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贴子
阅读:[]   跟帖:[1]  

主题:2006年度家电行业十大新闻事件盘点

 
风影速

   
   
 发表于 2007-01-27 20:48
楼主

  每当岁末迎新之时,人们难免要回顾一下过去,为的是将来更好的出发。当2006年即将成为历史,离我们远去,我们有必要回首一下,这一年中家电行业的风风雨雨:大中永乐“婚变”、夏普“台湾屏”事件、国美永乐合并、佳能问题数码相机……无论是资本“联姻”,还是厂商的“质量门”,这一年都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








06年家电行业十大新闻的盘点:





控股韩国欧丽安,长虹豪赌等离子

2006年12月

新闻回眸:



  12月14日,发改委网站披露,四川世纪双虹显示器件有限公司(下称世纪双虹)已投资9990万美元收购荷兰Sterope Investments B.V公司75%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韩国ORION PDP CO.LTD公司(欧丽安公司)75%的股权。ORION PDP CO.LTD公司主要从事显示器件的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

  欧丽安原隶属于韩国大宇集团,目前为韩国第三大等离子制造商,长虹此举有望成为国内最先拥有等离子屏制造技术的公司。

  世纪双虹是由四川长虹(600839)母公司长虹集团和国内最大的彩管企业彩虹电子(00438.HK)组建的合资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7月,注册资本200万元,双方各执一半股权。

  世纪双虹公司经营范围为彩色显示器件及配套材料、电子器件的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目标是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显示器件生产基地。

相关内容报道:《世纪双虹获得韩国欧丽安公司75%股权》

点评:

  长虹花费巨额资金,通过间接的方式控股韩国欧丽安公司,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为将来长虹制造等离子电视提供上游资源方面的保障,不必受制于日韩甚至台湾的面板厂商,从而增加整体的竞争力。

  虽然说目前市场上的平板电视以液晶和等离子为主,不过主流趋势似乎更有利于液晶电视,长虹投资等离子是否明智业内众说纷纭,甚至有消息说,ORION掌握的171项等离子专利面临过时的风险。另外在生产线的建设上长虹也面临着抉择,毕竟京东方“投资即落后”的例子摆在眼前。不管怎么说,长虹已经将方向转向了等离子方面,看上去颇有赌一把的意味,结果将会如何,恐怕现在还很难预料。






困扰消费者日系家电连爆质量问题

2006年10月

新闻回眸:

据《济南时报》10月11日报道,近日有用户称自己使用的佳能S1“出现了CCD问题”。打开相机后,机器会出现花屏,相机的液晶显示器显示模糊,颜色呈紫色。而且该款相机拍摄的照片呈严重的锯齿形模糊状态,在传输到电脑后,相片又可以清晰浏览。目前佳能S1的部分用户已在网上成立了一个名为“声讨佳能S1”的QQ群,借以表达他们的不满。

去年10月在CCD事件发生后,佳能公司对使用了问题CCD的九款数码摄像机、八款数码相机提供了免费维修服务。 但今次被指责同样出现问题的佳能S1相机并不在此名单内。

相关详细内容:《S1被指有质量问题佳能中国召开紧急会议》

2006年3月

新闻回眸:

今年3月LS443这款相机遭遇到消费者在网上的联合声讨,因为许多消费者的相机出现黑屏、无法取景、镜头不能伸缩等质量问题。

在电子资讯消费求助社区315UNION上,很多消费者诉说着自己的遭遇,江苏丹阳的杨小姐表示,2003年8月购买了一台柯达LS443相机。2004年8月,相机就出现了镜头无法收缩的毛病。一个月后她找到柯达上海维修点付200元维修。一年后,相机又出现了同一故障,柯达维修点表示修不了,只能加钱换新的。

相关内容报道:《柯达数码相机存三大缺陷 不召回大陆问题产品》

2006年12月

新闻回眸:

  继雀巢奶粉、索尼数码照相机后,又有4个知名国际品牌的笔记本电脑被浙江省工商局曝光质量问题。

  浙江省工商局通报该局对流通领域笔记本电脑商品的专项质量监测结果:东芝、富士通、NEC、惠普(HP)等4个国际知名品牌的5个型号笔记本电脑被检不合格。

  检测结果显示,这四大品牌笔记本电脑受检型号存在的最主要质量问题是静电放电抗扰度以及辐射骚扰、抗雷击等。目前浙江省工商局已对不合格商品作出责令停止销售的决定,并予以立案调查。

相关报道内容:《东芝等四品牌部分笔记本被指不合格》

点评:

  随着数码相机、笔记本等新兴家电的兴起,与之伴随而来的质量事件也从没有离开人们的视野。

  从去年的索尼,到今年的柯达、佳能,东芝……数码厂商真是多事之秋,每当出现这样的事情时,便意味着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消费者网上集体控诉、通过消协沟通、厂商方面反复反驳等等,整个事件在几个月的时间内都没有获得圆满解决,似乎已经成为此类事件的惯式,谁都不肯轻易善罢甘休。

  究其本质,仍然是凸显我国消费者保护法规的滞后,消费争议解决难度大,另外缺乏关于电子消费品的国家相关标准,无法有效对厂商的生产制造进行有效监管。








欧洲市场水土不服,TCL国际化受挫

新闻回眸:

在收购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两年后,不堪重负的TCL集团(000100)终于选择了“退出”。公司昨天(06年10月30日)的公告称,将结束公司品牌彩电在欧洲市场的销售,未来业务转向OEM,以加速扭亏。

结束在欧洲自有品牌销售业务,也意味着TCL集团当初订下的国际化的目标没有达成。2004年,TCL集团通过收购法国老牌彩电厂商汤姆逊的彩电业务,组成了全球第一大的彩电企业TTE。TCL集团总裁李东生曾表示,未来18个月内合并的业务能够实现盈利。

但直到今年上半年,TCL在欧洲彩电业务的经营亏损达7.58亿港元,成为吞噬TCL集团利润的黑洞。今年6月份,李东生本人亲自挂帅TTE,但事实证明,李东生对欧洲市场扭亏也没有好招。

相关内容报道:《欧洲市场水土不服,TCL国际化受挫》

点评:

  由于在欧洲市场表现不佳,导致了业务的巨额亏损,有人因此批评李东生“冒进”,也有人认为TCL收购法国汤姆逊本身就是个错误决定。其实,中国企业走过国际化的道路绝对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发展的必然,不仅仅一个TCL,其它厂商都在积极开辟海外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讲冒进之说有失偏颇,而且与其丧失机遇,倒不如主动寻求机会,将命运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当然,TCL的企业联姻未获成功,导致欧洲业务亏损,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比如操作手段的局限、缺乏困难准备和应急预案,品牌影响力在欧洲没有足够优势等等。不过,凭借在越南、菲律宾、印尼等海外市场获得的成功以及建立的信心,相信TCL还是能够积极寻求对策,通过欧洲业务的重组,逐渐努力走上正轨。






小天鹅易主,转让股份遭到冻结

2006年3月

新闻回眸:

  小天鹅今年3月7日发布公告,称斯威特集团已经在3月4日与中信信托签约,斯威特向中信信托转让30%小天鹅集团的股份,这次股份转让后中信信托成为G小天鹅的单一大股东,但是南京斯威特公司仍然持有小天鹅集团27.84%的股份,南京斯威特母公司西安通邮公司则持有小天鹅集团24.38%的股份,G小天鹅的实际控制人未变。

  3月4日,斯威特与中信信托签约当天,小天鹅集团在内部召开会议,公司决定让董事长朱德坤等五位创业老臣退休,并且宣布中信信托董事兼总经理浦坚将出任董事长。

  但是中信信托并没有顺利接手小天鹅集团30%的股份,但是G小天鹅也没有及时对外公布消息,直到9月27日,G小天鹅再次发布公告,称由于中信信托在办理股权转让过程中才发现这部分股份被冻结,无法在一周内完成过户,因此此前的协议失效。

相关内容报道:《小天鹅易主,转让股份遭到冻结》

点评:

  正如张文魁对说的那样:“改制后新老板控制了企业,但是新老板还有一些自己的企业,如何处理自己的企业和新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新老板把自己的企业和新企业之间资金和品牌互用,把几个企业当成自己衣服的几个口袋,把资金从这个口袋拿到那个口袋也会影响改制后的企业”。






欧盟对中国彩电加征44%反倾销税

2006年3月

新闻回眸:

  欧盟在3月28日在布鲁塞尔发出文件,将对中国彩电出口商征收44.6%的反倾销关税,即日起执行。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秘书长于治璞昨天向记者证实,责任在于康佳。

  欧盟文件中给出的原因是康佳公司拒绝接受现场认证调查,违反了2002年7家中国彩电出口商与欧盟签署免征反倾销关税协议时的承诺,而任何一家公司违反承诺将被视为所有签字者违反规定,因此对其他6家企业同样征收重税。这6家企业是厦华、海尔、海信、长虹、创维和TCL。

  从1988年起,欧盟就开始对中国彩电进行反倾销调查,直到2002年8月,经过多次谈判后,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及7家彩电厂商在出口价格及数量上作出承诺,才被欧盟免征反倾销关税。在欧盟委员会公开发表的官方公报上,仅提及中国7家彩电厂商在价格和数量上做出了承诺,但未提及承诺的具体数据。但据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后来披露,7家国内彩电企业只获得每年40万台的配额。

相关详细报道:《欧盟对中国彩电加征44%反倾销税》

点评:

  欧盟加征44%反倾销税事件一经透露,业界人士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竞争对手为封堵中国数字电视登陆美国而作的手脚,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厂商之间利益分配不协调产生的后果。

  不过从事发之后的各厂商反应,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微妙之处,有的反应强烈单独应诉,有的静观其变出言谨慎,每个厂商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对于那些海外生产能力的厂商而言,征收44.6%的反倾销关税虽然并非嘴上说的没有任何影响,但实际上却可以限制竞争对手,而自己可以通过海外合资工厂,绕过欧盟的贸易壁垒达到出口彩电的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应了那句话:商场之上没有永远的对手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百思买进入中国,收购五星电器

2006年3月

新闻回眸:

  今年3月,在分析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市场情况之后,这家家电连锁的巨无霸终于圈定了上海作为其在中国开店的第一站,此前,百思买将其亚太区总部设在了上海。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百思买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百思买集团1966年成立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旗下拥有美国百思买零售、加拿大“未来商城”、定级名牌电子产品专营店Magnolia以及百思买音乐和娱乐品牌热线娱乐公司。截至2004年3月,它在北美已经拥有了超过750家店,并且每年以70-80家的速度增长;2004年收入达245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16%。


  在巩固北美市场之外,百思买将目光转向了亚洲,把亚洲的重点放在了中国。5月12日,国内家电连锁企业中排名第四的五星电器与世界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百思买(BestBuy)正式达成协议,百思买向五星投资1.8亿美元收购五星电器,获得56%左右股权。

相关详细内容:《百思买进入中国,收购五星电器》


点评:

  自从百思买登陆中国后,各种内幕猜测、小道消息就一直没有断过,虽然以国美、苏宁等为首的中国本土家电连锁企业似乎已经站稳脚跟,但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相互之间形成竞争关系已势趋必然。虽然嘴上说着不怕、不在乎,但不知心里是否有些发虚。

  除了业务关系上的直接竞争外,更为可怕的是百思买从西方市场带来的整套成熟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比如直接出钱从供货商处采购,不设帐期,现金交易、卖场销售产品按类排布,不按品牌分类、不设厂家促销员,减少提成现象等等,这些举措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供货商而言都是不小的诱惑。不过百思买的进入,也打破了国内家电流通领域某些固有的规则,西方思维在中国本土能否获得成功,尚难料定,不过可以肯定地是:在未来两年内,家电零售商的竞争将会愈加激烈,至于谁胜谁负,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大中永乐从合并到婚变

2006年初至年末

新闻回眸:

  2005年年末,大中电器与永乐电器签署了一份框架合作草案,将共同出资筹建合资公司。此举被看作是家电卖场为了应对商务部接连出台的针对连锁业的条例,做出的重大举措。业内人士甚至分析认为:犹如战国时期的“连纵抗秦”,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列强纷纷寻找出路。国美、苏宁今后将面临大中、永乐两家更猛烈的冲击。

  2006年4月,北京大中电器有限公司与永乐(中国)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在香港签署协议,决定实施全面战略合作。从即日起,双方将在联合采购、仓储管理、财务管理等领域合作,并在约定期限内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实现股权合并。

  与此前“永乐兼并大中”的传言不同的是,此次双方将以股权置换的方式进行平等整合。大中电器总经理宋红表示,最终是否合并、如何合并以及合并时间,将取决于战略合作期间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估计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2006年10月,永乐电器与大中电器长达4个多月的谈判最终破裂,双方将通过仲裁来解决。昨日,大中电器总经理宋红对外宣布,10月17日大中电器已向上海永乐电器发送正式函件,书面通知对方依法解除双方于2006年4月19日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

相关内容报道:《大中永乐合资建新公司挑战苏宁、国美》、《大中永乐谈判正式破裂 将通过仲裁来解决》

点评:

  当一对恋人已然进入结婚殿堂,男方却突然被告知,自己的伴侣又许配给了村东的财主王二麻子,并且要求小伙子一起过去……估计,换谁谁也不干。






前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受审

2006年11月

新闻回眸:

  自去年7月底被批捕后,顾雏军案迟迟未能开庭审理。今年8月11日,佛山中院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案件排期开庭”中透露,顾雏军案将于8月24日上午9时30分在该院第一审判庭开庭。不过,由于追加了一名被告和新的诉讼,顾雏军案一直被拖到了2006年11月初,才开庭。

  而顾雏军的辩护律师、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贵方对记者透露,在检方的起诉书中,顾雏军、张宏等9名科龙电器原高管被指控涉嫌触犯虚假出资罪、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挪用资产罪、职务侵占罪等四项罪名。算上所有的诉讼,顾雏军案涉嫌挪用资金超过7亿元,整体涉案资金近18亿元。 其中,被控涉嫌虚假出资额6.6亿元,虚增利润额3.3亿元,挪用资金约7.78亿元,职务侵占4000万元。

相关内容报道:《前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受审》

点评:

  自从案件开庭后,顾雏军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几乎每天都是媒体的头条人物:德勤“逼迫”科龙做假账、为自己喊冤、绝食、要举报建国最大贪污案……一次比一次更富戏剧色彩。

  作为一个历经商海十多年的“民营企业家”,国有企业改造的代表人物,顾雏军走到今天令人深思。有人曾经这样分析:顾雏军的资本运作手法,并没有过人之处,不外乎通过大量的关联交易腾挪资金,更大幅拉高收购当年的费用,形成巨亏,一方面降低收购成本,另一方面为将来做出一张漂亮的财务报表和进一步资本运作留出空间。 不知道如今每天靠着监狱铁窗的顾雏军,有没有想过,造成现在的这一切应该由谁来买单。






夏普液晶电视“台湾屏”事件

2006年9月

新闻回眸:

 夏普液晶电视成为行业排头兵,主要凭借的是其自行研发的独特液晶面板。消费者不惜高价购置一台夏普液晶电视,往往是冲着夏普“只用自家ASV面板”。不过,在今年9月份,某媒体爆料:有的夏普液晶电视,其实用的不是货真价实的夏普原装面板,而是台湾生产的面板!一石激起千层浪,夏普“使用假屏”的消息迅速在市场传开。有业内人士称:“夏普一直标榜其液晶电视面板为自产,但新上市的一批液晶电视,其实采用的是台湾奇美生产的液晶屏。”

  此前已有传言:夏普今年8月上市的32英寸液晶电视“主力新品”夏普LCD-32AX5,之所以售价仅为9999元(此前高达1.5万元),是因为夏普采用了台湾奇美代工的液晶面板。

  夏普的独门法宝之一,就是全球领先的液晶面板,它是液晶的发明厂家,而且目前拥有全球唯一的第八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夏普液晶电视价格一直高高在上,连索尼、东芝也难望其项背。多年来,夏普一直宣称液晶面板“100%自产”。

相关报道内容:《夏普液晶电视“台湾屏”事件》

点评:

  “台湾屏”事件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全球液晶电视领域的龙头夏普,顿时陷入了诚信危机。如果说起初的不标注产地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那么事发后的反驳和偷换概念就显得过于“嘴硬”了。要知道,在如今这个时代,商场上没有什么秘密能够永远被守住。

  夏普的台湾屏事件,根本上串联引发了人们对于“应用台湾屏”,以及“台湾屏质量”等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液晶电视走大众化的路线绝对是一种必然,厂商通过代工等方式降低成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决不能忽视诚信两字,毕竟它直接影响着品牌形象和企业的生命力。如果潘多拉之盒一旦打开,那么,想将其关闭又谈何容易。






国美电器收购中国永乐

2006年7月

新闻回眸:

  2006年7月25日,国美电器新闻发布会于19:30在国美总部鹏润大厦召开。黄光裕当场宣布,国美电器收购中国永乐。新国美将由黄光裕出任合并公司董事长,永乐董事长陈晓将出任公司首席执行官。

  同时,国美永乐合并方案公布,将采用现金加换股方式,每股永乐对价0.3247股国美,外加每股永乐获0.1736港元,合计总对价每股永乐2.2354港元。永乐被强制收购90%的股份后,国美将实行大股东权利,强制要求永乐退市。此次交易总金额52.68亿港元,其中现金为4.09亿港元。合并后,黄光裕将持有新公司51.2%的股份,陈晓透过合并公司和管理层共同持有12.5%的股份,摩根斯丹利持有2.4%左右的股份。

相关内容报道:《国美电器收购中国永乐》

点评:

  国美并购永乐,堪称06年家电业内第一大事。作为家电产品的零售端,家电流通领域的格局变迁一直都是人们瞩目的焦点。近几年中,虽然业内竞争激烈,但是以国美、苏宁、永乐等为主体的家电连锁版图局势已定,强者间的对话更令竞加剧,国美和永乐的突然联手,确实令人感到意外。

  之前,由于大中和永乐的婚变,使得整件并购显得颇具戏剧性,但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不得不承认收购完成之后,国美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加具有优势,强强联手,也迫使家电流通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整合。此外,新国美布局完成后,将会与苏宁、大中等对手一道迎来百思买等国外家电零售巨头的到来,他们的加入势必会影响未来几年内家电零售领域的发展走势,尽管一两年内也许对国内原有零售商购不成致命威胁,但将来会是怎样一个格局谁也说不清。







2006年度家电行业十大新闻事件盘点2006年度家电行业十大新闻事件盘点
引用 回复 收藏
编辑

  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