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博文选编 -  贴子
6  |  1

主题:饿了么悄然变身淘宝闪购,即时零售暗流涌动

张铁

积分:360  联商币:180
  |   只看他 楼主

饿了么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张铁

11月4日,据21财经消息,饿了么APP最新的内测版本已更名为“淘宝闪购”。笔者发现在应用商店内,多年未变的饿了么APP图标变成了“淘宝闪购”,配色也从熟悉的蓝色换上带有淘宝标志性的橙色。这一看似简单的视觉变化,实则是阿里巴巴在即时零售领域战略重构的重要信号。

与此同时,10月31日,淘宝闪购正式推出全新连锁便利品牌“淘宝便利店”,宣布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打造闪购仓生态,并于11月1日双十一大促首日全面上线。

两大动作紧密衔接,在电商行业年度最重要的促销节点前相继落地,揭示了阿里对即时零售市场的迫切野心与战略焦虑。

一、阿里的战略考量与隐忧

饿了么更名为淘宝闪购,表面上是一次品牌标识的更新,深层次则是阿里在即时零售赛道上的战略重构与资源整合。这一变化标志着阿里正在重新审视其在即时零售领域的竞争策略,试图通过品牌统一与资源协同,扭转此前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

阿里巴巴此次品牌整合的核心目的,是解决饿了么长期面临的独立获客成本高与品牌认知模糊的双重困境。在过往的竞争格局中,饿了么作为独立平台,不仅需要与美团外卖展开正面竞争,还要在阿里的生态系统内争取流量支持。这种双重压力导致其市场投入效率不断下滑,增长动能持续减弱。

品牌统一背后,是阿里对即时零售市场战略地位的重新定位。淘宝闪购上线不到4个月,日订单峰值已达1.2亿单,周日均订单量8000万单,月度交易买家数达3亿。亮眼数据背后,阿里需要在双十一这一全年最重要的消费节点展现其在即时零售领域的决心与实力。

淘宝闪购此次力推的“淘宝便利店”,以创新的闪购仓形态运营,主打“24小时营业、30分钟送达”的服务承诺。这种模式试图通过轻资产运营与品牌输出,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但同时也面临着运营标准化与服务品质控制的挑战。

淘宝闪购即时零售总经理根仙强调的“不建仓、不开店、不与商家争利”理念,体现了阿里试图通过轻资产模式实现快速扩张的战略意图。然而,这种模式在实际执行中能否确保服务品质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仍需市场检验。

轻资产模式虽然降低了平台的资金压力,但也减弱了对终端服务的直接管控能力,这在强调用户体验的即时零售领域可能构成潜在风险。

阿里选择在双十一前推出淘宝便利店,既有战略考量,也存在明显的市场焦虑。双十一一直是阿里检验新业务、新模式的重要试场。今年,淘宝闪购首次参战双十一,天猫超市也接入淘宝闪购并逐步由B2C远场模式升级为近场闪购模式。

随着即时零售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阿里需要借助双十一的流量高峰,为新业务创造爆发性增长的机会窗口。但这种借势营销的策略,也可能使新业务在起步阶段就过度依赖促销流量,难以形成健康的自然增长曲线。

从品牌整合的角度看,饿了么更名为淘宝闪购虽然强化了与母品牌的关联,但也可能带来原有用户群体的认知混乱与情感抵触。饿了么经过多年经营,已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鲜明的外卖平台形象,此次更名可能导致品牌资产流失,甚至给竞争对手留下可乘之机。

阿里即时零售战略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平衡资源整合与业务创新的关系。过度强调集团内部的协同效应,可能抑制业务的灵活性与创新活力;而过于放任各自为战,又会导致资源分散与内耗加剧。这种平衡难题,将是阿里在即时零售领域面临的核心考验。

二、三强争霸下的战略博弈

当前,这个赛道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足鼎立”格局,但各家的战略路径与资源优势各不相同,未来的竞争将更加复杂多变。

美团、阿里、京东三大巨头,凭借各自优势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美团凭借其深厚的本地生活根基,构筑了强大的市场壁垒。 作为行业先行者,它将其在外卖时代锤炼出的强大地推队伍与高效的即时配送网络无缝平移到闪购业务,实现了资源的极致复用。

据网经社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美团全国闪电仓数量已超过5万个,形成了密集的末端服务网络。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业务结构的深刻变化:美团2025年一季报显示,截至3月底,非餐饮品类日单量突破1800万单,美团闪购累计交易用户数超5亿,且90后用户占比超三分之二,这不仅证明了其在年轻群体中的强大号召力,更标志着其已成功从“送外卖”平台转型为“送万物”的生活服务平台,展现出卓越的品类拓展与用户运营能力。

而京东则选择了一条与其核心能力紧密相关的差异化路径。 它依托自身深耕多年的强大供应链体系,包括成熟的商品管理、仓储布局和干线物流——以“秒送”业务精准切入战场。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其“秒送”模块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1.65亿,占据京东APP整体流量的26.6%,京东APP用户月人均使用次数已达47.9次,同比提升51.1%。这充分显示了其主站流量的强大转化效率。

京东的战略差异化在于,其开展外卖、酒旅等高频业务,本质目的并非简单追求业务多元化,而是为了通过这些服务进一步铺设、打磨和优化其庞大的供应链网络,提升整体体系的运转效率和韧性,从而在满足即时性需求的同时,巩固其作为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核心地位。

阿里系的淘宝闪购作为市场后来者,正试图通过生态协同实现弯道超车。8月数据显示,淘宝闪购的闪购仓订单同比去年增长超过360%。整合饿了么的配送能力、飞猪的流量场景与1688的供应链资源,构成了淘宝闪购的多维度服务矩阵。

但这种协同效应的实现,需要克服阿里体系内各业务单元的组织壁垒与利益冲突。历史上,阿里在业务协同方面并非总是成功,此次能否打破常规,仍有待观察。

即时零售领域的竞争,正在从单一维度的比拼升级为生态系统的较量。平台需要同时在商品丰富度、配送时效、服务品质与价格竞争力等多个维度建立优势。

这种全方位的竞争,对各家平台的组织能力与资源投入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场持久战中,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可能导致全局的被动。

当前市场竞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平台都在寻求差异化定位。美团强调其全品类覆盖与网络效应,京东突出其供应链优势与品质保障,阿里则主打生态协同与轻资产扩张。差异化竞争在短期内缓解了正面冲突,但随着各自边界的不断拓展,未来难免会在更多领域形成直接交锋。

资本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平衡,成为各平台面临的共同难题。即时零售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以维持网络扩张与补贴激励。

然而,市场环境的改变与投资理念的转变,使得纯粹依靠资本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各平台都需要在增长与盈利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将成为决定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

三、从“唯快不破”到价值创造

即时零售已经告别了大干快上、单纯把线下店全部上翻的粗放阶段,正在进入新的阶段,行业发展逻辑从初期的规模扩张转向深度运营,竞争焦点从配送速度转向综合价值创造。这一转变要求参与者重新思考战略方向与资源配置,在保持基础服务能力的同时,构建更深层次的竞争壁垒。

行业正在经历从“唯快不破”到“又快又好”的理念转型。当“半小时达”成为行业标配,配送速度的差异化优势逐渐减弱,商品力、服务体验与运营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种转变要求平台在供应链管理、品控体系与用户运营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构建更加全面的能力体系。

即时零售与实体商业的关系正在重构,从替代对立走向融合共生。一方面,即时零售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延伸了实体商业的服务半径,创造了增量市场;另一方面,传统实体商业也在积极拥抱即时零售,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运营。这种融合趋势将重塑零售业态的格局,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与合作形态。

技术赋能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即时零售的运营模式。从智能选品、动态定价到路径优化、库存管理,技术渗透的深度将直接决定平台的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

差异化定位与精细化运营成为破局关键。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消费者需求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征。QuestMobile数据显示,即时零售消费群体年龄化特征显著,尤其00后用户,对饿了么、美团外卖等美食服务APP展现出明显偏好。平台需要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在特定场景、特定品类或特定客群中建立差异化优势。标准化服务只能保证不落后,个性化体验才能赢得未来。

此外,QuestMobile数据还显示,用户画像数据显示了不同赛道的差异化竞争格局:00后用户对美食外卖服务偏好明显,90后和00后占据了生鲜电商APP行业的55%的用户份额;在下沉市场中,饿了么商家版和美团外卖商家版的总体去重用户规模已经达到920万,同比增加了12.6%,显示出二者重新开始了下沉市场商户生态体系争夺战

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在经历初期的补贴驱动与规模扩张后,即时零售行业迫切需要找到可持续的盈利路径。这要求平台在客户留存、订单密度与客单价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通过提升运营效率而非单纯扩大规模来实现良性发展。

行业整合与生态共建将成为未来主题。即时零售产业链长、环节多,单一平台难以在所有环节都建立绝对优势。未来,主流平台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通过开放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这种生态竞争将取代单一的业务竞争,成为决定行业格局的主导力量。

写在最后

即时零售的战局已从明面的攻城略地,转入深水区的生态较量。数据显示,即时零售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三年突破万亿级别,这个数字背后是整个中国零售业态的重构与革新。

当配送时效从以日计算压缩到以分钟衡量,当橙色、蓝色和其他颜色的图标在消费者手机屏幕上争夺有限注意力,一场关乎供应链效率、技术赋能与生态构建的零售革命正在深入每个商业角落。

未来的赢家,不属于跑得最快的人,而属于那些在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企业。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