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师江湖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让广东服装业在起步阶段远超国内其他地区同行。20年来,内地服装生产企业开始由直接从香港进货、扒版仿制,慢慢转变为自行设计,拥有自主品牌。相应的,被认为是服装灵魂的设计也越来越被企业与消费者看重,服装设计师从单纯的裁缝、工艺师等技术工人层面慢慢地提升到与服装企业和品牌休戚相关的地位上来。对服装品牌企业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成也设计师,败也设计师!而设计江湖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浸淫于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现在许多企业对设计师不仅仅是重视,甚至可以说是依赖。好的设计师难找,好的设计师难留。为了找到优秀的设计师,服装企业间互相挖角的现象在业内屡见不鲜。一家珠海服装企业曾从深圳威斯曼以高薪挖到一位知名的设计师,后来却发现这位设计师连最普通的牛仔的面料、尺寸、水洗都搞不清楚,不到三个月,那位强势的老板就与设计师终止了合约。
不少大腕级服装设计师的梦想都是创立自己的设计师品牌。上世纪80年代末,20多岁的广州纺织品公司职工邓兆萍设计了一款超级畅销时装,在那个没有广告、没有代言的年代,仅一款服装一年3.8万件的巨大销售量至今仍很难被超越。那时中国市场上还没有服装设计师的概念。如今的邓兆萍创下了兆丰制服和心水服装两个业内知名的服装品牌。
“创建自己的品牌,是每个设计师的梦想,不过却不是谁都能做得了的。我也摔了很多跟斗,有时也会气馁,但做设计师品牌绝不像一场秀那么简单,还需要经济基础、管理人才……”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广东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刘洋说。他正在筹建自己个人品牌“刘洋”(LIU YANG)时装系列。
服装江湖 成败皆系设计师
设计也是生产力
“设计是服装的灵魂,服装有灵魂才有生命力。”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广东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刘洋说。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在国人的服装中占统治地位的颜色是绿、蓝、黑、灰,不仅颜色单一,样式也很简单,颜色稍微鲜艳一点、款式稍微独特一点的服装都会被视作“奇装异服”。记者的母亲1970年代上中学时曾因穿了一件白色裙子而被同学耻笑。
“一群蓝蚂蚁”,这是当时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穿着的印象。“蚂蚁”在于中国人数量之多,“蓝”则是中国人着装的统一颜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对穿衣的普遍认识。由于文化输出等方面的原因,如今在许多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人依旧是“蓝蚂蚁”。为了扭转国外对中国服装(000902,股吧)的片面认识,刘洋在国外生活期间曾多次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
其实,毗邻港澳的广东,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意识到服装设计的重要性。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广东省设计师协会副会长邓兆萍回忆起当年广州服装业的盛况仍感慨万千。当时兴起的观绿路和随后的西湖夜市都是港货港服的集散地,一些经济头脑比较超前的下海商人和一部分找不到工作的无业人员先是直接从香港批发进货,再到后来模仿、买版,直到1990年代初,设计才慢慢受到重视。早期的设计以“扒版”为主。那时邓兆萍接父亲的班,顶职在广州纺织品公司工作,中午休息时经常有做服装生意的老板拎着样衣来找她打版,打一版就给200元报酬,而那时邓兆萍每月的工资不过两百多元,在小孩刚出生时老板们还常常提着高级奶粉来讨好她。“那时候虽然没有电脑,但我已经在用电脑制版的方式手工打版了,用我打的版做出的衣服卖得非常好,所以找我的人越来越多。”
最让邓兆萍折服的是那些老板的生产效率,以20年前的生产力水平,“我第一天中午出了版,他们第二天已经做出来拿到市场上卖了。”
邓兆萍的设计越来越受重视,“后来我设计出来的衣服非常漂亮,都是自己画结构图,然后让我父亲做出来,结果非常好看,单位就按照我的设计做,几千几万件,好卖得不得了。以前我们单位在南方大厦二楼有一个销售点,天天在排队,一天一个款零售200多件,其中一款做了3.8万件,卖了一年时间。”1992年,学外语出身的邓兆萍进入广州艺术大学服装系深造,朝着专业服装设计师的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990年代的中国服装产业迅速成长,业内有了各种各样的服装设计大赛,出现了许多品牌。1990年代,年轻的刘洋已经进入了创作的巅峰时期:1990年第一个将性感服饰大胆地展现在中国T型台,引起海内外的轰动。1993年,他为东亚运动会闭幕式设计的百套前卫服装获得国内外好评。1994年举办的中国有史以来首台大型男装发布会,开辟了中国男装表演的新纪元。
2002年之后,中国服装品牌数量飞涨,服装产业的发展更为迅猛,直到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下,一批服装企业倒下了,但之后又经过一轮复苏飞涨,这是一次产业优胜劣汰进行自行调整的过程。刘洋和邓兆萍都表示,近几年中国的设计师品牌发展迅速,高级定制势不可挡。
成也设计师,败也设计师
刘洋与以纯的十年合作在业界被传为佳话,近几年,他仍与许多品牌合作,但同时也在完成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创立自己的设计师品牌。“创建自己的品牌,是每个设计师的梦想,不过却不是谁都能做得了的。我也摔了很多跟斗,有时也会气馁,但做设计师品牌绝不像一场秀那么简单,还需要经济基础、管理人才……中国的设计师主要是见的世面太少了。我做第一次发布会的时候,为了省五块钱车钱,背着两个大包,走十几里路,住水泥管,看一本外国杂志就如获至宝,其实那是人家早几年就有的了。现在网络发达,经济条件也好很多,企业也开始重视设计师,这有利于设计师的成长。”
如今,他正在筹建“刘洋”(LIU YANG)时装系列品牌:高级时尚休闲——利法时(Reflash)品牌和前卫休闲——迪加德(Dugad)品牌。
邓兆萍的自创品牌兆丰制服已运作多年,现在已有很多大型国企和金融保险业的固定大客户,比如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中国人寿(601628,股吧)、一汽巴士等等。她自创的另一个品牌是高级定制品牌“心水”。“我每月都要出差,除此之外,每周都有三个下午接待客户,但每次不能超过三个人同时过来,因为她们的生活品位、爱好、身材、性格,很多方面都需要详细了解。”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妇联组织的大型活动都会请邓兆萍参加,因为许多礼服都是她设计的。同时,她还担任许多国际大品牌的设计顾问,“设计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
然而,像刘洋和邓兆萍这样自创品牌的仍是少数。绝大多数设计师还要服务于服装企业,由此,为了找到优秀的设计师,企业间互相挖角的现象在业内屡见不鲜。
十几年前的一天,在海宁做皮革生意的一位温州老板来到广州,与哥弟的设计总监接触,意图将其高薪挖走但并未成功。不过,温州老板此行也未白费,与哥弟当时的制版师一拍即合,后者以合伙人身份加入其公司,获得其公司部分股份以及款式提成。其后,温州老板将自己的皮鞋厂抵押给银行,全力打造新的服装品牌,但回报没有马上到来,哥弟制版师的设计在前一两年未被市场所接受,公司赔了几千万元。
不过,暂时的失败没有让老板与设计师对彼此失去信心,这两个执着的人继续合作,温州老板还说服自己的姐姐、姐夫,将他们的工厂作抵押又贷款8000万元,慢慢的将品牌做起来。两人合作至今,已将其品牌打造成国内高端女装的知名品牌,公司在女装业务的带动下还投资了地产、酒店等多个领域,成为一家联合实业集团公司。该设计师在集团中属元老地位,有较强的话语权,甚至与老板有分歧时,老板也会尊重设计师的建议或意见。
业内人士透露,像上述这样执着的例子并不多,尤其是在服装品牌极其多的市场境况下,一般来说,如果资金、设计、营销都做得不错,一个品牌会在一到两年内达到收支平衡。多数企业老板都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一两年未达到预期收益就不干了。珠海一家服装企业曾从深圳威斯曼以高薪挖到一位业界知名的设计师,但后来却发现这位设计师连最普通的牛仔的面料、尺寸、水洗都搞不清楚,不到三个月,那位强势的老板就与设计师终止了合约。
成也设计师,败也设计师,现在许多企业对设计师不仅仅是重视,甚至可以说是依赖。许多服装企业老板感叹好的设计师并不好找,在业内有影响力、市场号召力很强的设计师都单干了,年轻设计师缺乏行业积淀,发挥不够稳定,设计师在服装企业之间跳来跳去,流动性极强。这非常不利于品牌的塑造和成长。另外,一些主要做外销订单的企业也需要优秀的设计师,有些时候能否拿下订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给出的图纸。
市场是检验设计师的唯一标准
一个设计师真正达到可用,一般至少要培养10年以上。但这项业界共识在当前追求短平快的社会被企业和设计工作者们抛在了脑后。一些年轻设计师在各个企业间转来转去,定不下来。“可能是诱惑太多了,看到名师的风光和生活,所以想一举成名,然后被企业发现。其实企业不太看重你得什么奖,而是看你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刘洋说。
刘洋建议年轻的设计师们练好基本功,不要急于出名:“现在的年轻设计师普遍存在比较浮躁的情绪,当然这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他们没多久就要冲十佳、上学的时候就要参加比赛。只想拿奖、出名,却不想怎么把一件衣服做好。”
邓兆萍也认为,一位设计师需要多方面的素养,服装设计不仅仅是画画图那么简单,设计中包含着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需要时间与经历的磨砺,需要“沉淀”。
对中国服装设计师品牌,刘洋和邓兆萍都充满信心,这几年国际大赛,国内设计师不断获奖。而且广东的加工业也不见得比国外差,许多国外的大牌都在珠三角加工,培养了雄厚的技术力量,这为设计师创立自己的个人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加之国内部分的服装企业也有了经济、文化的积累,从而为打造设计师品牌铺平了道路。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的设计师品牌将来也能成为世界的阿玛尼、CUCCI。
更重要的是,近两年,国家与政府对广东服装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握着总书记的手,我感到温暖并受到巨大鼓舞。这传递了一个信息:国家对创意人才越来越重视。”2011年8月14日,胡锦涛到广州T.I.T纺织服装创意园考察,同园区负责人、服装设计师和前来订货的客户深入交谈,他特别嘱咐,创意园要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为创意企业和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发展平台。他还希望园区内的企业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服装品牌,推动我国从服装制造大国向服装制造强国迈进。
刘洋认为,当前无论是服装企业还是设计师都应该有这个意识,不要浪费眼前的机遇,我国的纺织、印染等技术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水平,与西方一些上百年的品牌相比,我们的设计还跟不上国际步伐,我们的设计与品牌仅仅二三十年的历史,要追上上百年的品牌不必着急,但是时候努力了。
为此,业界知名设计师们都在呼吁,政府对服装产业的支持要落到实处,不仅要为设计创意人员提供机会、保护他们、宣传他们,更要在政策、税收、管理等方面对服装企业予以倾斜,让服装企业有合理的利润和税负空间,才能促进服装企业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据悉,广东省经信委《2012年消费品工业工作要点》中,今年工作重点的第二条就是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其中第6项工作为指导广东服装协会开展评选最受消费者欢迎品牌等活动,通过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促进产业的整体提升,提高行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对此,业界受到巨大鼓舞,有业内人士称赞:“今年政府对服装行业的关注和支持是相当给力啊。”
邓兆萍是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本土设计师的代表。
大腕:设计师别急着出名
刘洋:不要急于出名
在普通人眼里,设计师都个性张扬,着装另类。即便是在其他设计师眼中,刘洋无论何时出现在任何地方,都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无时无处不设计。
刘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蜚声海内外。年纪轻轻时就创立“明星高级服装设计事务所”、“刘洋时装公司”……他还轻而易举地荣获了“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的桂冠和服装界“奥斯卡”的“金顶奖”。
在事业的巅峰期,他于2000年移民美国纽约。他想,如果想成为国际化的职业服装设计师,就应该走出国门,去感受世界不同的地域文化。刘洋自称是在移民国外以后才意识到“责任”二字的。
为了这份责任,刘洋带着他的梦想从美国回来了。他要像“阿玛尼”一样,建立自己的品牌。“我越来越认同,设计师需要国际化,只有让设计师的眼界放宽,我们中国的设计师才能做出真正个性化的服装。我也越来越了解,什么叫‘用生命去创作’。技巧可以学习,但感悟生活、感悟人性,却是需要你全身心的体验。”
刘洋已经连任广东服装设计协会三届会长,虽然繁忙但他认为值得。近几年他在沉淀,在反思,并以亲身经历奉劝年轻设计师要练好基本功,不要急于出名。他坦承自己出名太早,年轻时太张扬走过一些弯路。如今自己的影响力越大越发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刚出道的时候做事可能只是想出名,在我当了广东设计师协会主席的时候,就已经觉得自己有责任。后来担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也有很多社会的职务,越发觉得这种责任的重大。这些年,我在推动本土设计师的文化、人才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虎门杯国际时装大赛,我就当了十几年的评委;大学生时装周,推动广东本土设计师,为设计师和企业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走入社会。还有就是设计师之间的交流。”
刘洋称自己是一位国际职业服装设计师。他认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天赋,更需要用心需要勤奋;需要有设计的基本功,更需要有广泛的爱好。他博览群书,在政治、文化、美学、舞蹈、美术、电影等领域均有涉猎,他在男装、女装、童装、职业装、礼服、警服等各个领域都游刃有余。现在,刘洋正在筹备一部反映时尚与服装的电视剧,他要将中国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全世界。“我们对西方不应该一直用仰视的视角,我们现在有资格平视他们。”
邓兆萍:做服装设计师的宿命
那些年,她是柯景腾们一起追的完美女孩儿;这些年,她是广东最有底蕴的美女设计师。对她而言,优秀是一种习惯,优雅是一种本能。生于服装世家,专业学了外语,毕业后当了翻译,学了七年芭蕾,幼时的梦想是做中国的乌兰诺娃。
她是服装搭配的专家又是色彩搭配的高手,同时喜欢哲学爱好政治,通晓英文和日语,对几大宗教都有浓厚兴趣,她曾在耶路撒冷感受圣息,也曾在幕府的和室触及内心。她用佛教淡然出世的理念做人,用基督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去做事,中西文化在她身上完美交融。
她就是邓兆萍——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心水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广州市海珠区政协委员。邓兆萍认为,一名设计师最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综合素质。“中西方文化在我脑海中的碰撞很强烈,但骨子里面仍然很传统。你看现在我做的一些作品,东西方文化交融非常完美。这种背景对我走上服装设计有很大帮助。”
她的办公室里挂满清雅的画作,摆放着笔墨纸砚,她还会去各地采风,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因为做服装是有主题的,比如两年我去了三次印度,回来就做了‘凡心?梵音’,这场秀在全国引起了很大轰动。2003年拿中国十佳的时候,做了‘茶马古道’,灵感来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和边境少数民族的元素。还有后来的天梯,都融入了民族和地方的元素。其实,我每一场秀都可以用自然景观的东西去分析,结合了少数民族的理念和元素。”近两年,邓兆萍还与抽象画家和著名岭南派画家合作,将画作与服装相结合。正在尝试设计带有岭南元素的作品,弘扬岭南文化。
邓兆萍的工作室设在T.I.T隔壁的广州市纺织服装学校。广州市纺织服装学校专门设有邓兆萍班,尽管学校用地紧张还为她提供整整两层楼作为办公场所外加一个制版车间。这让邓兆萍非常感动,身为老师的邓兆萍如今已桃李满天下。她常常对学生讲:“成为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需要时间的磨练,年轻的时候千万别怕吃苦。(上世纪)80年代末,我已经有摩托了,下了班就开着摩托,到处去找辅料,当时对服装慢慢迷进去了。到现在,我对辅料的要求非常高,辅料在服装设计中占有很大比重。”正是这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工作态度让与她合作过的客户信任她,信赖她的作品,成为她作品的忠实粉丝。
拥有两个自创品牌的邓兆萍身兼企业家、设计师、政协委员多个身份,但最让她享受的还是设计师这个称谓,“用服饰演绎对生活的热爱,以流行诉说对自然的崇尚”,设计的精神内涵,其实是心灵的写照,归根结底离不开思想,这才是她设计作品最大的魅力。
(来源:赢周刊 记者:朱卫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