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推广传播的三个规律 | ||||||
作者:郭汉尧;出处:《店长》2009年9月号 总第34期 | ||||||
|
||||||
在品牌传播中,有三个规律值得企业借鉴,他们是:波浪原则、类马太效应和充电池原理。 (1)波浪原则 <案例>恒源祥:当人们对我记忆淡忘的时候,我会出现 大多数人可能对“恒源祥——羊羊羊”这句广告词都耳熟能详,原因是恒源祥集团在品牌推广中很好地遵循了“波浪原则”。“恒源祥”这个诞生于1927年的老字号品牌,在建国以后的公私合营和计划经济中,已经被人淡忘甚至一度消失。直到1987年,恒源祥还只是一个经营绒线的商店,并且仅在上海的南京东路上有一家门市。一个恒源祥的资深员工,在介绍恒源祥发展史的时候强调了这么一个细节,“1987年1月1日,29岁的刘瑞旗总裁正式进入恒源祥。这一年距离恒源祥诞生的1927年恰好是一个甲子年,一个轮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巧合。”。 刘瑞旗的入主成为恒源祥崛起的关键点。1991年刘瑞旗把“恒源祥”从一个商店的商号注册为产品的商标,而当时的恒源祥并没有自己的产品。当刘瑞旗试图和上海本地大的毛纺企业进行联营时,“但因为处于供方市场,那些上海的毛纺企业并不愿意替恒源祥生产产品”。不过,“不具备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恒源祥,却在无锡找到“门当户对”的合作伙伴。无锡的一家拥有200多万资产,但经营困难的村办绒线厂成了恒源祥的首家联营工厂。当时,这家村办企业动用了当地最好的交通工具——手扶拖拉机,并在拖拉机上放了一张藤椅,来迎接刘瑞旗,以示尊重。 1991年3月1日,恒源祥在无锡生产出了第一件产品,“那一年恰好是羊年”,该年恒源祥生产的绒线达75吨。到1996年,恒源祥的绒线工厂发展到4家,年生产绒线1万吨左右,成为世界上产销绒线量最大的企业。1998年以后,以羊毛为基础,恒源祥开始拓展到绒线以外,包括针织、服饰和家用纺织品在内三大板块,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在解决了生产问题之后,刘瑞旗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而广告成为了他的第一选择。 1992年,刘瑞旗首先在上海电视台牛刀小试。在当时最小广告投放单位为15秒的情况下,他首创了5秒广告——简单的“小囡头”商标动画加上“恒源祥——羊羊羊”广告语,每5秒可以循环播放两遍。这种广告的极致简单却在当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3年,刘瑞旗又在中央电视台如法炮制,并且再次获得成功,“恒源祥——羊羊羊”的影响力迅速扩张到全国。在广告方面,恒源祥追求的是影响力。每当广告在人们的视野中伸展了一段时间后,恒源祥开始让人们的耳朵稍做休息,进入了宣传平息阶段,“羊”儿们吃饱喝足后,恒源祥就再次让它们在央视这块广告热土溜达,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恒源祥集团开始进驻了人们的心理,然而恒源祥集团的广告并不是长年不断的每天都与大家见面,而是阶段性的、隔三差五的、如同波浪般的让刚刚要忘却它的全体大众重新温习它那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广告语,直到今天。 (2)类马太效应 不用说,你一定连考察的工作都不进行,便走向那家生意红火的,因为你的心理在作怪:那家没人靠前,一定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而是有人看过了不满意才走开的,结果导致这个下场。所以说,顾客或访问者越多的,他的加速度就越大。有人说了,一颗白菜当然犯不上做什么市场考察了,结果就出现了盲目性的跟风,让自己失去了施展“火眼金睛”的机会。实际真正轮到贵重的东西结果是一样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同样简单:我们把白菜换成白金,你看过人多的,又去考察人少的,发现他们的东西差不多,或者一样,或者人少那家比人多那家稍好,但是一看到那么多富有“火眼金睛”的“上帝”都在光顾人多的那家,具体怎么回事不清楚,但必有他内在的原因,是态度?是服务?是二次优惠?自己还没想清楚理由,脚已经把你领去排队了。 (3)充电池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