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资产时代来临,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为王。大盒子已然过时,购物中心如今也不再仅仅是购物场所,都讲究生活方式。如何提升人气?
RET睿意德在分析了全国各地50个商业地产项目之后,发现了很多购物中心在商业设计上缺乏人性化,阻挡人流到达。睿爷总结了7大常见问题,供各位参考。
(涵盖国际,全国,地区,各级别开发商;持有型,销售型,综合型项目;包含外籍,国营及私营设计单位;体量自40,000至500,000)
1、商业区可达性差
商业的本质是有人才有生意,可达性减弱意味着商业活力消失。
1案例
商业下客区与商业区联系脱节
办公下客区与商业下客区混杂
主广场设置大绿化,举办活动利用率差
次广场设置下沉广场,视线可达性差
2案例
上方项目成为城市名片,下方项目至今大部空置
两个距离城市核心位置相近的商业综合项目
相似的街区式商业设计思路
上方的项目商业临街,并打开缺口将商业引入
下方项目商业在内侧办公临街,人流很难到达
2、神奇!商户的不断消失
城市综合体
转角设计核心筒并设置造型
货运出口需经过转角,造型难以实现
通过增加走廊的方案改变货运出口位置。
商业平面的布局是有迹可循的,立面划分应与之相应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建筑研究中心设计总监杨鲁星表示,造型的产生来源于建筑师的理想,却忽视了商业存在的内部规律,造成建筑硬件对于商业的先天缺陷。于是,造型与功能出现断层,商户或无法使用或无法经营或收益低或持续力差。
3、门面,既是商业
杨鲁星认为,合格的立面设计是对商业形象,品牌广告,店招的综合考量。而优秀的立面设计更可以在方寸间立现商业的价值和品质。失败的商业一定有着失败的“门面”设计,而成功的商业一向不吝于“门面”的打造和维护。
4、形而上的动线,迷路的消费者
功能与平面形式的不统一。
1案例
小型纯商业项目
设计师设计了复杂的动线和中庭,而设计师所谓的“动线”只活在设计师自己的心里,消费者怎么走完全看消费者自己
店铺进深作为零售过大,而作为其他过小
空间虽然丰富却尺度不足,甚至无法安放自动扶梯
商业地产不宜形而上
2案例
超大型综合商业
放大普通商业平面的结果是所有店铺都偏大
照搬一般商业流线模式,所有店铺进深基本一致,大量店铺类型一致增加招商难度。
普通单动线商业的简单复制造成了复杂低效的流线体系。客流逛的乏味,商家经营无力
商业地产的主题化、定制化、体验化是必由之路
5、拥堵的人流,窒息的空间
城市综合体
内部中庭方正
凹角设计连接扶梯
正常使用没有问题
活动举行时造成人流拥堵
内部空间的尺度,形状与功能以及产生功能的活动息息相关
空间设计中不包含商业因素,只是简单的公建设计处理方式
6、被遗忘在角落的不同业态需求
业态间的尺度要求差别很大
设计应满足各个业态的特殊要求
业态布局有一定原则
设计师对于零售、餐饮、娱乐、儿童、服务等业态商户的需求知之甚少,使得商场作为一个场所,其最直接的使用者的需求缺乏认知,那么设计出的建筑即便再花哨夺目有亮点,仍旧是徒有其表,不具有商业的内在,自然离关门歇业近矣。
7、守不正,出不奇
业态间的尺度要求差别很大
设计应满足各个业态的特殊要求;业态布局有一定原则。
阿尔贝蒂·利昂纳·巴蒂斯早在500年前就说了,所有的建筑物,如果你们认为它很好的话,都产生于需要(Necessity),受适用(Convenience)的调度,在被使用目的的润色;只是最后才考虑赏心悦目,那些没有节俭的东西从来不会使人赏心悦目的。所有围绕人形成或开辟的空间,都要以服务人为核心理念去规划或堆砌,挑剔的并不是消费者,而是我们该如何去传递感受、表达商业。做有灵魂的商业。
在此,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建筑研究中心归纳了一条黄金(GOLDEN)法则,供大家参考。
Guest Orientation 客户的感受决定商场的成败;Operation Experience 商业活动最终通过运营和管理来实现;Leasing Strategy 品牌定位决定设计策略;Development 更新与发展是商业地产的常态;Economy 经济效益是评判商业地产成功与否的标准;Network 综合各项因素加以权衡,形成决策。
(来源:RET睿意德 作者:陆华 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