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东商城上了一套GIS系统,用户可以在京东页面上看到自己订单的适时移动轨迹。这个GIS系统来自于京东商城CEO刘强东的创意。他在一次阅读客服简报时发现,有32%的用户咨询电话是货物配送以后打来的。用户打电话来,大多数询问订单配送了没有,目前到哪了,什么时候能到等。刘强东认为,实际上,客服人员根本无法知道每一张订单到达的具体位置,也不可能准确地告诉用户到达时间。因此,用户这样的咨询电话往往是无效的,与其让用户打电话来问,还不如让他自己适时地看。这样就减少了用户的麻烦,提升了用户体验。在刘强东的提议下,京东商城开始开发GIS系统,半年后投入使用。消费者使用GIS系统后,在其订单页面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一个包裹标识在地图上以一条红色的轨迹移动着。包裹将要经过的线路是一条红色的虚线,已经经过的线路是红色的实线。顾客可以根据包裹的运行情况,准确地计算出送达自己手中的时间。京东商城在电子商务企业中第一个使用GIS系统,这使用户感到很新奇。京东商城副总裁张立民称,这个GIS系统是物联网的典型应用,是一种可视化物流的实现。传统的线下店,用户可以看到摸到商品,眼见为实的体验是电子商务无法代替的。而这种可视化物流可以消除用户线上线下的心理差距。用户可以适时感知到自己的订单,是一种提升了的用户体验。张立民称,“GIS系统在技术上不是特别难。”京东和一家提供地图服务的公司合作,将后台系统与地图公司的GPS系统进行关联,在包裹出库时,每个包裹都有一个条形码,运货的车辆也有相应的条形码,出库时每个包裹都会被扫描,同一辆车上包裹的条形码与这辆车的条码关联起来。当这辆车在路上运行时,车载GPS与地图就形成了实时的位置信息传递,与车载GPS系统是一个道理。当车辆到了分拨站点分配给配送员时,每个配送员在配送时都有一台手持PDA,而这台手持PDA也是一个GPS,通过扫描每件包裹的条形码,这个包裹又与地图系统关联,而这个适时位置信息与京东商城的后台系统打通之后开放给前台用户,用户就能实时地在线页面上看到自己订单从出库到送货的运行轨迹。对于公司而言,GIS系统使物流管理者在后台可以实时看到物流运行情况,同时,车辆位置信息,车辆的停留时间,包裹的分拨时间,配送员与客户的交接时间等都会形成原始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分析之后,可以给管理者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参考,比如,怎么合理使用人员,怎么划分配送服务人员的服务区域,怎么缩短每单票的配送时间等。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以优化整个配送流程。另外,通过对一个区域的发散分析,可以看到客户的区域构成、客户密度、订单的密度等,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资源上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