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楼主
Giorgio Armani先生对于今年的伦敦奥运会给予了极大的期待,他称:“这将是一届史无前例的时尚奥运会”。大师这么说自然有充分依据。2012年奥运会花落伦敦,是半世纪以来奥运会首次在四大时装周之都举办,难怪有人戏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得添上一种追求叫“更美”。
“御三家”手笔:风光与争议
日语中有个词汇“御三家”,用于统称某一领域中名声最隆的三个“席位”。此次奥运代表团服饰的“御三家”非美国、意大利、英国莫属,但同属名师加持,方向却迥异:美式路线温故知新、意式风尚大破大立,东道主则努力在传统与新锐间寻求能立足、可起舞的平衡点。
历经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两次合作后,Ralph Lauren此次再挑大梁,为美国代表团打造开、闭幕式制服和日常服装,就显得驾轻就熟而颇有余裕。清爽的主色——海军蓝与白点缀以提神的红色,剪裁收放得宜极利落,正是Ralph Lauren作为国民品牌的签名式传统;细节上徽章、双排扣的使用和贝雷帽、领巾等的配饰,又点明复古灵感源自向1948年伦敦奥运会致敬,旧瓶新酒依旧醇香扑鼻。
从北京奥运会的Dolce&Gabbana,到伦敦奥运会换Giorgio Armani上阵,意大利丰沛的奢侈品牌资源只能让多数国家由衷地羡慕嫉妒恨,而宝刀不老的Armani先生更是从正装制服到运动服一手包办。他曾表示:热爱运动是意大利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核心,因此,他将运动员首先看做热爱运动的普通人,参加奥运会亦不再等同于战绩胜负,而是一场专业与自我的挑战。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其设计高度靠拢Armani时装的日常风格:黑白配、简单无赘饰、功能性突出。
而女设计师Stella McCartney的表现,此次则多少不敌其父Paul McCartney(披头士成员)在开幕式上振臂一“歌”《Hey Jude》的风头。由于之前曾主掌Adidas by StellaMcCartney系列,这位设计界名媛在运动服领域累积的经验毋庸置疑。但她对英国国旗颜色的化用和对米字图案的解构看起来却不免生硬,尽管Mc Cartney小姐自辩为“做了更抽象化的处理,使之呈现出更强烈的现代感”。这,其实是她设计上一直未能克服的弱点:盛名之下始终缺乏突破,有明星光环被过誉之嫌。
更低调的大牌:贵精不贵多
Armani先生用金线将意大利国歌歌词绣进服装的胸口内衬,其同胞Prada女士在“别出蹊径”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次她仅为意大利帆船队设计队服。之所以大隐隐于这个相对小众的项目,其实仍出自Prada女士对材质技术的偏爱:在长期赞助意大利帆船国家队比赛的过程中,Prada对特殊面料及其生产工艺作了深入研究,如果说其T台作品尚需照顾华丽的视觉需求,那么,研发高科技比赛服装则可完全满足她这方面嗜好。
同为奢侈品大国的法国则真正走“贵精不贵多”路线,用Hermès服饰武装其马术队,名副其实是“良将配宝刀,好马配好鞍”。Salvatore Ferragamo则携手多数人在地图上都指不出的圣马力诺共和国,无论是出席官方活动的麻质西装外套、双绉衬衫,还是正式晚宴女宾饰有蝴蝶结的小羊皮方头高跟鞋,抑或休闲场合的轻质夏季夹克、双面两色皮带,都更像是配合英伦老歌《夏天最后一朵玫瑰》准备的游园会服饰,而不见多少赛场气息。Ferragamo甚至充满闲情逸致地为该代表团准备了Cruise气质十足的系列配件:大号皮质旅行袋、小号单肩包以及化妆包,谁让伦敦是座负责一切享乐的城市呢?
大牌扎堆,而定价孰高孰低?最平价当数Ralph Lauren的美国代表团服装,200美元完全符合“国民休闲服”定位。850美元的Stella McCartney作品、1800美元的Giorgio Armani,看似一山更比一山高,其实均输了低调的后三家一大截:“科技版”Prada队服3200美元,“度假版”Ferragamo服饰4500美元,Hermès出手的则无愧为贵族运动——马术,比赛服价格高达5875美元。
赛场也可以很“T台”
奥运服装话题的热度从《时代》杂志专文刊登评论便可见一斑。或因《Gossip Girl》等美剧在其国内太深入人心,美国奥运制服在该杂志看来新意欠奉,像是“上预备学校”。而俄罗斯制服被认为配色和条纹过于闹腾,“如果盯着看,会觉得天旋地转”。《时代》杂志的态度似乎是既“卖萌”又不留情面。而事实上,总有一些国家的代表团让奥运服饰变成了正确时间、地点、场合的正确选择,未必系出名门,却才貌双全,掳获网络口碑一片:
德国:“谁说只有大面积运用国旗色才代表爱国?德国出场服上并没有国旗颜色,但就是很醒目,亮色的粉蓝与粉红一扫对这个国家‘严谨近乎刻板’的固定印象;”
荷兰:“亮黄色的运用时髦、活力又有分寸,深色西服上白色滚边这样的细节特别抓人,足见精致;”
比利时:“红色与杏色的上下装搭配非常别致,非常有型。加拿大用的也是类似配色,但相比之下款式就太休闲了……”
甚至,巴西、巴林、沙特、乌克兰……的民族风格也吸引了大量为之惊艳的眼神,原因无他,只为民族服饰特别衬得起那种率真而本原的精神面貌,这比任何空洞的“民族自豪感”说教都更深入人心。赛场虽非T台,但这些服装同样能让人体会到享受一场大秀的欢乐与激情,而“放不开手脚”恰恰是中国的奥运服饰给人最大的观感。在官方介绍中,此次制服有精确的数码色彩控制系统、有专门定制的24K镀金扣,但这些倾力投注的心思却仿佛一再踩错节奏的舞步。在普通观众看来,这是继2008年后再次上演了“番茄炒蛋”的舌尖宿命:“有时番茄多些,有时蛋多些”。包办了诸多奥运军团扮相的“中国制造”,自身却一直未能在设计层面“破茧”,这几乎成为一个比摘金夺牌难度更高的“不可能完成的人物”。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何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