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旗
积分:10735 金币:5693
| 只看他
楼主
成功的性别通道
成功总有相通之处,这是商业界亘古不变的真理。
当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毫无争议地坐在“2004年度25位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排行榜”上“三甲”的位子上,我们冀望通过总结,去发现其中的奥妙。
然而,当我们试图运用过去的研究方法去寻找他们成功的相同之处时,却并没有能发现所谓的“新大陆”,我们决定换一种方式去探索。
峰回路转,于是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任正非的背后是孙亚芳,张瑞敏的背后有杨绵绵,而柳传志背后则站着马雪征。正是“他”与“她”之间的默契配合,才有了这些中国企业的“脊梁”。于是我们将思维继续扩展——这种高层之间成功的‘混双’组合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当我们把眼光转向国内其他知名企业的时候,也发现了许多类似的情形:海信有周厚健和于淑敏,格力有朱江洪和董明珠……
有一句被人说烂的话,“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这次,就让我们移动一下聚光灯,去看看这些商界强人背后站的都是怎样的一群女人……
孙亚芳 华为“至尊红颜”
黎桂宁
作为中国通讯业的领跑者,华为一直是低调的,尽管如此,它对外界的吸引力却没有丝毫减弱,反而由于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而更加使人们渴望一窥其真面目。说到华为,不得不提起其创始人任正非。据说,华为的管理层十分庞大,仅副总裁以上职位的高级管理者就有100多位,但对于十分强势的任正非而言,能使其心悦诚服的人却少之又少。
不过,近几年来,即使在任正非的光芒下,一位相貌秀气、举止优雅的女性也开始越来越引人注目。这不仅是由于作为华为公司的董事长和法人代表,孙亚芳在媒体面前曝光的频率相对较多的缘故,更是因为她对任正非思想的影响和理解,在华为恐怕无出其右者。实际上,近几年来华为的高层管理人员震荡颇多,元老出走的事件屡见报端,但作为非华为创业元老的孙亚芳却能在任正非+孙亚芳这个最核心的管理班子中屹立不倒,可见二人互相配合的默契。
“男性社会”的女董事长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孙亚芳的个人经历依然所知不多。
我们能为她归纳出的简历是:现年50岁左右,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在到华为工作之前在国家安全部搞通信工作,1992年进入华为,先是做培训部经理,后到长沙做办事处主任,后主管市场,再后来升任为主持市场和人力资源的常务副总裁,1998年任华为公司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至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亚芳曾对任正非有知遇之恩。据说,孙亚芳还在国家机关任职时,当时华为在资金上面临很大困难,由于看好华为,孙亚芳靠自己的关系帮助华为贷了不少款,可以说是曾在华为最危急的时候“挽救过华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孙亚芳的确是独具慧眼,在华为还是树苗的时候就投资了这只潜力股,这些因缘无疑为孙亚芳在华为站稳脚跟增加了砝码。
由于专业上的特点,华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男性社会”,只有前常务副总裁李一男式的技术天才加管理高手似乎才是真正“华为式”的“英雄”,但孙亚芳这个弱质女流却成为了这个“男性社会”的董事长,不能不说自有其过人之处。
在华为,本来是没有董事长这个职务的,1998年左右,由于华为一向低调的风格,加上其营销战术、早年的股权、贷款等问题,外界对华为的许多做法多有微词。鉴于孙亚芳在对外协调上的能力,任正非提议孙做董事长,负责外部的协调,自己做总裁,专心做内部管理。实际上就是确立了任是第一把手,孙是第二把手的高层管理模式。此外,在公司,孙还负责了市场、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工作,而任则更专注于战略研究。
孙亚芳口才和风度俱佳,这就是她被任命为董事长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从此以后,在华为的许多对外活动上,人们都可以看到孙亚芳的身影,而向来不喜社交的任正非则更加理所当然地“龟缩”于幕后。对于孙亚芳在董事长这个位子上的作用,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华为与外界的关系正日益亲善。比如在与美国思科的大官司中,华为就十分巧妙地调动了媒体的情绪,获得了很大的舆论支持。
在外界的眼里,孙亚芳是个容颜姣好、举止优雅、说话“和风细雨”的外交高手。而许多华为员工眼中的孙亚芳,却是另外一番表情。一位曾在华为任职多年的老员工,离开华为之后写了一本名叫《走出华为》的书,在书中,这位以前孙亚芳的部下对她做了这样一番描述:
“在华为,只有孙对直接下属的训斥和任正非有得一比,甚至对于很多人,孙亚芳比任正非更加严厉。女人细腻,必然关注细节,而我们的孙总无论是地位还是她的个性都迫使她面对细节时就要把你揪出来。华为的市场员工都知道,你如果没打领带,在展览会上被孙总看见,你的下场可就惨了,且不要说孙亚芳的火爆脾气,她暴风骤雨般的批评根本就让你找不到机会出口。在我所经历的场合,除了副总裁徐直军敢和孙顶几句外,其他人对孙亚芳向来都退避三舍,从不正面顶撞。”
这位华为的老员工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市场部的高层们讨论市场策略以及人力资源的相关事宜,孙亚芳也在座。各位副总裁们正在讨论之中,突然任正非从外面走进来,不论三七二十一,站着就开始发表观点:“你们市场部选拔干部应该选那些有狼性的干部,比如说×××(当时为办事处主任),我认为这样的干部就不能晋升。”任正非话音刚落,孙亚芳就接着说:“老板,×××不是你说的这样子的,你对他不了解,不能用这种眼光来看他。”任正非竟一时语塞,好像在串门一样转身就往外走,喃喃地说:“你们接着讨论吧。”后来,这位办事处主任于2002年升任为华为的高级副总裁。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孙亚芳不仅有柔的一面,更有刚的一面,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外柔内刚”。这样一位兼具了女性细腻与男性刚韧的人物,无怪乎能担起华为董事长的重任。
任正非的“红颜知己”
任正非的许多经典文章和讲话都曾流传到社会,并被大量引用。而在任的文章和讲话中,则多次引述孙亚芳的话和观点,不像对其他副总裁只是口头表扬。孙亚芳对任正非思想的影响和理解,在华为恐怕无出其右者。可以说,孙是任正非的“红颜知己”。
1996年2月,孙亚芳发动了一次震惊企业界的群众运动——市场部领导集体辞职大会。由市场部主管孙亚芳带领26个办事处主任同时向公司递交了两份报告 ——一份辞职报告;一份述职报告。由公司视组织改革后的人力需要,决定接受哪一封。任正非在会上称:“我只会在一份报告上签字。”
竞争对手当时将这件事当作“作秀”。但是,最终真的有6名地方办事处主任被置换下来,一批新员工上了领导岗位,市场体系高达30%的人也真的下岗了。
这次运动后不久,孙亚芳即升任副总裁兼任市场部总裁,此前,孙亚芳是市场部副总裁。这次运动还在华为内部引发了一场员工怎样跟随公司发展、干部能上能下的大讨论。
1998 年,孙亚芳给任正非打了一个报告,提出三个观点:一、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创造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由知识、管理创造的,因此要体制创新;二、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的人成为管理者;三、一个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接班人承认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具有自我批判能力。
孙亚芳的这三个观点实际上都是关于接班人的,虽然《华为基本法》中并没有这些观点。但这些观点得到任正非的完全认同,后来被任正非引用在其《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文中。
显然,孙亚芳不是英雄。她没有李一男那样突出的能力,也没有很多副总的骄人业绩。但是,她在影响任正非思想和推广任正非思想方面功不可没。
2000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任正非给公司全体高级副总裁来了个突然袭击——“托福”式考试,考题为“无为而治”,谈治理公司的认识,2小时内现场交卷。一些干部不知所措,孙亚芳却写出了“不要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的主题文章,深合任正非心意,之后刊登在内部报上。
疑似“接班人”
由英国人胡润编写的“2003中国大陆IT富豪 50强”中,共有三位巾帼英雄,她们分别是:成都IC卡电话机生产商、国腾通讯的何燕,位列第11名,而联想集团马雪征、华为技术孙亚芳并列第33位。
这是孙亚芳首次在类似的富豪榜上出现。不过,因为华为在财务上的种种神秘之处,要评估华为高层的真实财富,就目前来说,还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孙亚芳在华为的实际持股量,但根据其在华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和资历来,孙亚芳的持股量绝不是一个小数,这或许是胡润把其选入富豪榜的主要原因。
进入2004年以后,孙亚芳更是越来越多被人们所提及。在2004年度中国信息产业十大经济人物的评选上,孙亚芳被列为候选人。在某媒体评选的中国100 女性权利榜中,孙亚芳被排在第47位。从这些端倪我们可以看出,孙亚芳在任正非耀眼的光环下,已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影响力。
近一两年来,各媒体对于任正非的接班人猜测甚多,从内部人选到外部人选,而孙亚芳已在形形色色的“任正非接班人”的猜测中越跑越快,成为呼声最高的人物!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铁血大旗
积分:10735 金币:5693
| 只看他
2楼
作为华为公司的董事长和法人代表,孙亚芳在媒体面前曝光的频率还是比较多的,在许多华为公司的活动中,都能看到这位华为女强人的身影。然而,业界对她的了解似乎并不比任正非多多少。
孙亚芳日益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华为的董事长,还因为她被视为是任正非的接班人之一。这个相貌秀气、文雅的女性曾多次在贷款方面拯救华为。而她对任正非思想的影响和理解,在华为恐怕无出其右者。有一件事可以证明。 1998 年,孙亚芳给任正非一个报告,提出三个观点:一、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创造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由知识、管理创造的,因此要体制创新;二、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的人成为管理者;三、一个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接班人承认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具有自我批判能力。
孙亚芳的这三个观点实际上都是关于接班人的,而《华为基本法》中并没有这些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观点得到了任正非的认同,后来被任正非将其引用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文里。
今天的华为,正在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对于孙亚芳来说,无论是今天还是今后,依然是中国通信业的引人注目的女性。只是她的神秘感将会同华为公司一样,随着国际化加快将会渐渐淡去。
要使通信制造业走向繁荣,孙亚芳指出:“只有运营商赢得利润,赢得生存能力,设备供应商才能生存。因此,昔日的竞争对手可以成为合作伙伴。”也就是说,通信制造商不仅要同运营商合作,而且要在竞争的同时彼此加强合作。基于这种理念,华为不断与业界同行合作,例如华为同3COM、西门子、NEC、松下、摩托罗拉等企业都有合作。华为表示,华为还会加大与同行合作的力度。
孙亚芳其人
· 如果孙亚芳也像吴士宏一样写一本《芳草依依》之类的书,你就会发现中国企业界有比吴的地位、权力、影响力都大得多的女人
· 其实,在孙是董事长之前,华为“左非右芳”的格局就确立了
· 在我所知的非议中,我个人认为多数是对她不了解,以及她是女人的缘故
· 那么多年富力强的副总裁群策群力,不如孙亚芳片刻的思考,起码在这件事情上是这样
说任正非,你能理解,你一定会奇怪为什么还要提起孙亚芳,她是何方神圣,能和任正非相提并论?
说来说去,这都和华为的低调有关。如果哪天华为成为上市公司,或者脱去低调的外衣,孙亚芳一定是媒体记者的红人。如果孙亚芳也像吴士宏一样写一本《芳草依依》之类的书,你就会发现中国企业界有比吴的地位、权力、影响力大得多的女人。国外豪门在中国的首席代表也好,总裁也罢,准确来讲,他们都是做市场的,不是做企业的,中国只是它的销售分公司,它的战略、策划、财务、人力资源、商务等等几乎都受命于总部或者从总部繁衍过来。一个销售额再大的办事处终究只是一个办事处、一个部门而已,部门首长实际上只是一个职权范围更大一些的执行者,而执行者与决策者完全是两个量级的概念。所以,很多做部门负责人很轻松的人,一旦自己做起企业来才感觉到做企业有多难!职业经理人成千上万,但真正的企业家又有几个?
所以,舆论对事物扩张起的作用太大了。我通过在华为的几年,深刻地感受到媒体炒作与低调的两重天,也明白了华为如此低调的良苦用心,舆论张力的强大可以轻松地让一个普通人一夜成名,也可以让一个力能通天的人徒呼奈何!而最可怕的是,这两个角色往往是同一个人。
还是回过头来说孙亚芳吧。孙亚芳将是决定华为何去何从的关键人物之一,说华为,一定要说她。
孙亚芳,现任华为公司董事长。
孙亚芳并不是华为的创始人,约50岁左右的年纪,可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来华为之前在某国有单位搞通信工作。她是1992年才进入公司的,先是做培训部经理,后来到长沙做办事处主任,后主管市场,再后来升任为主持市场和人力资源的常务副总裁,1998年任华为公司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至今。
华为的董事长是在1998年华为出现一些风波的情况下设立的,由于孙亚芳在对外协调上的能力,任正非提议孙做董事长,负责外部的协调,自己做总裁,专心做内部管理。实际上任是第一把手,孙是第二把手。
孙亚芳在华为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公司虽然还有几位常务副总裁,但实际权力都在孙之下,这不仅是排名的问题,而且是需要直接或间接向她汇报的问题,可以说华为决策层中的决策层就是两个人:任正非和孙亚芳。有一些人员任命和重要文件只要孙亚芳看过同意,基本就可以通过了;华为的公司级文件,抄报的一栏只有两个人以任总、孙总相称,其他副总裁都要出现姓名;由她直接主管的市场和人力资源部门的文件,只抄报给孙亚芳一个人;其他副总裁都称呼孙亚芳为孙总,甚至任正非在公开场合都是孙总长孙总短。
8日圆满结束对该国的访问,我们刚把胡副主席送上飞机,就接到纪平的电话,说我母亲上午10时左右,从菜市场出来,提着两小包菜,被汽车撞成重伤,孙总已前往昆明组织抢救。
(节选自任正非的《我的父亲母亲》一文)
《我的父亲母亲》是任正非的真情流露,写得很感人,在外界也是广为传播。文中出现的“纪平”是华为主管财务的常务副总裁,是和任正非一起创业的最早几个人之一,在华为也是说一不二的主儿。就是这样一位重臣,任正非直呼其名,而称孙亚芳为“孙总”。任正非称其为“孙总”,有孙亚芳毕竟是董事长的原因,其他更多的则是因为孙亚芳在华为的实际地位了。其实,在孙是董事长之前,华为“左非右芳”的格局就确立了。
孙亚芳在华为大部分时间主管人力资源和市场。我觉得,在华为的所有部门中,市场、研发和人力资源3个部门是对华为贡献最大的。华为最让竞争对手胆寒的是它严密的市场体系,而不完全是技术优势,与对手在技术上差不多的情况下,华为能通过市场获得更大的优势。华为近两年在营销人员流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其根本原因就是早已成型的严密的市场组织体系。
而市场组织体系是在孙亚芳的领导下建立的。
孙亚芳的另一个杰作便是华为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
华为从1996年开始了风起云涌的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可以说华为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对华为的作用极为重要。很简单,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如果没有了人才,它就和一个仓库没什么区别。正是科学的“选、育、用、留”的人力资源体系,让华为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取得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明显优势,才使华为能在1996年后迅速奠定了在中国通信制造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甚至,如果你对《华为公司基本法》有兴趣,你不妨去读读,我认为《华为公司基本法》中写得最好的就是有关人力资源政策的内容,因为它在描述规则,其他的内容则多在定义概念。
人力资源体系的主要组织和推进者还是孙亚芳。
不过,华为员工除了敬畏和钦佩之外,也有一些对她能力的微词,就我所知的非议中,我个人认为多数是对她不了解,以及她是女人的缘故。关于孙亚芳对华为的影响和作用我不想专门论述,在本章中我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说出来,希望能给你一个整体的直观印象。
■ 故事一
1999年市场部召开常委会(华为实行委员会制,因为市场部的地位,几个常委都是公司级的副总裁),其中一个议题是讨论市场部干部问题。大家认为市场部的部分中层领导安于现状,缺乏斗志和狼性,关键原因是压力不足,缺乏忧患意识,于是常委们一致同意在市场部再来一次类似1996年的中层干部竞聘活动。现场的会议气氛甚至还有些激昂,同志们仿佛又置身于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会议决议由常委之一的干部部部长张建国向孙亚芳汇报。孙听完后,斩钉截铁地说,不同意!竞聘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特殊做法,是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不得已行为,是小公司的做法。华为通过这几年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评价系统已经比较完备,我们应该通过体系的运作来考察干部,压力不足是因为我们没有执行评价体系而不是因为没有发起竞聘。
我以为然。那么多年富力强的副总裁群策群力,不如孙亚芳片刻的思考,起码在这件事情上是这样的。
■ 故事二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市场部的高层们讨论市场策略以及人力资源的相关事宜,孙也在座。各位副总裁们正在讨论之中,突然任正非从外面走进来,不论三七二十一,站着就开始发表观点:你们市场部选拔干部应该选那些有狼性的干部,比如说×××(当时为办事处主任),我认为这样的干部就不能晋升。任正非话音刚落,孙亚芳就接着说:老板,×××不是你说得这样子的,你对他不了解,不能用这种眼光来看他。任正非竟一时语塞,好像在串门一样转身就往外走,喃喃地说:你们接着讨论吧。
后来,×××于2002年升任为华为的高级副总裁。
■ 故事三
1998年,华为制订职能工资体系,其中的一个关键工作是把全公司的职位评出“职位等级”。在一次全公司确认“职位等级”的会议上,由于我的领导———干部部部长郑树生有事缺席,市场部由我参加,会上我把市场部的“职位等级”表拿给孙亚芳看,孙看了一眼后问我:郑树生看过了吗?我一怔说:应该看过吧。孙非常坚定严肃地说:不能是应该,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几年来,每次我在使用“应该”时,我都在掂量其中的分量,很多时候,我都尽可能地不使用“应该”一词。
■ 故事四
1999年,由我任组长的一行4人历尽千辛万苦写了一本《华为优秀客户经理模型》,这是一本既有理论又有华为实践,形象描绘华为销售人员素质模型的书。我本人认为,如果那本书能够公开出版,或许是一本畅销书。
一天,我收到了张建国转发孙亚芳写的一封电子邮件,写的是:市场部各位常委,我收到了市场干部部写的一本《华为优秀客户经理模型》,他们做了件非常有建设性的工作,以后市场部的领导要多抓这些建设性的工作,张建国,有空我要请这些同事们座谈。
近7年来,孙亚芳是我见到的真正把人力资源以战略相待的最彻底的一个人。很多人认为孙亚芳事无巨细,缺乏战略眼光,那是我们把战略神化了。能在浩瀚得似乎有些宏伟的人力资源工作中看出一本不起眼的小册子就是“建设性工作”,就是战略眼光。要知道进行神气活现的面试、组织一场人头攒动的培训是多么容易让人错会成“建设性的工作”啊!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