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楼主
随着市场对企业服务要求的提升,管理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零售行业已经从当初部门管理发展到了单品管理以至品类管理,从单品的单纯引进发展到当前的有效单品的引进,这些管理流程的背后无一不体现出企业对管理思想的总结和提升。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所有的工作都需要用数据说话,而品类管理也是数据挖掘出来的一种结果。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零售品类管理,我个人认为是以提升超市货架单元的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工作。
如果将概念延伸开来,品类管理可以说是为了降低库存、降低缺货率,形成商品-特征-绩效的三维分析体系,从历史数据中挖掘出相关数据,帮助管理者以理性决策取代情绪化、经验性决策,优化商品组合,发掘高利润、高流转的产品,淘汰劣势产品,最终为公司构造一个“品类经理-采购-店长/营业”的三角互动和制衡轴心,并推动商品管理、财务、补货与供应链的相关变革。这正是品类管理的意义所在。
举一个例子,有两种商品,在过去三个月中都有6万元的销售额,那么,他们是否应该有相同的陈列数量?不一定,因为它们的利润不一样;又假设它们的利润一样,都是6000元,那么,他们是否应该有相同的陈列数量?不一定,因为两者的周转速度不一样;再假设它们的周转速度一样,都是每周3箱72个,那么,他们是否应该有相同的陈列数量?不一定,因为两者的产品大小不一样,可能一个是“汇源”大包装果汁,一个是小瓶的“露露”,即前者的体积是后者的4倍,所以,即使它们过去的销售均为6万元销售额,6000元利润,每周周转均为3箱72个,“汇源”的排面如果为2,则“露露”的排面应该为8。我们再假设这两种饮料是“承德露露”和“椰树牌椰汁”,包装体积一样,但是,这两者的季节型变化特征不一样、是否促销、是否有替代产品等等均不一样,所以,两者的排面数量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差别。
长期以来,国内许多零售商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以往进货情况组织进货,这样就可能使有些顾客喜欢的品牌因为没有及时补货而出现货架上的空缺;而有些顾客不欢迎的品牌却长期占据宝贵的货架位置,货架空间被浪费;再加上商品陈列凌乱不整,久而久之,就会使消费者购物的欲望和效率降低。零售商因货架管理不善导致部分顾客流失,销售额下降,进而利润下降。所以,实施精细的品类管理势在必行,它是以科学的数据和计算方式作为决策支撑,面向顾客需求,优化商品结构和货架单元的效率,减少资金搁置和占用。按照沃尔玛1999年对外公开的报表中披露,其与宝洁公司的一次合作,品类管理的效果使得公司销售额上升32.5%,库存下降46%,周转速度提高11%。这些数据从某些侧面也反映了品类管理的效果。
不过,品类管理中所需要的数据并不是凭空产生,它首先需要企业提供一些基础性数据,包括产品代码、产品名称、供应商、品牌、单价、销售数量、毛利、长宽高尺寸,是否有中类、小类划分,促销,商品预计销售量,商品的周转率等信息。
在品类管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即产品重要度指标(简称为PSI,即Product Significance Index)。PSI是从企业的历史数据和一些预设值中挖掘产生的,通过产品的PSI,包括商品的PSI、品牌的PSI、供应商PSI(这些基本都遵循2/8法则)等,就可以与供应商在谈判中形成不同的策略。比如,对于相对较差的供应商,可以要求其降低售价,或提供更多广告支持,甚至可以要求其退出卖场。因为这一切都是基于数据说话的,实事求是,供应商就只能全盘接受。同时,这也可以建立起零售企业对供应商公平、公正的形象,便于挽留优秀的供应商,引进优秀的商品,最大程度达成顾客满意程度- 该帖于 2005-6-16 13:08:00 被修改过
朱德
积分:73 金币:0
| 只看他
2楼
RE:数据式品类管理(转)
www.dwway.com
我是风
积分:1861 金币:255
| 只看他
4楼
有点失望啊
---------------------------------------------------
我是风
前瞻
积分:500 金币:45
| 只看他
5楼
品类的维护与数据的提炼是做品类管理者时时刻刻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