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楼主
今天早起锻炼,在跑步的时候突然想,其实跑步也是一个很深的学问。
不要以为很简单,如果简单的话,中国就到处都是刘翔了。
首先是起跑,腿要歪曲,让腿部肌肉绷紧,然后蓄力而发,达到最大初速度,在这期间,没必要参与运动的肌肉尽量保持放松状态,以节约体力,毕竟体力是有限的。
在跑步过程中,也不是简单的抬腿,迈步,落地后抬另一根腿。
腿要太,怎么抬?首先是髋肌,它能让腿在髋部弯曲,大腿肌肉是人体最强壮的,由它牵引小腿向前迈,力量是用在抬腿上的,不要浪费一丝的力气,落地时不需要用力,那是没有用的,你的每一分力气都要用在需要用力气的地方,至于怎么落腿,把它交给地心引力去吧。
腰不需要用太多力气,但要守住丹田的一口气。
要摆臂,不是随便的摆,是前后摆动,带来一种前后的震动,要善于利用它,随着有节奏的摆动调节身体的幅度,增加身体一个向前的力。
前面提到是大腿在向先抬腿,但小腿要用力蹬,小腿的爆发力是不容忽视的,差别就在这里。
落地时要轻,不要用力,但脚要与小腿成一定角度,落地时形成一中轻微的向上反弹的力,利用这种力台腿,可以减少多余的浪费体力。
这就是最简单的跑步的一些分析动作,各部分肌肉都是相互配合的。
我有点奇怪我为什么会写在这里,但我却写了,有些东西就是像跑步一样,很简单,有很复杂- 该帖于 2007-5-9 18:24:00 被修改过
| 只看他
2楼
感悟老兄的跑步随感!老兄真是个人才,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啊!
不过还是支持你的很多观点!
| 只看他
6楼
我就是在大中的,你肯定认识我,但现在你不知道我是谁啊
| 只看他
7楼
继续随笔---屏除习惯
在平时我们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我习惯”来解释
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有好的,也有坏的
我想起了一个很不被人注意有是很广泛的习惯
我们大家都经历的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经历
小学的时候懵懂不懂事,总觉得低人一等是件羞愧的事情,于是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力争上游,这从我们的学分就可以看出来,我小学时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是满分,但我又不是第一,因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等到中学后,课程多了,也深了,于是事情就发展的不那么顺利,除个别学科依然是满分外,有好多学科已经不那么让人满意了,而这中现象又不是只有我自己有,看看周围的同学,大部分如此,于是我给自己找了第一个借口:这是正常现象,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感觉到自卑。
又一年有三年,高中到了,天天的考试让人心烦,忽高忽低的分数让人麻木,不及格也就有点见怪不怪了,这时给自己的借口就是:失败了不可怕,可以重新来过嘛。于是我有习惯了不及格。
终于到大学了,高中时期的紧张现在可以放松一下了,我又习惯了逃课,总认为少上一两节课没什么,这一放松又成了习惯,当我发现的时候我已经改不了了,就再也没有精力考虑学习的问题了。又加上升学制度的改变,对学分的要求也就降低到了及格就好,目标降低了,动力自然也就瓦解了。
从小学的力争上游到中学的有点退步,又到高中的偶尔不及格,最后到大学的只要及格就好。
十几年的降低目标的习惯根深蒂固的植入了我们的潜意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时不时的蹦出来骚扰我们一下,让我们失去了些许的动力。
另外再提一点,由于我对某一学科的特别偏爱,从小学到中学,高中,始终是接近满分的,因为我从未对这一学科降低要求,也就没有受到这种习惯的捆扰。- 该帖于 2007-4-26 20:53:00 被修改过
| 只看他
8楼
继续随笔---借口的故事
我刚提了习惯,在讲下借口,其实形成上述习惯的原因在于我找了借口,顺便的,找借口也成了我的习惯。
先看下美国西点军校的一个小故事吧
在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广为传诵的悠久传统,学员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回答。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历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每位新生学到的第一个理念,它强化每位学员想尽办法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找借口,因此,无数的西点毕业生在人生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没有任何借口”也就成为西点每一个人的习惯。
我们在没有完成任务时,总是想尽办法找各种借口,可是却忽略了我们同样可以想尽办法找任何完成任务的方法。
在工作中,借口是不需要的,需要的是结果。
不好任何借口的人身上体现出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
| 只看他
9楼
习惯的危害的确很大,我们往往很容易就陷进去了。
五一结束了,书院习惯的得到了辉煌,四方习惯的一败涂地,非是他们不努力,习惯也。
从系统里看销售,从去年十一后,四方店处于整体下滑状态,人员不作为?平淡的生活磨圆了钉子们的棱角,安逸的生活让人没有斗志,在看似一天天的平淡生活中,大家心中那根弦渐渐松了。
这根弦,如果断了的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松弛下来。
断了是很明显谁都看的到的现象,那种呈现的反差实在太大,但如果是渐渐松弛下来,在慢慢的演变中谁能及时发现?或许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无力挽回了。
在这时不光松了弦,很多东西都松了,甚至都不会去修理已经发现的松弦。
四方店就是太平和,构建了一个太安逸的环境,于是意志的消磨,业绩的下滑,都找到了完美的而又是随时都有的借口。
讲个故事,就是煮青蛙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
| 只看他
10楼
四方店的借口,累~
是累吗?我想是的,但这又不同与书院
在书院,总有事情去做,在麻木的忙完一天后看到令人欣慰的销售报表,会有一重幸福的成就感,累也是因为付出,同样也会有喜悦。
在四方,累是无所事事一天后的空虚,虚度的光阴与惨不忍睹的销售。在极度的空虚后就是心力的疲惫与麻木的想休息躲避的无奈。
| 只看他
11楼
有句话叫“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这其中的一个“天下”,一个“皆”,让我们看到这“利”之一字,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多大的分量。
我们工作,付出劳动,得到的是工资,利就是我们的工资,另外还有与之有关的饿老板的赏识和地位的提升,这都是利。
又比如我们出去买东西,我们付出了金钱,得到了一件会改变我们身边一些事情的商品,利就体现在商品价值里。
利,不仅仅指的是物质上的金钱,包括别人对我们的评价,都是我们获得的利。
| 只看他
12楼
记得看过一个小故事,有个国王让他的手下所有的文官出去搜集世界上的智慧,他想了解这世界,于是在过了许多年以后,这些大臣陆续回来了,并且带回来各地的智慧,因为太多了,国王不可能一下子了解,于是就叫他们整理要其中的精髓。
又多了若干年,书少了,可国王还是觉得多,大臣们就又去浓缩,在经过多次浓缩整理后,世界的智慧就浓缩为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一个人,要想不劳动而获得什么东西,那是不可能的,这世界到处都充满了交换的事情,你想从我这里得到,就必须要我也得到其他的什么。
很多的交易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究其根本,还是等价交换在扮演着重要角色
| 只看他
13楼
看清自我
我是谁?
有三个我,一个过去的,一个未来的,还有一个大家看到的,就是现在的。
我以现在的我的形式出现,现在的我又是谁?
是过去的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的另一个写照,也是未来的我的回忆中那个总是闯祸又认为自己很成熟的记忆。
我有时在过去考虑未来,有时又在未来回忆过去。
现在的我是我未来的过去,是我过去没有实现的未来。
我会回忆过去做错的事情,当然在未来我也会考虑一下现在的我也就是未来的我的过去做错的事情。那么我就会从未来的我那里得到提示
我做错了事情,就会想“这一切都会过去的,未来那个我一定在想现在的我也就是他的过去”于是事情就过去了,我也就成了一个过去。
过去的我也不知道现在的我是什么样子,可我现在知道了,那我一定也会知道未来的我是什么样子。
我现在会回忆过去,并分析思考,那么未来的我也会分析思考现在的我做的是对是错。
我是活在现在的,我有过去,和未知的未来,我的过去不可更改,我的未来需要我的过去来书写。- 该帖于 2007-5-15 22:27:00 被修改过
| 只看他
14楼
前两天在东部,看到一个广告语:经常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说的很有韵味,但细想一下,却有好多内容。
模仿是为了什么?是因为被模仿者有他自己的好处,模仿者是为了这其中的好处而去模仿的,所以在有些人眼中,被模仿的东西是经典的。
至于模仿者,那就不一定是好的了,中国有句成语叫东施效颦,模仿来笑话,那就不好了,要看准了以后在去模仿。
有时候我们刻意去模仿一些东西,这样会提高被模仿对象的形象,在大众眼里,那是一个被模仿的事物,自然会有他的好处,即使自己不知道,但看别人都追捧,那自己如果不去看看的话有可能会被人认为是落伍,所以这样被模仿者和模仿者都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