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灌水休闲区 -  贴子
1319  |  1

主题:伍子胥&夫差:经理人与老板“双输”悲剧

fanc

积分:-24  联商币:1
  |   只看他 楼主

  赵王专栏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从业生涯最为复杂传奇的职业经理人。在父兄被楚平王诬陷杀害之后,忍辱负重的伍子胥颠沛流离,终借吴国之力以偿夙愿,大败楚国并报了父兄之仇。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成为一方霸主。

  但这仅仅是这位明星职业经理人前半生的精彩写照。他的后半生却完全是以悲剧收场,被自己一心一意辅佐的吴王夫差逼迫自尽。何以如此?伍子胥和吴国新君夫差的最初分歧只是在于公司对外扩张战略的主张不同。然而这种“战略分歧”逐渐演变上升为“忠诚”问题,再加之被伍子胥的竞争对手太宰伯嚭利用,伍子胥完全失去了老板的信任,分道扬镳,直至最后被赐自尽。

  伍子胥与夫差是经理人和老板沟通不畅导致“双输”的典型悲剧。在当下的公司组织中这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即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原本只有一些战略战术上的分歧,但因为老板自身的不信任,或者有小人的挑拨,导致老板认为这并非战略战术的分歧,而是是否忠诚于自己、忠诚于公司的大问题。特别是在职业化程度不高的企业,很多老板其实是认识不到战略与战术这个高度的,他们只是会觉得“你没有按照我的意思去做,你对我有不同的想法,你总是反对我”。最后导致职业经理人离开公司或者完全决裂。

  坎坷辉煌的职业生涯上半段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父兄都是楚国高官。伍家以先人伍举直谏楚庄王得以崛起,自此在楚国站稳脚跟。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傅,万人之上,位高权重;兄长伍尚在地方上担任要职。

  当时的楚平王好色昏庸,本为太子熊建娶秦国女子;可后来发现秦女美貌,就半路拦截,还生下一子。憋屈的太子因此被迫重换了个妻子。当时怂恿楚平王抢儿子新妇的人叫费无忌,是楚国的少傅。费无忌害怕太子登基后会报复自己,索性先下手,诬陷太子要带兵造反。昏聩又心虚的楚平王找来太傅伍奢责问(太傅为太子的老师,具教导太子之责),结果反被伍奢反诘。恼羞成怒的楚平王将伍奢下狱,还派人去追杀太子熊建。

  由于伍奢的儿子伍子胥和伍尚都在楚都之外,楚平王就派人去诱使二人,并传话胁迫他们:“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忠厚的伍尚明知前去必死,但为了孝顺之名,还是束手就擒,与使者同往与父亲相会;而伍子胥却没有如此愚昧顺从,他立即拉弓搭箭自卫,逼退使者,成功逃出楚国。如其所料,他的父兄二人同一日人头落地。

  逃离楚国后,伍子胥和太子熊建辗转宋郑之地,但因卷入郑国内乱,太子熊建为郑人所杀———伍子胥损失惨重,失去了东山再起的重要筹码,只得再次逃亡,最后在吴国落脚。

  这次逃亡路上,伍子胥颠沛流离,吃尽苦头,常被人追杀得命悬一线。渡江之后前往吴国途中,他又生了重病,只得靠乞讨方才存活。一路可谓九死一生。

  不过,到吴国之后,伍子胥也并不顺遂,他游说吴国高层进攻楚国并未成功,被吴人指斥只是为报私仇而已。伍子胥只得带着熊建的儿子躲在野外耕种,等待时机。但隐居的同时,伍子胥也在暗中布局———他把勇士专诸进献给当时的公子光。按吴国王位的继承序列,公子光本该被立为吴王,但王位却被吴王僚抢走,所以公子光一直怀有异志。

  苦等五年之后,吴楚两国大战,吴国内空。勇士专诸帮助公子光成功地用鱼肠剑刺杀了吴王僚。伍子胥因进献专诸有功,被公子光看重,进入了吴国的高层管理队伍。公子光此后自称吴王阖闾。

  此后伐楚事业一帆风顺,楚国首都郢都被吴国攻破。由于害死伍家父子的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便急寻新继位的楚昭王(名轸,为楚平王和秦女所生)报仇,父债子偿。不过,在伍子胥带领吴人进入郢都前,楚昭王早已出逃避难。抓不到楚昭王,报仇心切的伍子胥就挖开了楚平王之墓,鞭打其尸体三百次泄恨,一报父兄之仇。

  此后,靠楚国大夫申包胥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秦国派车五百乘击败了吴国,楚国方劫后余生。

  此时的吴国,以伍子胥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国力一时极为强盛,可与北方诸大国争辉。

  虽被旧公司无情抛弃,伍子胥却能辗转腾挪,靠自己的才智和能力获得了吴公司老板阖闾的信任,在新公司谋取到更大的成功,并狠狠地报复了老东家一把。从这点来看,伍子胥无疑是当时最为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但这成功并未延续他的一生。相反,伍子胥职业生涯的下半场却走了下坡路,与前半途的辉煌截然相反。而这转折,缘起于吴公司的二代接班,新老板夫差和伍子胥之间产生了重大隔阂。

  新君旧臣决策分歧

  虽然在与强楚的争霸中,吴王阖闾尽占优势,但却在与越国的相争中因轻敌落败,阖闾自己也遭受重创,死于军中。阖闾的儿子夫差随后继位。其厉兵秣马,两年之后重新崛起击败了越王勾践。

  阖闾时代,伍子胥是第一重臣,在攻楚之战中居功至伟;阖闾死后,诸公子相争,伍子胥为夫差的继位也是鼎力相助———夫差当时感激得都要对他裂土相封。但夫差在站稳脚跟之后,尤其是在对越之战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后,便不再将伍子胥视作股肱大臣。相反,他扶持了太宰伯嚭作为自己的心腹。伯嚭与伍子胥身世相近,亦是楚国大臣之后,家族遭受灭顶之灾时避难吴国。

  夫差之所以重用伯嚭,将伍子胥冷处理,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伍子胥是先王重臣,在国内位高权重,若再加以重用,恐难制约;而伯嚭作为新贵,根基不深,更容易掌控。二是与两人的个性有关,伍子胥为人耿直,个性突出,从不对夫差逢迎,这让新继位的夫差很不舒服;而伯嚭却善于揣摩君王的心思,很能满足新君的虚荣心。

  在新老板信任度已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伍子胥却并未重视这变化,依然延续此前的君臣相处之道。在重大朝政前,他都坚持己见,从不屈从于君王。当初伐楚时,吴国兵锋甚健,阖闾本想一鼓作气攻下楚都郢都,而伍子胥等人却认为时机未成熟,劝谏阖闾退兵。阖闾对其言听计从,立即罢兵。但夫差的秉性与其父完全不同,他张狂自信,锋芒毕露,朝纲独断,不愿虚心听取老臣的意见。重重矛盾遂由此产生。

  伍子胥和夫差的第一次分歧便是在于对战败国越国的处理上———而这分歧也伴随着整个伍子胥的后半生。

  当时越王勾践已命悬一线,只剩下五千人困守会稽山,困兽犹斗。只要稍待时日,吴国灭越便水到渠成。越王勾践听取了谋臣范蠡的建议,派大臣文种到吴国求和,以“勾践请为臣,妻为妾”为条件臣服吴国。夫差心软,本欲答应,但被伍子胥劝谏,就没有应允。不死心的勾践再次派文种前往吴国,用重金、美女、宝器贿赂太宰伯嚭,让其在夫差面前美言。夫差被伯嚭说动,又改变主意,打算答应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再次当场劝阻,指出越国君臣都是能人志士,若此回答应,无异于放虎归山,对吴国来说是极大的隐患。对伍子胥的劝谏,夫差全然不理,新君和老臣第一次在朝政上发生了巨大分歧。

  而这分歧和隔阂并未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反而越来越大。

  五年之后,吴国在对外扩张上又面临一次重大抉择。吴国北边的强敌齐国发生了内乱———齐景公死后大臣纷争,新君无力掌控朝局,处于国力羸弱的非常时期。夫差看到这局面后心动,决意强力伐齐,以此打开向北争霸的通道。而伍子胥完全不赞成伐齐的举动,他认为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笼络人心,必欲有所图谋。勾践不死,必为吴国大患。吴之有越,好比人身上存有心腹重疾,要早日消除方能确保无虞。

  从吴国四周的境况来看,东面是大海,南面是越国,西面是楚国,北面是齐国。楚国和越国都已是吴国的手下败将———楚国国都被吴国占领,而越国更是举国臣服,唯独和北边的齐国从未真正较量过。

  齐国是吴国向北发展、争霸中原、问鼎周室的重要通道。自齐桓公争霸以来,齐国一直是老牌强国,压制着吴国向北发展;一旦将齐国击败,就会威震四方诸侯,给吴国带来无限风光。这是作为新君的夫差最为期盼证明自己的成就。

  而越国五年前就已被吴国击败,勾践这几年又表现得极为软弱顺从,所以在夫差眼里根本不值一提。况且越国是断发文身的蛮荒之地,地偏东南一隅,即便再将其击溃,也根本满足不了夫差称霸诸侯的野心。

  夫差的目标是北上,而伍子胥的重心在南下———在上一次对待越国存亡的争议之后,君臣两人在对外扩张战略上又发生了根本性分歧。作为一心想证明自己能力的年轻老板,夫差的北上战略体现的是刚接班的皇二代的典型心态———张狂冒进;而作为一个务实老成的职业经理人,南下战略体现的是职场老人的老练之处———稳扎稳打。

  这一次,夫差更为自信,对伍子胥的劝谏置之不理,直接发兵攻齐,结果在艾陵之地大败齐兵,威慑齐鲁之地而归。短期的结果证明了夫差的决定是对的。这本是短期的胜利,却让夫差认定伍子胥是在故意阻挠自己的战略,自此对其完全失去了信任。夫差凯旋后,还不忘羞辱伍子胥,责备他鼠目寸光。伍子胥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大王勿喜。言下之意是:来日方长。夫差更加愤怒,再次指责伍子胥。伍子胥受此羞辱,欲拔剑自尽,夫差听闻还是劝阻了他,至此两人还未完全决裂。

  北上与南下,本只是战略上的分歧。伍子胥认为越国是心腹之患,一直主张将越国连根拔除,才能确保北上时后方安稳无忧。这是伍子胥对越政策的一贯主张,并无私心。

  所幸,此时的分歧还只是停留在战略层面,还未上升到对君主是否忠诚上。可由于伍子胥的竞争对手伯嚭的介入,事情发生了质的变化。

  正常分歧遭夸大抹黑结局双输

  伯嚭是夫差的新宠,极其善于钻营,是典型的见利忘义之徒。在朝政人事序列上,伍子胥始终高他一等,妨碍他成为吴国第一重臣,这让他极为恼火;在对越外交策略上,伯嚭由于收受越国重贿(伯嚭受贿成性,进攻齐国时也是收取齐国贿赂方罢兵),为私利一直为越国说话,这与伍子胥的外交主张完全针锋相对。由此,伯嚭一直忌恨伍子胥,时刻寻觅机会诋毁他。

  机会终于来临,越国居心叵测地向吴国请求贷粮。鼠目寸光的夫差再次答应,而伍子胥坚决劝诫夫差不要应承。夫差根本不理睬伍子胥的建议,还是把粮种贷给了越国。伍子胥见此,私下抱怨“大王不听劝谏,三年后吴国就要成为一片废墟了”。

  这抱怨被伯嚭听去了,他遂跑到夫差面前指责伍子胥貌似忠厚,其实奸诈,日后必乱。伯嚭的理由有两点:一是伍子胥当时为逃命,连自己父兄都不管,这种不孝之人怎会真正地顾惜君王的安危呢?二是,伍子胥一直反对伐齐,但事实上伐齐成功了,伍子胥见自己的主张错了,不但不思悔改,却迁怒到君王的英明神武上。所以,对伍子胥这种人必须严防其叛变。

  这谗言并不高明。但君臣之间原本就信任度极低,自夫差继位以来,其每一项对外重大决策,伍子胥没有一次赞成,谗言更诱使夫差将正常的意见相左误认为是伍子胥藏有私心。

  不过,夫差并未立即听从,而是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以做试探。当时,吴国再次准备北上伐齐———之前伍子胥又明确表示反对此举。伍子胥被迫上路之后,感到前途渺茫———他的每一项外交主张都没有得到君王的认同。此时伍子胥也开始消极怠工,觉得吴国危亡难料,在出使前便对儿子说,“夫差多次不听我劝谏,我看着吴国就要亡国了。你和吴国一起灭亡,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趁着出使之际,和齐国的鲍氏家族密会,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们。这一秘密举动,却又被伯嚭派人跟踪探听到。

  在这紧要关头,伍子胥走错一步:他看似深谋远虑,将儿子托付在齐国,远离吴国的纷争。但这行为反而坐实了他对吴国的二心。

  伯嚭立即告知了夫差,说伍子胥“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告诫夫差“早图之”。夫差暴怒,两国即将有生死之战,作为国家重臣的伍子胥竟然首鼠两端,将子女托付给敌国,这种叛国之举怎可容忍?

  盛怒的夫差下令赐剑给伍子胥令其自尽。伍子胥自尽前,仰天长叹,极为悲愤,叮嘱他人要将自己的眼睛挖出放置在吴首都东门之上,日后要观看越人入寇灭吴。夫差听闻后更怒,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漂浮江上,不让其入土为安。

  此后,一切如伍子胥所料,吴国虽在北上中获利,但在扩张上并无实质性进展,相反由此还耗费了大半的国力。趁着吴国北上,国内空虚,勾践率兵偷袭了吴国,攻破吴都,杀掉吴太子。夫差慌忙撤回,只得送重金给越国以求和。勾践见一时难以灭吴,便先应承撤军回国,但吴国从此优势不再。数年之后,越国愈加强大,一举灭掉了吴国。

  夫差悔青了肠子。他告别人世的方式倒是与伍子胥完全一致———拔尖自裁。不过,自尽时,他特意遮掩住了自己的脸面,就怕地下无颜面对伍子胥。

  在公司发展策略上,伍子胥这位资深的职业经理人,无法说服自己的老板,反而因君臣的分歧越陷越深;而夫差这位新君,对公司老人多年的劝谏置之不理,到最后国亡身死。事情的结局虽证明了伍子胥的高瞻远瞩,对公司的存亡有长远的打算,但这种长远的策略却被短视的老板看作有私心,而忠心耿耿的伍子胥就死于这种隔阂和误解之下。伍子胥自尽,夫差自尽,吴国灭亡,是经理人和老板沟通不畅导致“双输”的典型悲剧。

  战略分歧滑落至忠诚度考验上,责任大半要归于夫差身上。但伍子胥自身也存在问题,将儿子托付给齐国就是大败笔。他没有料到事态会如此严重,但伯嚭和越国间谍却都在利用这一分歧。伍子胥此举亦是不善于平衡、无视公司政治的后果,以为有了从前的业绩就可以无惧其他。

  作者介绍:赵王,原名赵波,青年文史作家,供职于浙江教育出版社,著有《后三国风云》等书。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赵王)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