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为什么这样红?
写完这篇文字主体之后,我偶然从2月份某期《看天下》杂志的封面中看到了同样的标题,只不过视角不同……
关于“红色重庆”我想无论是重庆人还是外地人,无论是公职人员还是普通平民,可能在近期都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我也不例外,虽然对我直接影响很少。当然我对“薄氏”发起并倡导的并在重庆“公职体系内蔚然成风”的“唱、读、讲、传”活动一点都不反感……因为我觉得在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加强对公职人员的价值观重塑是很有必要的,目的在于提升行政效率,增加政府机构的服务意识,挽回政府应当有的基本公信力而已……“扫黄打黑”与“唱、读、讲、传”是手段而已,要改变“积重难返的官僚体质”,其形式感必须做足,而且大张旗鼓,强化持续也是必须的……
我担心的其实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将“国家、民族、黎民百姓”的“安全、强大、福祉”寄希望与“明君英主”的愚民、幼稚、天真精神与情结,而忽略了或被治理阶层故意忽略了:只有“依法治国,方能长治久安”的“历史辨证法”,只有将“行政公权”置于广大民众监督的阳光下(而这种监督权也必须有“法制”作保障方可坚实),才可能有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行政治理可言……
华盛顿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给美利坚留下了一部足以传世的《宪法》,为后世政府(亦包括总统本人)的运作制定了明确的游戏规则,并明确而高调的保护着民众对政府(亦包括总统本人)行使监督、弹核的权利……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文个性与发展定位,什么定位会属于薄氏主政下的新重庆?
上海,国际化的经济先锋之都,亚太区的经济中心,不仅因为地利,还因为100多的西方经济与治理精神的渗透;
深圳,中国改革开改的实验田,90%的深圳市民是外来移民,创新与效率一直是深圳的代名词,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特区的光环虽已暗淡,但30年累积的精神内核将推动深圳持续向前,接下来的深港一体化将是深圳又一战略发动机。
北京,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是世界东方话语权的主导之地,优势要素精化汇聚,稳健与大局将是北京的长远定位。
重庆,打造自己的何种城市个性,才能担当中国西部战略的引擎及表率,成为中国下十年可持续发展的范例,不仅是经济模式,更重要的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治理模式与文化政治导向,这是薄氏主政考虑的核心。
重庆的影响力之于中国历史长河并不显著,但如下几件事情却是熠熠生辉的:
1、公元前316年,秦国司马错、张仪攻占巴、蜀,将巴蜀纳入秦国战略大后方,缓慢导入秦国商鞅法制理念……
2、公元1258年,蒙哥身死重庆合川钓鱼城,改写欧亚进程。
3、抗战时间,重庆作为国民党政府陪都,事实上的中国抗战指挥中心,重庆再度进入世界视野;解放战争时期,重庆更是国、共双方政治与军事角力的重要城市之一。
4、1996年,重庆设立为直辖市,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第一个直辖市;中央期望重庆在长江上游担当起西部龙头,快速推进西部战略赢得下个10-20年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截取近代史中符合执政党主流价值观要求的精神内核,可持续深化并能充分融入到政府治理与民众社会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卓而不群”的重庆城市个性的塑造,让重庆从众多“东西部中心城市”中脱颖而出,我想除了红岩精神似乎没有更适合的注脚了。所以红岩精神,成为重庆打造红色文化、讲清红色故事的基石。
为什么薄氏会选择“唱、读、讲、传”!
怎么让重庆快速的“红”起来?必须有载体、有内容、有形式(形式感很重要,“唱、读、讲、传”这种既结合传统又运用现代通讯手段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而且必须主流群体中进行快速推广,形成示范作用,引起更大范围的影响;政府雇员(公职人员)、政府喉舌的媒体自然成为首选,而且必须走于前列……
为什么唱、读、讲、传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为这多多少少会让人联想起中国50年的那场留存在40后、50后心中人文浩劫……其实重庆的“唱、读、讲、传”没有那么令人不安,并非如外埠部份人士或媒体所惊惧或担心的:会不会成为新一轮“文革”序曲?我想这绝对是多虑了。
“唱、读、讲、传”其实是薄氏主政思想所要求的一种“形式感或仪式感的表现,事实上“形式感、仪式感”如果做足了,做彻底了,的确能推动其思想上的变革的;或可把“唱、读、讲、传”看作薄氏主政思想的在公职人员体系中的“强行渗透”。
如同基督徒每周去做一次礼拜检讨或忏悔,再唱唱圣经或福音,持续之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心灵,并对信仰心存畏惧,而不至于失去昔些底线。
同时,这也是当前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功利导向下,造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严重缺失时的一种必要的自我救赎,虽然不一定有效,但迟到总比没有的好。
“唱、读、讲、传”身体力行的主要还是公职人员群体,持续之,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提升公职人员综合修养……至少以前公职人员的休闲娱乐活动更健康、更有意义……
“唱、读、讲、传”影向的主要群体还是60后、50、40后等离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中老年人群,唤醒是他们对其年青春岁月的回忆(虽然不一定美好,但的确印象深刻到70/80/90后是无法理解与体会的),退休在家的他们唱唱红歌、跳跳坝坝舞显然还是有益身心健康而不至于像以前一样由于太闲、太无聊、太孤独而误入“FLG的岐途”以至晚节不保,给社会添乱嘛。
重庆卫视停播“肥皂剧”并取消了大众娱乐化节目的播出,高举红色旗帜,将“英雄剧场与唱、读、讲、传”进行深入推广,继而打造全国首个卫视红色频道……此举让国内外同行深表诧异与吃惊,并为其收视率及经营担心……既然定位于此,自然不用考虑盈亏的问题。当然重庆卫视是亏是赚,对我等老百姓来讲又有什么关系呢?国有企业赚再多的钱也没见分给老百姓块儿八毛的啊。
据说重庆教委将启动高校“唱、读、讲、传”,让我们现在的80/90后在效生也“过把瘾”,让新生代们有所体验,知道过去才能更好的建设未来嘛,相对现在的快餐、流行、网络文化而言,“唱、读、讲、传”虽不一定算得上“经典”,但至少健康积极思想会更多。在WEB3.0时代,高校围墙与课堂事实上已不可能阻隔大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的社会体验,所以“唱、读、讲、传”并不会造就所可怕的“新文革一代”,也不会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误判吧,所以我们的家长及媒体也不必为此焦虑。
薄氏力求打造的重庆城市自己的风格,源自于抗战时期或陪都时期的“青灰”已成为重庆标志基准色系。
自去年起,重庆政府全面推进城市立面形象的改造,陪都或是抗战时间的建筑风格在各主干道上历史再现,“重庆灰”或将成为符号化的城市印象。
“两江四岸”的巴渝风格的建筑控规,主干道两侧的立面整修(不再是APP会议临时刷1层白粉,而是认真的在设计一套属于重庆自己的时装,从加州渝奥大道两侧、中山路、七星岗两侧、观音桥嘉陵三村、解放碑商圈、南坪商圈……)打造看得见的重庆品牌与重庆形象,重庆将不会在国际化进程自我迷失(高楼大厦的城市森林成长的过程中消弥了自身的地域文化属性,这是一种非常短视行为,一个城市或一个民族如果只是不断的破坏,而没有记忆这是何等的悲剧)。
主城泛滥的户外广告位整治拆迁,让城市亮出来,像北京、上海的整洁看齐。
大兴广场公园建设,还城市公共空间给百姓生活,让家庭天伦之乐、广场上歌舞升平舒缓都市生活的常态高压……的确,唱歌跳舞还是比打麻将、斗地主更有益于人心健康,至少对于赋闲在家的老人们是如此。
改善交通,加速外环与轻轨建设,增加了更多的人行天桥,让城市交通更畅通……
整顿吏治,力求打造重庆政府及公职人员体系“清明高效”治理模式。
在重庆掀起了机关单位的公务员们“3进3同,上山下乡”体验基层、体验农村实际生活的热潮,让平时养尊处优的公务员们到田边去,到农家去,真实的感受城市与农村巨大的差异,感受农民诸多不易……这种形式,多少会触及部份公务人员尚在体内的良知。
“交巡警制度”制度,让更多的警力下沉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警察就在市民身边,快速响应,的确不失为提升城市安全感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从此重庆警察或将成为最可爱、最可警、最辛苦的人群之一(24H-365天,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烈日或是雨雪,完全开放的交巡警平台为重庆市而坚守),只是让一些“符号化的女巡警”如雕塑般站在路口的作法,还是值得商讨的。
“三进三同及交巡警平台制度”,就是强迫公职人员重拾“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思想,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才能把握执政的要点,实现清明高效的治理模式。
一手推进精神层面的“向红与阳光”,意图至少在公职人员体系中重拾执政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通过庞大的公职人员体系的示范带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回归;
一手强力剪除“黑与黄”,还市民生活与投资经营一个安全、健康、开放的社会环境;
一手整顿吏治,力图构建“清明高效”的治理体系,提升重庆政府行政效率,提高重庆招商引资的竞争软实力,为重庆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构建与重庆国际化进程奠定一个健康、清明、高效的行政环境。
一手构建属于重庆风格的城市硬体形象,让城市很重庆,让重庆很厚重,让重庆很国际……虽是硬件改造,但其实属于城市竞争的软实力。
所有的努力,在于期望实现主流价值观在公职人员体系中的回归,最终体现到行政效率上,从而弥合并缓解当下日益突出的各类尚算“人民内部的矛盾”。
重庆选择“红色”作为自己政府治理及文化标志,其实是薄氏在面对当下我们执政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丧失殆尽,这种“丧失”已全面波及体系内外……多数国民的低收入与长时期持续增长的高物价是当前及未来中国都要直面的现状,贫富差距已加大到了令“社会和谐”颇为紧张的地步;仇富、仇官、仇公等社会消极情绪正在社会快速蔓延;政府、媒体公信力几乎已降到了历史冰点。
如何首先在体系内重塑“主流价值观”进而实现主流价值的重振与自我完善,如何实现“清明吏治与更高行政效率”,重塑政府公信力;如何在改革发展、重庆国际化进程中,走出属于重庆的独特模式……这正是薄氏“红色重庆”施政纲领的目的。
背景说明:
改革开放30年,换来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继长,13亿中国人正在从温饱走向小康,迈进富裕。一切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政府或执政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在社会及执政组织中的影响力却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呈反比,整个社会已到了主流价值观严重缺失的地步。
中国经济改革浪潮程中推进事关民生的几项改革在近20年 社会实践中无一例外的都被事实证明了其彻底的失败:
1、医疗改革,让绝大多数老百姓看不起病,在医保全民普及之前;
2、教育改革(即教育产业化)让太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正如郎咸平所讲,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将国民教育当作可以赚钱的产业来做的,但在前些年的中国的确如此(教师发不起工资与孩子上不起学的悲摧局面共存)。反观日本战后的快速复兴其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在国民教育方面的持续投入;即便我们不算友好且比我们贫穷的印度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是令我们汗颜的。
3、住宅商品化改革,富了地方政府与地产商,并客观上加速了城市基础建设的进程,让中国城市地图的刷新速度以月为时间单位,国际都会在神州大地上快速复制;但房价上涨的速度与城市建筑高度呈正比,房价已成为普通城市人不可承受之重,“房事儿”已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了。由“房事儿”引发的最黄/最暴力的情况,由一个“非常二、非常脑残”的某女人大代表倒出来了;很难听但却是异常严峻的事实:80后的女生嫁给了有房的老男人,而现在没有房子的80后男生不得不再奋斗10-20年买房置业后,再取比自己小10-20岁的90后或2000后女生……多么“悲催”的社会现状。
中国GDP总量荣升全球第二,中国GDP的快速增长却没有换来中国普通百姓收入的同比持续增长,高物价、低工资让中国的“两口子”在血汗工厂里努力辛勤工作赚来的微薄的薪水却始终看不起病、养不起孩子、买不起房子或没有房子住,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百姓极度缺少安全感。
中国改革大师邓小平在改革伊始所提出的“允许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前半句大抵已经实现,但我们高速行进经济列车似乎忘记了带上大多数需要解决体面而有尊严生活的普通大众,中国持续发展的经济列车成了少数富人的专列;伟大的邓小平说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其实是后半句:走向共同富裕;但在一切向钱看的中国经济洪流中却忽略了这一点。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的确有太多的灰色地带,存在着太多的可能的权钱易,老百姓也因此对于先富起来的一帮人的发家致富过程带着严苛而鄙夷的眼光在审视,“仇富、仇官”的思想也因此有了广泛生存的土壤……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成果而产生负产品——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导致了中国社会集体的焦虑……
记得我们初中政治中课本曾经连篇累牍的讲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关系及其重要性……用到当下社会实在是适合不过了当然所有的社会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而这些矛盾的解决的根本在于分配制度的调整(在分配过程中真正体现全民所有制及全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将公权的行使置身于人民视线的阳光下,还有就是全面彻底的法制化而非“党政一把手”的人治。
“重庆红”是一种尝试,但这种尝试是基于对不久的过去的一种表面回归或重拾牙慧,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真正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由“人治”(领导要求的)到“法治”(公开的、公平的、遵循规则的,而不是潜规则);由“集中”(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全部)至“民主”(多数人共同决定我们的未来),由“国富”(GDP、外汇储备数字的持续高速增长)到“民富”(人民轻松、富裕的生活)……才能由“民福”到“国强”(国力凝聚、民心凝聚、民族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