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光
积分:1470 金币:521
| 只看他
楼主
对于写作者而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眼光和空间。没有这个眼光以及释放自己思想的空间,世界再美好再富饶也是别人的。有了这个眼光和这个空间,他就可以组织一个带着浓厚个人品味的世界展现给世人。
网络诞生以后,文字的传播和交互空前极至。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感情投入到了网络写作之中,如同在大观园的诗社里营造一场旷世的《红楼梦》,楼上楼下,楼里楼外,混杂着各种品位。
很快,男人和女人互相认识,初遇可能是由于对彼此或对方文字的认同。接着,可能会在QQ里谈很多事情,譬如人生哲学、价值观、童年往事、家庭、工作、嗜好以及旧情人什么的,同时也混杂着对彼此所写文字的倾诉和交流——也就是回复。渐渐地,双方的往来更加频繁,文字引领着感情,感情左右着文字,文字和感情相得益彰,水乳交融。写作的快乐、分享的快乐以及共鸣的快乐使人感到温暖和欢愉。
这时,写作的快乐已不仅仅表现为一种与自己心灵对话的快乐,而表现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快乐,以致于每有精彩之论,总要向对方复述一遍,告诉对方,与之分享,文字的快乐成为了感情的快乐。
就如同这个世界注定有黑夜一样,网络上也不乏寂寞的写手以及他们孤独的文字。但寂寞不一定就是悲哀,孤独也不一定都是阴暗。写给自己,写给能懂的人的文字,是一种高贵。期待文字共鸣的坚持,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感情,而且一旦这样的感情被挖掘,则更为持久,更为幸福。
所以,当岁月流逝,心灵的衰老使人不再能产生新的感觉,头脑的衰老使人遗忘了曾经有过的新鲜感觉时,勤于写作的人,晚年不会太凄凉,也没有悲哀,因为自己的文字以及引起自己共鸣的文字始终陪伴着自己,打开保险柜,这些永远不会衰老的感情和感觉比谁都忠实而善解人意。
文字是感觉的迷幻剂,也是感情的迷幻剂。
一般来说,好的文字需要长久的酝酿和耕作。但对于网络而言,似乎一切正在改变,比如文字的风格。最典型的莫过于越来越多的快餐式、速食化文学充斥了整个网际空间。
令人难堪的尴尬和茫然在局部潜出:节奏成为了最大的命题,灵感的火花弥足珍贵;承载感觉的文字始终难以找到感觉;思考在纷繁忙乱中失去了立足之地;漫天遍野的信息却怎么也捕捉不到属于自己的感觉;倾诉和交流在越来越宽阔的空间里却怎么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情感在更粗糙更“亲切”的文字刺激下欲加麻木;宏大的叙事早已被拆解得一塌糊涂连根骨头都不剩,私人话语和日常生活的平庸叙事成为时代文学的标签:“艺术家”们琐碎的私人生活描述以及种种现实超现实后现实的性幻想构建起了一个高度纵欲、语言狂欢、追求精神和肢体极大解放的乌托邦世界……
这样的结果是,文字中的感情也随之越来越激烈,越来越脆弱,闪电式的情感故事屡见不鲜。就好象两人在下一盘快棋,过程或许空前惨烈,但往往欣赏不到引人入胜的“妙手”和耐人寻味的“好局”。这时,我们很难体会到简单和速度的快乐。
语言是一个人整体文化修养的综合指数。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有虚拟的爱情虚拟的温柔,在看不清对方相貌听不到对方声音的时候,闪现在脑海里的文字也许只能是认识对方的最好途径,感觉着对方的文字好象感觉到了对方本人,而如果一旦遇到假凤虚凰,人就会一下子坠进失落的深渊,那么文字中的感情以及对文字作者的感情也迅速成为了厌恶。也许情况更遭,更不幸,那就是在还没有清醒的时候,又轮回进下一剂迷幻药之中。
其实,网络本身是无罪的。它只不过是人们在高科技时代为了自身的发展交流和更好的生存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改变了文字交流的规则,同时也改变了文学的风格,甚至影响到了文学的精神。为了志趣,为了宣泄,或者为了别的,我们依然前仆后继、乐此不彼地在写着,记录着自己的岁月,并尽量把自己装扮得高雅一些,以各种途径满足对自己文字的虚荣心,尽管这种高雅是虚伪的,但只要不虚伪到欺骗,不虚伪到丧失天良,我们仍然感受到快乐,这也是人性!
- 该帖于 2007-4-28 22:26: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