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深刻反思。
核战后时代。智能机器人迅速占领了世界,幸存的人类与之展开了持久的争夺战,地狱般的未来,绝望、恐怖和无助,到处残墙破壁,生灵涂炭,世界陷入无尽的黑暗和苍凉……
终结者·诞生
1979年的一个夜晚,正处于事业低谷的詹姆斯·卡梅隆做了一个梦,梦境是那样逼真而奇特,于是他醒后将这个梦融入笔端,写成了剧本。日后,卡梅隆以一美圆的价格把这个剧本卖给了制片商盖尔·安妮·赫德,附加条件是必须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导演这部影片。1984年,这部投资仅650万美元的影片获得公映并大获成功,不但为投资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从此奠定了詹姆斯·卡梅隆作为编剧及导演无可争辩的天才地位,这就是日后成为影史经典的:《终结者》。
影片《终结者》系列是一部关于人类末日审判的寓言,也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创造的最伟大的典范之作。它在美国科幻片中的地位就如同《教父》在黑帮片中的地位,至今仍无法超越,并对以后关于人类核战后时代题材的科幻影片有着深远的影响。自从1984年詹姆斯·卡梅隆和阿诺·施瓦辛格联手创造了《终结者》第一集以来,一个传奇从此诞生。影片大胆的构思,匪夷所思的情节,完美的特效和突破性的机器人设计理念,使得影片《终结者》一问世便风头无量。同时,好莱坞动作巨星、美国加州现任州长阿诺·施瓦辛格在影片中身穿皮衣、眼戴墨镜、手持猎枪,骑着哈雷摩托,面无表情地扫射,以及那句冷酷的“I'll be back”,都让终结者成为了一个不朽的银幕形象。
《终结者》第一集拍摄于1984年,影片讲述的是公元2029年,经过核毁灭的地球由一台超级电脑“天网”控制,为了争夺生存权,人和机器之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人类几乎被消灭殆尽,劫后余生的人们在领袖约翰·康纳的领导下与机器人英勇作战,并逐步取得了胜利。“天网”为了改变局势,制造了时光逆转装置,派遣由阿诺·施瓦辛格所扮演的机器人杀手T-800回到1984年,去杀死约翰的母亲莎拉·康纳,用以阻止未来人类领袖约翰·康纳的诞生。在开篇的这个情节中,导演就为观众抛出了一个充满趣味并耐人寻味的逆反命题,那就是如果时间真的是可逆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过去来改变现在?这个命题看似荒谬,但却也一直是众多科学家和哲学家无法给出定论的假设。于是,在这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终结者机器人赤裸着身体现身在洛杉矶街头,而这个场景也成为了一个固定的场景而出现在随后的每一部《终结者》影片中。
影片中由阿诺·施瓦辛格扮演的终结者机器人T-800是个有着真实生理肌肉、血液等人类特性,而体内却是机器骨架的机器战士,这也是导演对以往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形象的最大突破——一个钢铁和血肉之躯的混合体,这样的一个形象无疑使得片中的机器人杀手具备了更多的神秘感和隐蔽性,从而能进一步渲染影片的未知性和悬念感。由于时空机器只能传送人体,所以终结者和雷斯都是赤身裸体回到过去,而无法携带未来世界的先进武器,于是,终结者只能去军火店里挑选已经过时的武器。(这里其实有个疑问,既然时空机器只能传送人体,那么终结者的金属骨架呢?包括以后两部影片里的液体金属机器人呢?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回答:没有为什么,因为这是电影。而观众也没有为这个看似怪诞的情节发问,而是更加信服了这种半人半机器怪物所带来的恐怖感)在选定武器之后,终结者开始按照电话簿里的名单和住址,追杀每一位名叫莎拉·康纳的女人,而这个搜索目标的场景也被固定为以后续集中都要展现的模式,只不过随着影片拍摄年代的推进,这个情节总会体现出电影与当下科技与时俱进的一面。
正当“天网”派遣机器人杀手回到过去追杀约翰的母亲的时候,约翰及时发现了一这阴谋,于是约翰也派出了战士卡尔·雷斯回到1984年,去保护自己的母亲。至此,《终结者》系列影片中一个固定的叙事模式被确定下来,那就是在此后的每一部影片中,故事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着两个来自未来的战士,分别为了杀死和保护某人而展开一场激烈的斗争……
正当终结者机器人按照名单接连杀害一个个名叫莎拉·康纳的女人的时候,约翰真正的母亲在危急关头被正义的战士雷斯所救,于是一场关于杀戮和保护的较量正式展开。
在地下车库里,暂时逃出终结者魔爪的雷斯向惊魂未定的莎拉道出了实情,但是和观众的反应一样,女主人公对这番看似荒谬的言论难以相信,而此刻,机器人杀手再次追来,一场追杀继续进行。
在这场追杀的段落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电影制作水平,还只是局限于依靠枪战和公路追车来营造场面和气氛,和现在的大量依靠电脑特技来渲染的动作场面相比,难免显得过于陈旧。但是与其他系列电影不同的是,从二十多年前的这部《终结者》影片开始,追车和枪战一直是《终结者》系列影片中,不可或缺的甚至是主要渲染的场景,从来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过。而这样一个顽固的重复固定场景、情节和场面的电影制作,仿佛也正是《终结者》影片区别于其他系列影片的独特之处。
最终,混乱中莎拉和雷斯再次逃脱魔爪,但是同时,不明真相的警察也随后赶到。在这里,不合时宜的警察与来自于未来的战士对峙的场面,同样也成为了一个固定场景而出现在随后的续集中。
雷斯和莎拉被带回到了警察局,和莎拉一样,警察局中没有人相信雷斯所说的关于未来世界和战争的话,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和恐怖分子。
正当莎拉在警察局获得片刻安宁的时候,终结者又回来了。它驾车闯进了警察局,继续追杀莎拉。面对强大的机器人杀手,警察根本不堪一击,所幸的是混战中雷斯逃了出来,并再次救出了莎拉。面对事实的经历,莎拉终于相信了雷斯。
在一路的追杀和逃亡中,雷斯和莎拉之间也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在旅馆中,两个患难与共的人相互吐露爱意并且坠入了爱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其充满戏剧性和难以用逻辑推定的情节,那就是由未来人类领袖约翰·康纳派来保护自己母亲的战士雷斯,在2029年的时候是自己的手下,但是在回到1984年的时候,却成为了自己母亲的情人,也就是他日后的父亲。我们心中不禁会问,如果雷斯再次回到未来,对于约翰来说,他将是什么身份呢?在这段时空穿梭中,时间产生了一个回环。
而正当观众纷纷为这个大胆的情节感到疑惑的时候,紧张的情绪马上又被调动起来,终结者再一次找到了雷斯与莎拉居住的旅馆,慌忙中两人带上准备好的雷管仓皇逃走,一场公路追逐再次展开,而这场影片结束前的公路追逐,也成为以后续集中需要不断翻新和呈现的固定场景。首先在这个段落中,阿诺·施瓦辛格第一次以黑衣、墨镜、手持枪械驾驶摩托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这个冷酷的形象成为了他在影片中的经典造型而被影迷大力追捧,并随之出现在每一部《终结者》影片中。
同时,在这个场景中,终结者驾驶的巨大的卡车追赶主人公的场面,也成为了往后影片中的必要场景而被再三搬上荧幕。于是,当冷酷的机器人驾驶着巨大、笨重、充满暴力象征的卡车轰鸣着在公路上横冲直撞追赶人类的时候,导演也是在传达着一种暗示,那就是来源于机器的恐惧。今天,当我们还能控制机器的时候,机器已经为人类带来了诸多的伤害,例如无处不在的车祸、空难和各种事故等等,假如有一天机器摆脱了人类的控制,那么它们所带来的灾难将是难以想象的,而这也正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整部影片中所要表达的创作诉求。
正当观众都为主人公的命运捏一把汗的时候,雷斯用雷管炸毁了终结者驾驶的油罐车,无坚不摧的机器人杀手瞬间被吞没在巨大的爆炸和烈焰之中。
当观众都以为影片就此结束的时候,荧幕上,被烈火烧去血肉外壳的终结者突然从灼热的废墟中站起来,露出了令人恐怖的超合金机械骨架,于是观众的紧张情绪再一次被激起。这也正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对于控制影片节奏的天才之处。
工厂的车间里,外形骇人的终结者对雷斯和莎拉两人步步紧逼,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技术所限,影片中对终结者机器人的移动和打斗,还是采用传统的对模型进行逐格摄影的方法来捕捉动态,动作显得生硬和不连贯,但是在当时,这样的特技镜头足以让观众感到发抖而坐立不安。
在激烈的拼杀中,雷斯舍命用最后一枚雷管将终结者炸成两截,自己也被巨大的爆炸击倒在地,奄奄一息。此刻,当观众再次以为影片行将结束的时候,终结者再次拖着残存的上半身躯体,继续追杀莎拉,几乎将主人公和观众都逼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在这个最后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导演的创作意图:将所有的一切都放回到封闭、压抑的工厂车间中来终结。车间象征着人类的工业文明,一种没有情感的文明,由它所制造出来的,是一台台没有情感的机器,但是由于人类对机器的过分依赖,终于制造出可以思考、具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的时候,人类的末日也随之到来了……
所以当筋疲力尽的莎拉用计将终结者引诱到液压机下,并最终将它压成了一堆废铁的时候,影片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思考:那就是如果人和机器之间真的有战争,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人在机器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和不堪一击,另一方面,人纵使有千百万的智慧来战胜机器,最终还是要依靠机器的力量来取得胜利。
影片落幕前,已经怀有雷斯孩子的莎拉,在漫漫的旅途中用录音笔记录下了她对即将出生的孩子的话语,此时,导演早为观众打消了先前不必要的顾虑,因为雷斯已经牺牲,而不必再回到未来去见约翰·康纳了。面对即将出生的孩子和未知的旅途,莎拉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只是预感到一场更大的暴风雨终究还会到来。
影片《终结者》被《时代》周刊评为1984年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同时在票房记录上排名第二,仅次于《第一滴血》。这些空前的成功,都无异归功于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天才般的想象力和紧张激烈的情节场面设计,而这些成功也就此奠定了詹姆斯·卡梅隆日后的辉煌之路。同时,身材魁梧、曾先后7次获得世界健美先生称号的阿诺·施瓦辛格也因该片而一炮走红,虽然在本片中他的演技尚未成熟,但是由他去演绎一位主要以动作为主、半人半机器的冷酷杀手却是最佳选择。
影片中那个无坚不摧、穷凶极恶的魔鬼终结者T-800,令所有的观众都过目难忘,它不但来自卡梅隆的梦中,更是通过好莱坞特技造型大师斯坦·温斯顿的妙手呈现了出来,在他的精心设计下,一个同时有着血肉外壳和金属骨骼,令人望而生畏的全新机器人形象从此矗立影坛,同时也确立了温斯顿作为卓越造型师在好莱坞中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影片《终结者》没有这样的造型来支撑,整个《终结者》影片在观众心中的影响力将大打折扣。T-800令人毛骨悚然的造型不但为影片惊悚效果的营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是使得他的扮演者阿诺·施瓦辛格一夜成名,成为了魔鬼终结者的代名词,也使他成为了好莱坞动作影片中的佼佼者,看来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确找对了人选。
终结者2 · 审判日
继影片《终结者》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观众期待续集的呼声一直不断,但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却在七年后才将《终结者》续集推上银幕,因为他知道,只有足够的积累和充分的准备才可以续写先前的经典。
1991年《终结者2》公映,影片在延续前一集遗留的故事线索基础上,依旧围绕着两个来自未来的战士分别为了追杀和保护同一个目标的故事而展开,但是在情节构思等各方面,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又有了巨大发展,使得该片即不脱离第一集的故事范畴,又设置出一个全新的故事概念,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耳目一新的终结者故事。
影片的一开始,通过画外旁白的方式向观众做了一番承上启下的概述,用以加深那些看过或者没有看过《终结者》第一部的观众对本片的理解。在第一集中,由超级智能电脑“天网”派出的终结者机器人T-800执行任务失败,于是在这一集里,“天网”派出了更先进的终结者机器人回到1995年,此时未来人类的领袖约翰·康纳刚刚10岁,于是机器人预备杀死少年的约翰,使未来人类世界群龙无首。
当机器人杀手再次在雷电中现身的时候,观众可以得知这一次的机器人杀手不再是阿诺·施瓦辛格扮演的T-800,而是由罗伯特·帕特里克所扮演的,更为先进的机器人T-1000。参照固定叙事模式,T-1000在回到现代社会之时,首要之事依旧是寻找约翰·康纳的下落,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次机器人杀手不再大费周折的翻查电话号码簿,而是直接通过警车上的电脑便轻而易举地找到了约翰的下落。
同时,未来人类抵抗军的领袖约翰·康纳在得知天网的计划之后,再次派出了一名战士乘坐时光机器赶回现代,用以保卫童年时期的自己。当镜头慢慢推近的时候,观众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阿诺·施瓦辛格登场了。原来这一次由约翰派来的战士不再是一名普通的人类,而是按照T-800型复制出的机器人战士,前一集中的冷血杀手摇身变为正义的卫士,这个突破性的角色改变令所有观众顿时为之耳目一新。虽然角色身份发生了变化,但是阿诺·施瓦辛格一贯秉持的抢夺他人衣物的出场方式依旧令观众忍俊不禁。
正当两个终结者机器人都在四处寻找小约翰的时候,约翰和小伙伴正毫无顾忌地用偷来的信用卡从提款机里取零花钱。很显然,由于自己亲生母亲向人表述关于人类未来核战的审判日而被关进精神病院,导致从小在养父母身边长大、缺乏母爱和管教的小约翰俨然是一位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不过通过他熟练的运用电脑破取他人信用卡密码的手法来看,小约翰在计算机方面已经展露出过人的天分。
很快,参照固定的故事情节推进,机器人杀手T-1000在游戏厅找到了少年约翰,危急关头,T-800也及时赶到,两个终结者机器人狭路相逢,一场机器人之间的较量就此展开。
时过境迁,随着电影特效技术的突飞猛进,在较量的一开始,导演就为观众制造了不可思议的一幕,那就是T-1000型机器人是在中弹后能够自动闭合伤口恢复形态的液态金属身躯,和前一集半人半金属的T-800带给观众的震撼一样,这种液态金属机器人的设计,再次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出奇制胜。同时影片至此,有心的观众可以发现,这部时隔七年的续集,虽然在角色设置和视觉效果上有新的创意,但是在故事情节的构架上,似乎就是对上一集的翻版:同样的时空穿梭,同样的寻找目标,同样的狭路相逢,甚至是在经过一番搏斗后,阿诺·施瓦辛格撞破玻璃门摔倒在街边的镜头,几乎都如出一辙。看来,这样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毫不避讳的套拍续集的作法,也只有詹姆斯·卡梅隆才敢尝试。
于是在经过一番打斗之后,接下来登场的就应该是毫无悬念的公路追杀,只不过本片中的追车场面较七年前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卡车、摩托、狭窄的河道、电光火石般的速度和令人窒息的紧迫感,加上紧凑流畅的画面剪辑和特技合成,影片《终结者2》再次将追车场面写入了动作片的经典。
如同当年雷斯将惊魂未定的莎拉从魔爪手下救出后所说的那样,T-800向小约翰也道出了整个事情的原委。在听取了T-800的叙述之后,小约翰又惊又喜,惊奇的是他不敢相信自己面前的这个大家伙真的是一个机器人,喜的是原来自己的亲生母亲并不是神经病,她对小约翰所说的关于未来世界和终结者的故事都是真的。于是,约翰执意要求终结者陪同自己去将母亲从精神病院里搭救出来,因为年幼的他深知,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母亲和自己一样,都将是机器人杀手T-1000寻找并要杀死的目标。
正当小约翰和T-800前往精神病院营救母亲的时候,机器人杀手T-1000也悄悄潜入了精神病院。在这里,先进的数字虚拟技术,再次为观众呈现了难以置信的一幕,那就是可以随意变形的T-1000缓慢的由一块地板幻化为一个跟警卫一模一样的人出现在荧幕上,同时手指摇变成一把利刃,将警卫刺倒在地。
医院里,刚刚将莎拉从警卫手中救出的T-800遭遇到了T-1000,只见T-1000缓慢变身,并且穿过铁栅栏,这个不可思议的特技镜头再次令人惊叹不已,至此,我们似乎也明白了导演卡梅隆为什么要等待7年之后才拍摄续集。1984年《终结者》的成功,凭借的是完美的故事和突破性的机器人设计,于是当故事情节很难超越先前的时候,影片若想再次成功,其外在的视觉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7年后的今天,成熟的数字虚拟技术为这一切奠定了基础。
当一行人侥幸逃脱后,剧情在这里插入了一个微妙的情节,那就是,莎拉也突然意识到,既然机器人统治者可以通过回到现在杀死她和约翰来改变未来,那么自己是否也可以通过改变现在去改变未来呢?于是莎拉决定去杀死未来“天网”系统的总设计师戴森,因为这样一来,未来的“天网”系统自然就不复存在。
荷枪实弹的莎拉潜入了程序设计师戴森的家,对着他和他的电脑一阵疯狂的扫射,随后赶到的小约翰和T-800阻止了母亲疯狂的举动,但同时为了让惊魂未定的戴森知道事情的真相,T-800在他的面前切开了自己的胳膊,露出了令人恐怖的金属骨架。在事实面前,戴森终于相信了关于未来“天网”系统统治人类的事实。在这里导演再次对工业文明进行了小小的讽刺,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致力于研究的智能电脑正如同当年的核武器一样,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了终结人类的杀手,传达了导演对于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忧患意识。
戴森决定亲手毁掉所有的研究成果,同时告知莎拉,依旧有一块超级电脑芯片被锁在计算机公司的保险库里,它是军方研究“天网”系统的总的依据,而这块芯片正是11年前被莎拉碾碎在液压机下的终结者身上所遗留下来的。在这里,故事又构造了一个时间的回环,就是人类通过从未来回到现在的机器人体内的超级芯片,研制出了未来的超级电脑系统,到底是谁导致了谁的产生呢?
戴森带着莎拉一行人来到电脑公司,将所有的资料毁坏殆尽,而此刻,接到报警的警察蜂拥而至,和前一集一样,愚蠢的警察再次成为了绊脚石,只不过这次和警察对峙的不再是血肉之躯的雷斯,而是一个超级强大的机器人战士T-800。为了保护莎拉和小约翰等人,T-800走到窗前向楼下的警察疯狂的扫射,而这个手提六管机枪的扫射镜头,也同样成为了阿诺?施瓦辛格在《终结者》中的经典造型之一。
终于,在设计师戴森的帮助下,约翰等人从保险库内拿到了终结者身上的残骸和超级电脑芯片,此时,机器人杀手T-1000也追杀到了现场。当一行人从电脑公司突出重围之后,一场惊心动魄的公路追杀再次上演,而这一次,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再次以大胆的创意重新翻拍了这个影片落幕前的必要场景:机器人杀手T-1000驾驶着直升机对莎拉一行人穷追不舍。
观众或许对第一集中终结者驾驶着巨大的油罐车追赶莎拉的场景记忆犹新,同样在本集中,终结者T-1000在直升机被击落后,再次驾驶着巨大的油罐卡车疯狂而至,于是观众在紧张刺激中期待着这一次机器人杀手将以什么样的方式被未来战士打败。
最终,当巨大的卡车倾覆在炼钢厂的锻造车间的时候,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这次罐装卡车泄露的不是汽油,而是液态氮,绝对零度的低温迅速将T-1000凝固在车间里,而随后T-800一发子弹将T-1000击得粉碎的镜头,也因为其独特的创意和高超的制作,而被再次写入电影史册。
依旧和前一集相同,顽固的机器人杀手再次死灰复燃,破碎的金属身躯在炼钢车间的高温下逐渐溶解并融合在一起,一场关乎最后命运的搏杀再一次在封闭压抑的工业车间里上演。经过一场激烈的鏖战,机器人杀手T-1000最终被打落在炼钢炉中,终结了罪恶的命运。
最后,T-800为了最终毁灭所有的芯片,再不给人类留下任何残骸,终结者做出了牺牲自己的选择,告别了小约翰和莎拉,让莎拉通过升降机,将自己沉没在熔炉之中。
《终结者2》无疑是科幻影片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卡梅隆尝试改变的成功之作,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注意到,卡梅隆早期影片中阴暗的噩梦心理已经逐渐转化为一种信心和勇气,影片不再徘徊于封闭压抑的工业化基地,而是转换到明亮开阔的室外,未来也不再是难以扭转的灾难结局,而是有了更多可以努力改善的可能。并且,凭借已经突飞猛进的数字虚拟技术,影片《终结者2》中两个来自未来世界的终结者T-800和T-1000的形象也较第一集里有了重大突破。在这一集中,影片在数字虚拟技术上有了巨大的创新,除了原片中令人惊异的那个金属机械骨架外,一个更先进的液态金属人,可变形为任何形状的创意,再次通过荧幕使观众目瞪口呆、不可思议,机器人T-1000是一个可以在液、固两态之间切换的机器人,例如它在通过铁栅栏的时候,能把部分身体变成液态,从而悄然无息的潜入任何地方,影片中,T-1000中弹之后立刻恢复原状,以及被液氮低温凝固并被击碎,而后又融合在一起的场景,早已经成为电影数字虚拟技术中里程碑式的镜头,当然,这一切的成果都来源于卡梅隆在先前影片《深渊》中利用数字技术营造液态外星生命体的经验积累。在主创人员中,依旧沿袭了原片的人马,阿诺?施瓦辛格扮演的依旧是人形机器人T-800,但这一次,他由一个冷酷无情、残忍顽强的杀手变成了一个忠心、大义而不畏牺牲的具有感情的正义战士,他精湛细腻、出神入化的演技令观众感到了耳目一新。本片中,对由施瓦辛格所饰演的机器人T-800最大的突破,就是让它拥有了人的情感,它懂得学习,比如影片中它跟着小约翰学竖起大拇指的动作,这个不起眼的镜头为影片中最震撼的一幕做好了铺垫,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T-800还在尝试理解人类的感情,模仿人类的表情,这些,都通过施瓦辛格出色的演技被风趣的呈现出来。
在电影结束前,T-800为了毁掉最后一块可能危害人类的人工智能芯片——他自己身上的那块核心处理器,T-800毅然把自己也沉入了炼钢炉之中,就在所有观众都认为已经没有更多剧情的时候,T-800的手放开铁链,缓缓竖起了大拇指,而这个呼应先前的镜头,为整部影片铺垫了些许惆怅和感人之处。
影片中饰演少年约翰的爱德华·弗朗,拍摄当年14岁,作为从小被母亲当作救世主培养,结果却目睹母亲被关进精神病院的少年,弗朗把少年期的叛逆和迷茫,以及萌芽中的领袖气质都表现得十分完美。也许是身世和片中人物相似的缘故,他在影片中完美诠释了少年时代约翰那早熟的目光。同时,女主角的扮演者琳达·汉密尔顿再次显出女性雄风,在坚强中透出爱意柔情,成为好莱坞女明星中一朵奇葩,为女性演员在动作片领域打开了一条全新的出路。在7年前的影片《终结者》中,琳达·哈密尔顿多数时间是只会尖叫的花瓶,只有到了片尾才成熟起来,但到了《终结者2》里,从最初在精神病院里表现出的机智悍勇,到最后面对T-1000,单手上膛的勇气和力量,都令人过目难忘,表现出了一位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所爆发出的母爱和坚韧,难怪有评论说这部影片是献给伟大母亲的一首科幻赞歌。
《终结者2》将原本江河日下的科幻电影再次推上了巅峰,影片中观众看到了在以往科幻片中根本无法想象的场景,无数经典锻造出了一部电影史上最为完美的科幻电影续集。终结者不但成了美国文化的一个象征,阿诺·施瓦辛格也同时成为一位真正的超级巨星。
终结者3 · 机器的起义
12年以后,56岁的施瓦辛格终于实现了他那句“I will be back”的诺言。由他主演的《终结者3》在2003年公映,但是导演却已不再是詹姆斯·卡梅隆,而是乔纳森·莫斯托。对于许多观众来说,1991年的《终结者2》无疑是心中永远的科幻经典。如今,当初的液态金属人T-1000,已经演变成更具杀伤力的女终结者T-X,《终结者3》是否会再次成为影史经典,忙于州长竞选的施瓦辛格是否还能延续T-800的传奇,这都是观众急切想要在影片中追寻的答案。
和先前的剧集一样,影片照旧是在一段概述性的画外旁白中拉开帷幕,毕竟从第一部《终结者》诞生至今已经过去19年了,有很多观众都对先前的故事不知所以,所以这样的概述是必要的。由于本片与前一部影片拍摄年代相隔12年,所以在这一集中未来的人类领袖约翰·康纳已经22岁,童年时代恶梦般的经历使得他过着居无定所、与世隔绝的生活,梦境中呈现的也都是关于未来世界机器人和人类的惨烈厮杀场面。从剧情上开看,《终结者3》依旧围绕追杀和拯救来展开。原来,在《终结者2》中程序设计师戴森的死以及电脑公司的被摧毁并没有让天网消失,也没有阻止审判日的到来,人类还是陷入了与机器人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在这一集中,天网再次派来了机器人杀手来执行杀死约翰·康纳的任务,只不过这一次的机器人杀手无论在型号上还是和外形上都迎合了当下的审美趋势和商业噱头——一个妖艳、美丽、性感的女终结者机器人T-X。按照以往的固定情节模式,终结者机器人T-X登场后的首要事情照旧是搜寻目标的下落,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此时的终结者只需通过手机无线上网便可以迅速下载所有目标的所有信息,这也是每一部《终结者》影片与时俱进的典型表现。
由于约翰·康纳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没有留下任何信息,所以终结者机器人开始通过追杀所有和约翰有关的人来寻找或者引诱出他的下落。做为续集中更为先进的机器人杀手,导演不但在它的相貌上大加改观,更是在它的身上增加了很多与当下流行科技有关的技能,例如在杀死对方之后,T-X可以采集死者的血液样本进行DNA分析,从而更为方便的锁定目标。在这场追杀中,约翰的中学同学、兽医凯特·布鲁斯特也成为了T-X的猎杀目标,在凯特的诊所内,T-X发现了约翰遗留的带血纱布,一场追杀正式展开。同样是在危机关头,由阿诺·施瓦辛格扮演的终结者再次横空出世,拯救约翰和凯特于危难之中。从诊所里逃脱之后,一场公路追逐照旧上演。作为《终结者》影片中的固定场景和固定模式,每一集中的追车场面都令观众触目惊心,尤其是《终结者2》中的那场河道里的追逐,更是成为观众永远追捧的经典。于是在这一集中,第一次担当《终结者》影片导演的乔纳森·莫斯托面对卡梅隆先前造就的巅峰之作,很难再有创意上的突破,于是只能在场面和破坏效果上煞费苦心,让终结者驾驶着巨大的卡车浩浩荡荡的把整整一个街区毁坏殆尽,砸了个稀巴烂。
从疯狂的追逐中脱险之后,终结者再次向约翰道明了事情的原委,原来10年前他们所做的一切并没有阻止世界末日的到来,只是推迟了它的到来,原因是军方一直都在秘密研究“天网”系统。随后,终结者将约翰和凯特带到了一个墓地,墓室铭上写着莎拉·康纳的名字。正当约翰为看到母亲的陵寝而惊奇的时候,终结者打碎墓室,只见棺材内装满了母亲留下的武器,此刻,每一集中都要出现的愚蠢警察再次不合时宜地赶来了,只见终结者撞破墙壁,扛着棺材大步流星地走了出来,手提机枪对着警车又是一通扫射,再次为观众上演了其经典的冷酷造型。
还是和前一集一样,机器人杀手T-X紧随其后也赶到了墓地,只见它变身为凯特的未婚夫的模样,试图迷惑并杀死凯特,当它正要举起变身武器杀害凯特时,终结者和约翰驾车及时赶到,再一次救出了凯特,一场追杀又上演了。在这一集中,女机器人杀手的身手更为矫健,功能也更为强大,它不光继承了T-1000可以随意变形身体的技术,更是采用了先进的纳米技术,这使得它更加的神通广大,可以将手臂变形出各种武器和工具,甚至是对各种机器进行遥控,是个不折不扣的杀戮工具。
在终结者列出的将被T-X杀害的名单中,凯特听到了父亲的名字,原来凯特的父亲罗伯特是空军秘密武器研究部的负责人,正是他在日后研制出并开启了天网系统,从而造成人类的毁灭。
正当恍然大悟的约翰一行人赶往基地试图阻止凯特的父亲开启天网系统的时候,由于受到不明病毒的侵害,罗伯特迫不得已地已经启动的“天网”。此刻,捷足先登的T-X也向罗伯特射出了罪恶的子弹,来阻止他关闭“天网”系统,似乎一切都已经发生,没有扭转的可能了。“天网”已经启动,受T-X遥控的机器人们开始了疯狂的杀戮,整个秘密研究基地变成血腥的战场,审判日即将来临。
约翰将罗伯特转移到安全地带,希望他能说出密码和备用系统的地点,用以重新关闭天网系统,拯救人类。按照罗伯特临终前的指引,约翰和凯特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身后是T-X的疯狂追杀,在这个场景中,导演对先前影片的经典段落进行了又一次的模仿,那就是,由于受到离子加速器巨大磁场的作用,原本无坚不摧的T-X被紧紧吸附在加速器上,并逐渐融化。很显然,这个特技镜头是为了向上一集影片中的T-1000被冷冻、击碎和融合这个经典画面的致敬,或者也可以这么说,这是导演无法创新的无奈模仿之举,但是并无突破的创意和生硬的照搬并不能引起观众们太大的共鸣。
按照父亲的遗愿,凯特和约翰终于赶到了位于山谷中的一个废旧军事基地,机器人杀手T-X和终结者也相继赶来,于是影片落幕前最后一场拼杀再次在封闭幽暗的空间内展开。
在这个段落里,导演乔纳森再次集中对《终结者》第一集中令人记忆深刻的场景进行了模仿,例如被烧去外壳,露出恐怖金属骨架的终结者,拖着残余的上半身依旧顽固的爬行在废墟中追杀主人公的镜头,在这里由T-X再次呈现了出来。
第一集中,终结者被压在液压机下的镜头,也被换成T-X被沉重的铁门压在身上展现出来,最后当年雷斯把最后一根雷管塞进终结者的身体,玉石俱焚的镜头,也被换成终结者T-800把身上最后一块电池塞进T-X嘴里同归于尽而呈现出来。
当约翰和凯特历尽千辛万苦进入所谓的备用系统控制室的时候,他们这才发现,这个巨大的洞窟只是一个用于总统暂时避难的场所,而这一切,终结者和凯特的父亲早就明白,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无疑是想保护约翰和凯特躲过劫难,为人类留下战斗的火种,而此刻,如副片名所示,“天网”发动了攻击,机器人开始了起义,人类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比起19年前的《终结者》和12年前的《终结者2》,这部新出炉的《终结者3》在数字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令人惊叹,然而,真正在观众心中奠定《终结者》系列影片经典地位的是《终结者2·审判日》。作为一贯的故事主题和情节关键,围绕着“审判日”这一现代人类社会难以回避的文化、哲学难题,《终结者》系列成功表达和宣泄了后现代社会来临之际,西方社会普遍广泛的对社会、人文及自然环境的焦虑情绪。《终结者3》上映之后,观众一致认为这部影片仍是《终结者2》的翻版,的确,在剧情上《终结者3》看上去就像是对《终结者2》的重新翻拍,整部影片的剧情依旧围绕着逃命和追杀展开,而作为动作场面的节奏调节,影片在主人公逃亡的间隙穿插交待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事情因果等情节,这也延续了《终结者》系列电影一贯的风格,然而影片中大量对往日经典的生搬硬套,都表现出了乔纳森在创新方面的缺乏,如果说前两部的《终结者》是将其内涵上升至对人类工业文明反思的哲学层面之上的话,那么这一部《终结者3》在与前作的对比上,则显得空洞、没有内涵而缺乏对观众心灵上的震撼力,仅仅是一部视觉大片而已。
而《终结者2》中的小帅哥,少年约翰?康纳扮演者爱德华·福朗,在人们对《终结者》系列的美好回忆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因《终结者2》一片成名之后,这位气质独特的俄罗斯-捷克混血儿还参加过《终结者2:3D》立体电影版本的拍摄,倔强不屈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如今,77年出生的爱德华·福朗已经20多岁,正好是适合扮演成年反抗军领袖约翰·康纳的最佳年龄,而且今天的爱德华?福朗,在容貌上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小约翰的影子,正是制作公司的第一人选。可或许没有人意识到,私下里的爱德华?福朗和影片里的少年约翰一样的叛逆不羁。不但因创下4小时内两次车祸罚单的好莱坞纪录而遭到媒体热炒,更因为常年的吸毒问题影响到他今日的演艺事业。在几番衡量之后,制作公司也只能忍痛割爱,和这位当年的耀眼童星遗憾地说声拜拜,而将成年约翰·康纳的角色,交给了尼克·斯塔尔来演绎。坦白地说,尼克·斯塔尔虽然也具有与约翰·康纳相映照的颓废潜质,但演技并算不上出色,以至于很多人都惊异于制作公司和导演的这个决定。相对这样缺乏竞争力的对手而言,爱德华·福朗心里恐怕也只剩下惋惜了。
三部影片大同小异,有差不多的情节,差不多的动作场景,甚至对话也差不多,实际上《终结者》系列电影其实全部在巧妙的翻版。这部由华纳兄弟公司投资的大制作影片先后花费了1.75亿美元,创下了电影史上最高制作经费的记录。《终结者3》在美国上映的前三天便取得了441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这足以说明《终结者》系列电影在观众心中的号召力。
写在最后
现在当人们谈到科幻电影的时候,没有人不会立刻想到终结者机器人T-800那强壮的外表下一幅恐怖的金属骨架从烈火中爬起追杀人类的场景。这也是影片《终结者》带给观众的震撼影视效果,它为科幻电影的立异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开创新纪元的影片。当科幻电影把镜头纷纷对准外星生物那些恐怖的形象时,《终结者》却走了老路,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另一种奇特的感觉。不向外太空发展,而是直接以人类社会生活为背景,提出了电脑危机和机械恐惧两大具有震撼惊悚性的问题。果然,由于这种假设的未来预想式的逼真,使人们对之不但格外关注,而且几乎信以为真,影片自然大获成功。人类不断发展自己的科技和机器文明,而到头来却反被科技机器所毁灭,这是具有巨大讽刺的象征意义的。影片还提出了从未来派人到过去,通过时间流转以期望通过过去而改变未来,这的确是一个奇妙的背反命题,似乎极该成立,然而又不可能。
《终结者》系列影片成为经典的原因非常复杂,如今,《终结者》影片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电影院校的教学范例,他们一面会不停赞叹好莱坞如此这般的将高科技和电影艺术美妙的结合,同时也会批判原本充满想象空间和纯真童心的科幻电影却被美国人当作后现代社会情绪宣泄的工具。我们不能奢望《终结者3》带来更多的惊喜,虽然保持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但是,这部换了导演的电影的过渡色彩还是非常浓厚,其违背了原来的反省的初衷,而真正的原因是为了能够一集一集的继续拍下去,以确保《终结者》这一电影品牌的商业价值。毕竟,好莱坞商业电影历来只是为了满足美国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欲望倾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