家,2025年Q2再净增2109家,总数突破2.6万家,仅广东省门店就超4000家;库迪门店数在2025年9月刚突破1万家,计划年内冲击更高规模;幸运咖依托蜜雪冰城供应链,门店数突破6000家,70%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

庞大的规模赋予头部品牌供应链优势。瑞幸单杯咖啡豆采购价较中小品牌低15%-20%,包装材料成本低10%,这正是其9.9元定价仍能盈利的核心。库迪也通过规模化实现了稳定营收增长,印证了“规模降本”的有效性。与头部扩张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小品牌的“退场潮”。2025年中国现制咖啡门店总数超15万家,但近一年闭店数达5.25万家,日均闭店144家,闭店率超50%。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按门店数计算,瑞幸、库迪、星巴克稳居前三,TOP5品牌市占率达21%,“强者恒强”格局固化。

五、重新出发,找准路径

笔者认为,出售部分股权只是星巴克转型的起点,要在中国市场重获竞争力,它还需突破三个核心方向。

必须加速本地化与数字化补课。星巴克已通过下沉市场尝到甜头,下一步需借助本土资本资源,复制麦当劳中国的县域扩张经验;数字化上需借鉴瑞幸的用户数据体系,打通线上线下会员数据,将新品上新周期从“季度级”压缩至“月度级”,目前其客制化订单占比已从15%升至28%,显示出优化空间。

必须重构供应链与成本结构。星巴克昆山咖啡产业园已实现咖啡豆烘焙、包装全流程本地化,物流时效提升30%;下一步需直连云南咖啡豆产地、与本土包装企业合作,目标将单杯成本降低3—5元。幸运咖的案例已证明,依托成熟供应链,5.9元美式仍能给加盟商留50%毛利,供应链是低价竞争的核心壁垒。

必须用产品创新激活场景价值。2025年6月,星巴克对星冰乐、茶拿铁等非咖饮品实施系统性降价,平均降幅5元,最低单杯降至23元,带动午间客流增长;同时推出“真味无糖”系列、迪士尼《疯狂动物城》联名冰摇茶,非咖产品营收同比翻番。这一系列动作表明,星巴克正通过“降价+创新”重构消费场景,摆脱对“第三空间”的依赖。

如今,星巴克中国的股权出售已进入最后竞标阶段,博裕资本、春华资本等机构将在10月底敲定结果;北美总部的裁员与关店计划也在同步推进。两个市场的动作看似独立,实则指向同一目标,即在咖啡“日常化”的浪潮中重新定位。

写在最后

这场转身不是外资的溃败,而是成熟企业面对市场变迁的理性选择。当咖啡从“手捧的身份”变为“随手的饮品”,竞争核心已从品牌光环转向运营效率与本地洞察。中国现制咖啡市场已告别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的下半场,星巴克能否找回昔日荣光,关键就看它能否真正放下过去,拥抱这场“平价革命”。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