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阵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的报道方式也演进的更加丰富多样。企业与媒体的关系该如何重新定位?这是摆在家电企业面前一道不容回避的问题。IT、通信、互联网企业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他们早已经跨越了这道鸿沟。相比之下,家电企业落伍了。下面举几个近期的实例。
夏普:面对媒体新格局无所适从
夏普的“台湾屏”事件是一个典型。“台湾屏”事件其实不是夏普的“专利”,涉及的企业还包括三星、LG、索尼等日韩企业。为何事件演化到最后,媒体的矛头会单一指向夏普呢?这正是夏普危机公关的最失败之处——夏普将媒体分为了“三六九等”来对待。
据某家电媒体网上联盟内部交流信息显示,“台湾屏”事件发生后,夏普在京进行了一次危机公关,邀请了各层次的家电媒体记者及“关键人物”,公关力度是非常强大的。至此,夏普的“台湾屏”事件本该结束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夏普此次公关活动将媒体分“三六九等”的做法被小范围曝光,再度引起了一波对夏普“台湾屏”事件的后续报道。此时,据消息人士介绍,夏普再次进行了更为强大的公关行动。遗憾的是,夏普的第二次危机公关比上一次还要糟糕。至此,夏普将媒体分“三六九等”的做法被广泛曝光,新一波声讨夏普的报道纷纷出台,严重至消费者开始纷纷投诉,要求退货。
时至今日,夏普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青岛某知名家电企业:思路僵硬,手段单一
为方便叙述,老马将该企业简称为H。H的品牌管理部门负责人曾高傲地说:“网络需要什么记者?!”也许H根本就不了解网络媒体,网络上的原创文章很少有署“某某记者”的,多署“某某文”,或者就简单地署上名字。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媒体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于“传播者”,将监督的权力交给网民,区别于纸媒更倾向于作为“监督者”。
毋庸置疑,在纸媒一统天下的时候,H的这种“拿钱砸”策略是行之有效的,读者基本上很难接触到H的负面消息,看到的也都是“健康”、“服务好”等一片大好的报道。近两年,H也意识到了网络媒体的重要性,将对付平媒的“手段”复制过来,在网络媒体投了大量的广告,一段时间内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H也许没有意识到,网络是立体的。网络除了传统的传播形式外,还有社区、博客、论坛等等,这4者再交叉结合,就产生了更多形态。网络是不可控的,唯一可做的是尽量少出错。但是谁又能保证不出错呢?这就引出了危机公关另一层问题。
LG:“拖”战术过时了
消协副秘书长武高汉谈到,危机公关包括6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出问题前消除问题;第二个层面是出了问题及时“和解”……老马认为,“和解”是建立在与消费者、媒体良好地沟通的基础上的。LG的“拖”战术曾经非常有效,现在恐怕已经过时了。
记得在计世的时候,老马曾经想采访LG一老总,但按照其采访流程需要先和品牌管理部沟通,然后写好采访提纲,然后就是等消息了。这一套流程走下来至少也得2-3天时间。如果是正面报道可能会快一点,但如果是非正面报道,很可能就一“拖”了之。还好,在计世的时候老马作的是周刊,2-3天还是可以容忍的。
现在不同了,网媒的消息分秒必争,不要说等2-3天,就是2-3个小时都等不了。在这种情况下,LG仍然坚持原来的流程,就错失了很多防患于未然的时机。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一些家电企业已经意识这些方面的问题。如苏宁就专门成立针对网络的传播部门,并将原老总秘书放到这个部门,人手也有数倍的增长,基本上能保证24小时与媒体的顺畅沟通;大中电器在这方面有一些初步的尝试,比如,在重大新闻发布上如何协调都市报、周刊、月刊、专业媒体、网络等的关系,老马认为他们做的还是不错的;长虹何克思也表示,原来长虹只是将网络作为纸媒的延续,现在发现这种策略是十分错误的,未来将对传播新格局相加研究。
老马希望,家电企业能像IT、互联网企业一样,能迅速适应新的媒体格局,以减少和媒体、消费者之间因沟通产生的误解,保证企业健康、良好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