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富翁,在一家商店购物时受到了营业员的鄙视加冷遇,富翁拍着柜台说:“你信不信,我把你们这家商店给买下来!”
为了面子,不惜代价,这是富翁的权利。但是,如果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这么干,那简直就是犯罪了。
因为价格太高,中国移动前天放弃了收购海外电信运营商Millicom。“失利”的名声不太好听,但是这未尝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Millicom的业务分散在各大洲的16个国家,大部分是新兴市场,有的市场环境不理想,有的还没与中国建交。目前尚无海外运营经验的中国移动要管理这笔资产,并非易事。更重要的是,Millicom与中国移动有着完全不同的业务资产组合,很难与之产生协同效应。但是,由于中东买家的介入,Millicom的收购价格水涨船高,50多亿美元的售价高到让人难以接受。
而且,中国移动的失利远不止这一次。中国移动此前竞购巴基斯坦电信,由于出价低于竞争对手而以失败告终。此后,中国移动又卷入乌兹别克电信、印度运营商RTL、也门第三张GSM牌照的竞购“绯闻”,观察了半天,它压根儿没动。
这是放弃,不是挫败。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移动的海外并购努力并未因此而放弃,而是开始寻找其他目标。
要说富,国内能与中国移动相比的企业还真不多。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移动所有的净现金为684亿元人民币;据预计,中国移动的母公司中国移动集团握有的现金更是在200亿至250亿美元左右。从现金流来看更像一家银行。但是,中国移动在海外扩张方面的冷静、谨慎,从中可见一斑。
做买卖就要看合不合算。企业海外并购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面子吗?近年来,由于中东买家的加入,海外电信运营商及移动牌照的售价往往被炒得很高,有时候,放弃,比硬着头皮当“冤大头”更好。
这些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强音,长了民族自豪感,助了国威。但是,其中的教训也不少。一家国内知名企业耗费巨资连续收购了欧洲的彩电、手机公司,结果亏损连连,海外业务成了吞噬资金的无底洞,险些连国内的业务都玩不转了。
要了面子,赔了银子,最后还是没面子。这些事例,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了一些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扩张时的盲目性。
在全球市值排名前20位的电信公司中,中国就有两家,当然包括中国移动。不过,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电信运营商的超大规模,一方面源于异常庞大的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国家严格管制基础电信业务、限制竞争者数量的国家垄断行为带来的。在国际舞台上,与沃达丰、DOCOMO等知名的海外电信巨头相比,中国的电信运营商还是相当稚嫩的。
也正因如此,海外扩张得讲策略,“走出去”要求稳健,先学会了走,再学跑,一步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