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灌水休闲区 -  贴子
1544  |  2

主题:[转帖]母爱有多深 就可能有多“沉重”,多“粗暴”

dienngk

积分:8  联商币:10
  |   只看他 楼主

因为13岁的儿子周末赖床,妈妈失手将其掐死这则发生在浙江金华的悲剧,成了本周最令人震惊的社会新闻。近年来,随着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的备受关注,家庭教育的两端:家长和孩子的焦虑情绪,都在大幅上升。在孩子方面,“父母皆祸害”的声音和诸如“留学生持刀伤母”、“中学优等生杀母表示不后悔”等恶性事件不时出现;在家长方面,“虎妈”、“羊妈”、“鹰爸”“狼爸”等多种家庭教育理念的流行,非但没能给出一个清晰的方向,反而将中国父母引向更加无所适从的境地。

家庭教育焦虑,当然跟当下整个社会的焦虑心理紧密相关,同时也带有 “中国式”的印记。女性周刊曾做过多次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报道,本期,我们将对近年来引发争议的“妈妈典型”进行一次梳理。明天就是母亲节,“世上只有妈妈好”言犹在耳,但这则过失杀子新闻无疑是一记警钟,它提醒人们:母爱有多深,就可能有多“沉重”,多“粗暴”。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

名词:“阿尔法妈妈”、牺牲/奉献型妈妈

代表人物:朴美姬

“我的'专业'就是培养妍儿,”朴美姬在个人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为了妍儿,我比上学时还刻苦钻研,比恋爱时更热情投入。 ”

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年仅20岁的韩国选手金妍儿吸引了无数眼球,而她与妈妈朴美姬之间的互动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很多西方媒体都将朴美姬称为 “阿尔法妈妈”(ALPHAMOM)。阿尔法是希腊字母的第一个字母,“阿尔法妈妈”的意思就是放弃自己的工作,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目的是养育一个完美的孩子。朴美姬培养出韩国第一个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她的“育女经”也成为很多韩国主妇的“教科书”。

像朴美姬这样百分百的“阿尔法妈妈”在中国有多少尚未可知,但一份“揭秘中国城市母亲”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妈妈当中,将孩子作为绝对重心的 “奉献型”占最大比例。“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是这些妈妈的口头禅之一。进一步细分的话,生活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妈妈,因为受教育程度更高、接受信息更广泛、生存和发展压力更大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在“孩子”和“个人工作”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而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妈妈,认识到个人发展以及孩子在本地发展的空间都很有限,更容易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够“飞得更高更远”,这就不难解释很多“问题子女”出在二三线城市。此外,还有一些经济富裕的家庭,逐渐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模式,丈夫在外工作打拼,妻子负责照顾子女,她们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更多地是通过子女是否乖巧、优秀来衡量。

问题是,对妈妈们的这些奉献,孩子们的反应并非全是感激。金妍儿在接受采访时称,从6岁开始,自己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往返于冰场和学校之间,完全没有享受到同龄女孩的乐趣,“其他同学出去玩,而我却要训练,这让我一度很厌倦花样滑冰,甚至跟妈妈吵架”。早在2009年世锦赛夺金之后,金妍儿说自己无法预知以后的生活,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那就是“我不会让我的女儿再练花样滑冰”。

在中国,“伤母”案件更层出不穷:浦东机场赴日留学生持刀伤母,尽管之前母亲为了供他留学已经倾尽所有,还借了不少外债;一名15岁的初二学生伙同同学杀死亲生母亲后,若无其事过了三个多月,直到被警方逮捕;一名高中生因为没钱上网,回家偷东西,并当众殴打母亲;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妈妈“太唠叨”,最常对妈妈说的句式之一就是“您少说两句行吗”。

“不能给孩子'不努力'的机会”

名词:虎妈

代表人物:蔡美儿

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可以简单概括为:每种技艺在被掌握之前,都要经过艰苦的练习,问题是孩子还不能理解真正掌握一门技艺的重要性和乐趣所在,因此也就不愿意忍受艰苦。因此作为父母的任务,就是不能给孩子这种“不努力的机会”。

与多数“阿尔法妈妈”自身发展平平、将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相比,“虎妈”们则自视颇高,并认定子女应该有更高的作为。著名的虎妈蔡美儿自己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她对两个女儿的教养方式也是高度严格、“精英”式的。为此她制定了包括“不准夜不归宿”、“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有科目低于A”等在内的“十不准”家规。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蔡美儿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介绍,就不难理解她对子女的严格何来。作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蔡美儿和她的三个妹妹从小就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成长,都毕业于一流大学。 “我们的成绩单一定要完美无缺。我们的朋友也许会因好几门功课得到B而获得家长的奖励,可我们哪怕是在全A中仅有一个A,都会令父母感到难堪。记得八年级那年,我在一次历史考试中得了第二名,学生和家长都参加了颁奖仪式。有位同学因为全优的成绩获得基瓦尼斯奖,还在会上受到特别褒奖。颁奖仪式结束后,记得父亲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千万、千万不要再让我像这样丢脸了! '

蔡美儿童年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因为华裔当时作为美国的 “少数派”,必须比美国人更努力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父母希望子女能在学业上杀出一条捷径,这样总比到择业或者工作岗位上与美国人竞争来得顺利;到蔡美儿这代人成为父母时,华裔在美国的地位已经获得普遍认可,蔡美儿对女儿的高标准严要求,更多的是 “成为人上人”的精英式要求,这在父母均事业有成的家庭更为明显。

事实上,很多中国父母在督促孩子学习、上早教班的同时,其后都有同样的潜台词:你现在抱怨父母严格,是因为你还不懂事;等你长大了,发现自己能够做到高人一等、胜人一筹的时候,你就会反过来感激我现在的良苦用心。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一直在纠结”

名词:“O派”和“P派”

代表人物:中国妈妈

“每次参加同学聚会,都会聊到:某某当年学习成绩那么好,现在混得也不怎么样;相反,某某当年成绩一般,现在倒是出头了。我就告诉自己,不要简单以成绩来判断女儿的优秀与否。但是知易行难,我和许多妈妈一样,是在纠结中前行的。 ”一位上海妈妈这样告诉记者。

有专家将家庭教育方式笼统分成O派和P派。O派(Open),是指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可称作 “开明派”或“开放派”;P派(Push),是指在子女教育上多采用推压方式,也叫做“推手派”或“推压派”。朴美姬和蔡美儿都是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当仁不让的P派,这一点其实给了她们“勇往直前”的信心。但对很多中国妈妈来说,尤其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理念的 “70后”“80后”们,她们理论上认同O派,认为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但在实践上,自从孩子进入小学,或者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她们还是选择了P派。

前不久媒体报道,有位妈妈发帖询问“孩子就要上小学了,应该辞职回家吗”,结果不少人都支持“先辞职回家,等孩子学习上了轨道,再重返职场”。原因是看到周围不少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再纠正过来就事半功倍了。现在上海小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妈妈们的压力。每天下午三点左右放学,四点到家,但普通职业女性只能六七点下班回家,当中恰好是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以及复习预习的时间。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还可以主要靠祖辈或钟点工照顾的话,到了小学阶段,他们就爱莫能助了,而妈妈则是孩子学习的主要陪伴和监督者。辞职回家是一种经过多方权衡的家庭选择,外人当然无可厚非。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并没有任何调查数据表明,由全职妈妈带出来的孩子,比职业妈妈带出来的孩子更优秀。记者在不少妈妈的留言中看到,她们之所以辞职回家,或者缩减工作,将精力放在辅导孩子功课上面,并不是出于“这样肯定对孩子好”的自信,而是出于“至少我努力过了,以后不会后悔”的心理作用。

知易行难,在O派和P派之间纠结的情绪无处不在:一边认为孩子们的作业“毫无用处”,一边督促孩子必须按时完成;一边感慨现在的孩子负担太重,压力太大,缺少童趣,一边忙于给孩子选早教班,兴趣班,在学校作业之外追加各种练习题,参加校外辅导班,等等。

徐枫

积分:92  联商币:49
  |   只看他 2楼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这种看法太偏激了,这让人感觉你所做的是给人一种强加性的说法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