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超市大家谈 -  贴子
4416  |  12

主题:“穷大方”和“富抠门”

yangjiangtao

积分:588  联商币:300
  |   只看他 楼主

  有资料分析说中国千分之四的富人掌握着中国绝大多数财富,这个数据是否属实,尚且不知,但我觉得这个千分之四的人不是我们在消费市场内值得研究的对象,如果这个资料分析属实的话,我想这“千分之四”们在消费者应该是不受任何条件约束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没有研究的价值。

  我之所以认为“千分之四”没有研究的必要,一方面是认为的消费形态太过离谱,用常理难以推断,另一方面是他们属于“极少数”群体不值得研究,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不用讳言,是因为我圈子里还没有这样的朋友,我对他们也感到陌生。

  我这里研究的“富人”不是达官贵人的富人,而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富人;这里研究“穷人”不是某贫困县每天衣食无着的穷人,而是普通的经济条件较差的低收入者。我们聚焦的是“橄榄球”的中部,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里的穷人和富人。只有他们才能代表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为了便于研讨方便和便于叙述,我们暂且用穷人和富人两个单纯的概念,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

  穷人之所以称之为穷人,在消费市场上表现为支付能力较弱;富人之所以称之为富人,表现在消费市场有更强的购买力,说到底,穷人与富人的差别就在于不同价格面前的购买力表现如何。

  土豆的故事
 
  微观经济学之父马歇尔用“需求弹性”更精确地描绘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其基本原理如下:

  销售额变化/价格变化=需求弹性

  在此分式中,价格是变量,意即价格的变化对销售额度的影响之比,用以测量每种商品的需求弹性。我们还是用大白话来解读需求弹性吧!比如:我是卖土豆的,你是买土豆的

  原来两块钱一斤,你决定买两斤;

  现在我涨价了要三块钱一斤,你嫌贵,就买了一斤;

  结果是我没涨价时卖了4块钱,而涨价后才卖了3块钱。

  后来我调整价格决定一块钱一斤,你捡着便宜买了5斤。(反正土豆不容易放坏)

  这说明你对土豆的需求弹性很大!

  如果你跟朋友们说好了晚上要去你家吃土豆炖牛肉,需要3斤土豆,我的土豆卖3块一斤,你也得买3斤,这样我的销售额就成了9块。

  这说明你对土豆的需求弹性很小,你不受我价格调控的影响,你有固定需求。

  从这里你就明白了中国楼市价格为什么居高不下?因为中国老百姓的对楼市需求弹性很小。到了而立之年,你得成家立业了,成家不得有个房子不是?你不买房子谁愿意嫁给你!哪个岳母会同意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没有房子的人?所以说中国的楼市是“丈母娘”推动的下经济,正是“丈母娘”和世俗的压力下楼市具有“刚性需求”,让中国老百姓的楼市需求弹性很小!楼市开出什么价你都得买。钱不够按揭啊!银行等着呢!

  不说楼市,这事儿忒烦,说说日常消费。知道“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怎么达成的吗?就是因为这些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老百姓不能不吃啊!现在猪肉也一样,贵成这样子,是因为多数人一天不吃肉就不行了,变得需求弹性小了!

  富人与穷人的差异

  毋庸置疑,穷人对价格是很敏感的,穷人总是在寻求最大化的边际效用,也就是说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所以穷人对于打折优惠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剪下报纸角落里的优惠劵,他们会把街上赠送的优惠劵珍藏起来,用在特定的时候可以打折优惠。穷人喜欢网购,团购,他们总是喜欢逛完商店不买东西,而到网上淘到一个性价比更高的商品,虽然物流一拖再拖,但他们还是非常享受等待自己订购心爱之物的过程。他们一方面在网络上大骂卓越、当当、京东很垃圾,并声称自己下一次再也不购买了。另一方面他们又悄悄地受到卓越、当当价廉物美产品的诱惑,决定再买一次。这就是穷人,对于便宜贪之不尽,穷人总在寻求最大化的边际效用。

  所以商家对付穷人最好的促销办法就是,先给商品一个昂贵的价格,然后再给一个极低的折扣,这样让穷人觉得沾了很大便宜。

  富人从来不屑于干这样的事,他们不想更麻烦,对于他们来说,时间才是宝贵的,便捷才最重要,他们想在什么时候消费就在什么时候消费,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经济条件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度。他们的购买总是即兴的,他们更喜欢在实体店里体验消费,享受店员为他们的讲解和赞誉,尽管他们知道那是阿谀之词。他们会询问有没有折扣,但其实他们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精明,并不在意有多大折扣,相对来说,富人更在意购物的体验过程,很多时候富人的消费愉悦只是购物后拥有的一刹那,事后他们往往对已经拥有的商品并没有多大兴趣了,甚至是买回去后,再也没有用过。富人不懂得网购、不懂得团购、不懂得秒杀。他们更懂得名牌,懂得名牌间的细微差距,他们总是津津乐道并放大那些细微的见识,用以印证自己是个有品位的人。

  穷人总是在买更有用的东西,总是想花少钱办多事,富人买的都是没有用的东西,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身份,他们所要获取的是跟穷人们的差距。

  当然即便这样,我们也不能一致认定富人对所有商品需求弹性小,穷人对商品的需求弹性大。我们还得必须区分商品,我们把商品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就如同我们对穷人与富人的区分,只是为了便于研究展开我们的话题。

  必需品就如同我们的日常用品,虽不及空气、水般紧迫,但亦如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必须,奢侈品则与此相对,按照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我们离开奢侈品一样能过,但离开必需品就不行。

  我们亦不能用价格去区分哪些是必需品,哪些是奢侈品,其分别仅仅在于必需性上。

  比如手表,当下已经成为奢侈品,现代人都备有手机,手机上有时间显示,手表上的时间显示效用对人们来说已经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手表是装饰性的,手机是功能性的,两项对比手表成了奢侈品,手机成了必需品,当然你买IPHONE5另当别论。

  如果我们把人们分作穷人和富人,把商品分作必需品和奢侈品,我们就可把这些要素纳入一张表中,在这张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穷人对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大,而富人对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

  上海家乐福鸡蛋便宜了会踩死人……

  方便面涨了两毛钱,很多网民愤怒了准备罢吃!

  日本核辐射后老百姓爆发抢盐潮!

  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

  金融海啸后中国的奢饰品消费不降反升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

  两个女孩子为了抢购最后一个LV而大打出手。

  香港海港城名牌店门前总有数不清的大陆游客排队。

  穷人对必需品很容易情绪紧张,富人超喜欢名牌打折!中国的消费者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一方面我们看到消费者对CPI的增长怨声一片,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奢侈品领域繁荣一片。这都是真实的,穷人不明白富人为何买那些没用的东西,富人不明白穷人为何那么斤斤计较。

  穷“富人”与富“穷人”

  如果你单纯地认为中国的穷人与富人已经划分清楚,穷人在意必需品,富人在意奢侈品,那你就错了!

  中国的消费者不是可以简单地用穷人和富人来分得开的,中国历来都有“穷大方”,“富抠门”的说法,更多的消费者是兼具这两种品性的,有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他们的收入状况,我们曾走访过国内许多城市的消费者,在我们做专项调查的时候,中国的消费者无一例外地虚报自己的收入,最离谱的是成都,收入虚报可以达到近10倍,他们并非恶意,而只是希望让别人看起来他们生活的很好。当然你若向他们借钱,他们会180度地转弯,马上把自己描绘成负债累累频临跳楼的人。

  国内的消费者很多是“面子消费”者,这一点很难用经济学去解读清楚,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按照理性的穷人逻辑或者富人逻辑来决策自己的购买,按照最大效用的原则,他们在支配自己的钱财时有着自己的标准,仍以成都为例:很多月收入一千多元的年轻人抽的竟然是几十元一包的骄子香烟,当然从绝对购买力上没问题,但问题是难道他就不进行别的消费?或者他认为抽几十元一包的骄子就是自己所认为的效用最大化。但的确看上去有“穷大方”之嫌。

  再举一个上海姑娘的故事,有个上班族的上海姑娘为了买到一个LV包,宁可花一年时间节衣缩食,当然更多地是缩食,这是一个特例,但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从这个特例中我们看到,这部分人在必需品上“抽脂”用以买那些奢侈品,在这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完全失效,我们只能把这些消费者理解为“更有理想”。当一个穷人更有理想的时候,难免做出些匪夷所思的事来。比如:穿着貂皮挤公交,挎着LV挤地铁,这些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

  还有一类是截然相反的,就是“富抠门”的,例如:洛克菲勒、比尔盖茨、王永庆、李嘉诚,比尔盖茨曾因5美元的停车费而拒绝支付。我们抛开这些原则性极强的大富大贵不提。一般的企业家里亦有不少“抠门”的,曾有一位企业家向我诉说在上海某地方用了八十多块钱吃了一碗面,心疼了好久。而他平时几百万几千万的生意支付也很少皱眉头的。

  面是必需品,但却引起了这位富人的高度敏感,这大大不符合富人的购买观念。

  这些“穷大方”、“富抠门”的奇特的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我想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面子”是必需品,而吃饭可有可无,自古有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死要面子活受罪正是此类。

  第二原因是:中国的多数富人是从穷人转化过来的,还保持着年轻时固有的消费观念。保持着对不同商品的价值衡量,如果你毫无道理地溢价商品卖给他们,他会觉得你是在欺负他,把他当傻瓜,本质上还是“不给我面子”。

  “面子”消费,让穷人变得象富人,让富人变得象穷人。

jordan_ma

积分:586  联商币:129
  |   只看他 2楼
Re:“穷大方”和“富抠门”
面子是有了,但兜比脸干净。

木雕工艺品


  |   只看他 3楼
Re:“穷大方”和“富抠门”
贫富两极分化这个现象我国已经很普遍了。

Nile

积分:28902  联商币:10493
  |   只看他 4楼

我の未来不是梦

积分:114  联商币:98
  |   只看他 5楼

米卢

积分:867  联商币:561
  |   只看他 6楼

高才生,学习了

ALL

积分:336  联商币:186
  |   只看他 7楼
收藏了...谢谢!

ALL

积分:336  联商币:186
  |   只看他 8楼
收藏了...谢谢!

珠珠玩具

积分:24  联商币:32
  |   只看他 9楼

文章写得还行,就是有些虎头蛇尾,最后缺乏更为详尽的论述。

学习了!

skyleaf24

积分:1639  联商币:752
  |   只看他 10楼
楼主好象有点仇富,呵呵,富人吃八十块钱一碗的面就应该心不惊肉不跳?

个人有些看法,不过未必与事实相符
1、富人,千分之四可能太高?
参看华为公司,约十五万名员工,千分之四的比例,约600人。估计这六百人里大部人认为自己只算中产。
参看国企,参看各行各业的中小型企业,估计也应该是这个结果。

楼主把这个比例之外的人里面再提取出来的“富人群”,他们的消费特点应还在中等消费群体中。

2、富人更看重消费价值
楼主所列举的富人消费案例中的富人是真正的富人,远在千分之四以上,而且他们往往都是商人。

这类“富人抠门”的案例为什么特别多?因为他们往往都是了解市场,精于计算的人。拿一千万购买市价一千万的商品或者劳务,他们不会有意见;吃了八十块钱的面,市场价只是十块钱,即便配有豪华的装修,他们未必不会震惊。

一桩交易是否划算,这是商人的惯性思维。但是,富人未必不“大方”,一个商品可以满足他的需求,价格和价值偏差不大,那价格并不是问题。这类富人的消费习惯反而比较理性的,更符合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的假设。

普通人拿万分之一的资产吃顿饭,同时,假设富人认为拿百万分之一的资产吃同样一顿饭是合理的,这仅仅只是普通人的逻辑。


以前,曾经有过比尔盖茨需不需要捡地上的一千美元的案例,它只是一个形象的比方而已;事实上,比尔盖茨应该会弯腰拣,因为,我们看到过关于他的一些相关例子。

其实,只需要把一百块人民币搁在这类富人经过的地方,只要他们看到,他们会捡,而且非常可能边拣边看看周边还有没有钱,他们比一般人对钱的理解更多。在宗庆后的眼中,可能是五百瓶矿泉水的利润;在洛克菲勒眼中,可能是三、四顿午饭。

在整个零售市场中,富人在消费市场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的作用重要体现在社会生产中,通过自身资源或者可以协调的资源,他们可以调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生产。

如果一家独立大企业,没有这种“抠门”思维的人打理,倒闭是早晚的;社会也需这样的商人,他们可以更高效地利用社会资源生产。
他们并不会把这种“抠门”运用到团队管理上,否则,脱离团队的支持,他们也成为不了富人。即便被冠以“血汗工厂”的富士康,其工人的收入也是远高于市场水准。

不应该嘲弄这种富人,相反,他们值得尊敬。

skyleaf24

积分:1639  联商币:752
  |   只看他 11楼
3、收入不一定决定消费阶层
按资产/收入划分阶层是一种方法,简单点,有穷人,中产,富人。
按商品消费支出划分阶层,简单点,低等消费,中等消费和高等消费阶层。
(中产没有无争议的数值定义,这儿简单定义为有房有车,家庭年收入在30万至200万之间,在深圳,这个群体在普通商品的消费能力比较接近;差异主要在于消费观念和投资观念,而不是收入)

如果两种划分可以简单匹配,我们就没必要做两种划分。或者有少量出入,我们可以忽略,因为,观察规律是需要忽略少量的特殊存在。
可是,我们在市场可以看到广泛匹配差异。大量的“穷人”实际上在中等消费阶层;而不少中产实际在低等消费阶层中。
在普通商品消费(扣除房产,汽车等高单价商品)中,很多收入较低的年青人的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上比很多中产家庭的人均支出要高,他们有iphone,有LV,他们对日常商品的价格不敏感。也许可以说他们不会过日子;也许可以说他们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还可以说他们虚荣。但是,这种现象客观存在。
不少中产家庭过着精打细算的日子,也许可以说他们危机感过重;也许可以说他们消费支出项较多;也许可以说他们热衷于积蓄、投资。他们也是客观的存在。

我觉得没必要管它们合理不合理,其实,“存在即是合理”,而应是细化这些消费人群的特点,毕竟,他们是为数不少的消费者群体,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特点,可以用不同的试刺激消费。

4、品牌需求
中国市场对品牌的需求非常高,特别是更容易认可外资品牌,比如,以前就有不少熟悉中国市场的中国厂家注册国外品牌。
这种现象有其不合理性,也有其合理性。
不合理性的根源早期有民族自卑感和新鲜,现在,新鲜没有了,加上了信任缺失。差异不大的商品,更高价格的洋品牌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最早在八、九十年代洋品牌冲击之下,很多中国品牌纷纷倒掉,而这种消费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合理性在于中国市场规范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以及本地企业的生产管理经验相对缺失。

其实,外资品牌也发生过问题,但是,消费者给出了相对更好地宽容。比如,iphone的信号门;LV的褪色事件。
沃尔玛的绿色猪肉事件发生时,我曾经问朋友:“你还会选择沃尔玛吗?”回复:“会啊,沃尔玛都这样,其它超市能好到哪去。”
我再问:“如果是XXX发生这样的事呢?”回复:“不去,抵制奸商。”

无语......


5、盲从
说“面子”消费是非常形象的说法,说盲从,是因为它不仅宏观上可以体现“面子”消费,微观上也可以解释现场行为。比如,同样两个水果摊,一个面前没人,一个面前有三四个人,一般人都会去选择有人的摊,即便它的价格可能还贵;两家靠近的店,一家做促销宣传,一家未做促销宣传,其实,他们的价格完全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销售情况可以差异非常大。

盲从一般都是有初步市场推广,然后,有消费者认可,继而扩散消费者群体。最经典的案例可能就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钻石投资门槛高,高净度和色泽规格的一克拉以上钻石才有投资价值,这也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大量的消费者花上不菲的价格购买的婚戒上的钻石,基本上没任何价值,小裸钻,商家三折都不会回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盲从,直到现在中国消费者才逐渐反思其价格与价值,大城市的消费者开始慢慢回归理性。

无赖正义

积分:531  联商币:360
  |   只看他 12楼
面对现实吧,社保,公积金,地产,等等都是国家说了算,重要的课题都在讨论中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