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8日,是个应该写进精武鸭脖历史的日子。这天,江汉区精武鸭脖行业协会挂牌,同时推出“精武鸭脖湖北省级地方标准”,20多家协会会员单位签订共同遵守鸭脖食品制作规范的保证书。
“这是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昨日,江汉区新华街工委书记胡赶美感叹。
早在2002年,新华街就想把精武路鸭脖子经营户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协会、注册一个共同的商标。召集经营户来开会,不料大家一见面,就为谁“最正宗”,谁是“第一”、“首家”,而争执不休,互不买账,吵架声、谩骂声和着抽烟的烟雾,令会场一片混乱,会议不欢而散。
胡赶美说,精武鸭脖早期发展的十多年,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经营户们是手工作坊同质竞争,相互压价,明争暗斗不断,相互诋毁不休。以至于到后来,有些原本是好亲戚、好邻居的,也闹得见面形同陌路人,让他们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成立协会,太难了。
那时,经常这家作坊向工商举报,别人家哪种鸭脖子过期还在卖。也有人向媒体报料,称别人家的鸭脖添加剂超标。
经过多年内讧,经营户们突然发现,鸭脖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不是产品没有市场,而是长年互相伤害,让“精武鸭脖”形象受损。
在精武鸭脖协会的一次筹备会上,“精武第一家”的老板吴继学说,顾客来到精武路,并不是很明确要奔哪一家去买,这说明各自的品牌并不鲜明。大家来到精武路,就认为随便买哪一家的,都是正宗的鸭脖。因此,这种互相攻击,实际也会报应在自己身上。
这一番话,说得大家沉默。内讧的教训,让大家共同意识到必须抱团发展,“精武鸭脖”已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此后,大家常会坐下来喝杯酒,将“红曲米”、“福建辣椒王”等秘方相互分享,甚至对最先研制出的鸭脖生产线进行探讨。
大家作出战略性选择:结盟,成立协会,抱团做大。
精武路现在4家最大的鸭脖企业,试图不同定位,差异竞争:“汉口精武”开专卖店、进超市专柜、搞真空包装;“精武路第一家”不进超市,只做专卖店;“王松林精武”既有真空包装,也有散装货卖;零点公司侧重机场、火车站,锁定旅客这个特定消费人群。
还有一大群精明的武汉人,离开武汉,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另辟蹊径,其中有当年在吉庆街卖鸭脖子起家的刘琼,有享誉长沙的“绝味鸭脖”掌门人、武汉伢戴文军,更有在全国开出500家连锁店的“久久丫”。他们虽没有直接打出精武鸭脖的招牌,但一脉相承的是精武人的精明实干和精武鸭脖的楚味楚韵。
精武路上的20余家经营户,生产工艺流程大致相同,都要经过解冻——脱水(沥干水分)——腌制(用盐和味精、卤水等调味料在真空腌制机内腌制10余分钟)——下锅卤制——起锅摊凉等流程。
然而,每家卤制出来的鸭脖口味不太一样。一家鸭脖经营户告诉记者,这种差异是在长期激烈的竞争中形成,是各经营户能各有拥趸、维持生存的奥秘。
这种风味的差异,核心在于卤料配方不同。多家经营户承认,除了辣椒、花椒、茴香、草果等大众化卤料外,他们还有一份秘而不宣的独家配方。这种配方用二三十种中草药制成,为了保密,中草药全被研磨成粉末,做成小袋包装。卤制时,根据鸭脖的多少决定下料多少。这些配方还拿出来卖,研成粉末后,即使拿去化验,知道其中的成份,但不知道配备的比例,难以复制。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配方不断改进。现在的配方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相比,已经改进了好几代。
在鸭脖制作过程中,一种着色材料非常关键,这就是红曲米。
精武鸭脖色泽红艳,人们往往误以为加了人工色素。其实,精武鸭脖的颜色,来自红曲米的天然色素。红曲米是大米发酵制成的一种红米,卤制鸭脖时,煮熟的红曲米颜色消褪,附着到鸭脖上,使鸭脖呈现一种诱人的红色,但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这些年,精武鸭脖的配方不管怎么改进,但着色的红曲米都是“阵阵不离穆桂英”。
还有一种卤料,也是经过千挑万选,才成为精武鸭脖的正选佐料,这便是福建的辣椒王。
为卤制鸭脖,精武路经营户曾试过本地、四川、湖南、广西等全国各地不少辣椒品种,最后发现,福建的辣椒王最佳。这种辣椒不像其他辣椒,卤煮时间稍长,便被煮得稀烂。用它卤制的鸭脖辣味也很有特点,就是入口时不太辣,吃完后回味时有辣味。
在原料采购上,所有的经营户都采用山东生产,从英国樱桃谷农场引进的樱桃谷瘦肉型肉鸭的鸭脖。最初,经营户们从徐东万吨冷库直接批发加工,鸭脖市场做大后,改从山东直接采购。由于养殖户的养殖水平有差异,同为樱桃谷肉鸭,鸭脖也有胖瘦、骨头多少之分,因此,在采购原料时,也需要好眼力。
为何一年365天,各经营户卤出来的鸭脖都风味不变?奥秘在于卤鸭脖的老汤。卤过鸭脖的汤被称为老汤,每次卤完鸭脖,经营户都要将一半老汤留下,在用新水加中草药熬汤的过程中,要加入老汤“定型”,如此循环,鸭脖的风味才不会走样。
昨日,精武路经营户汤光山介绍,以前,武汉人一般不吃鸭脖子。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一家国营肉制品厂将鸭肉制成冷冻品出口,剩下的鸭脖子、鸭脚等,没什么用处,一年存放在徐东万吨冷库的鸭脖子,多达几百吨,每箱20公斤,共计100根,只卖55元(即每根0.55元)。尽管如此,也无人问津。
万般无奈下,万吨冷库作了个硬性规定,凡是来购买肉制品的,都要搭着买几袋鸭脖子。
自从汤氏兄弟的鸭脖子名扬三镇后,河南这家肉制品厂驻万吨冷库的负责人,跑到精武路,又是递烟,又是请吃饭,目的只一个:请求两兄弟增加每日的提货量。由于生意好,汤光山当年每天从十几箱买到几十箱,一年下来,冷库的几百吨鸭脖子就卖光了。
而今,精武鸭脖几十家企业日生产量巨大,生意红火,河南和山东近十家卖鸭子的企业“变脸”了:鸭脖子奇货可居,买鸭脖子,每箱份量降为10公斤,价格高达170元至200元不等,还要经常搭上其他肉制品才能买得到。
| 附件下载区: 鼠标左键单击文件进行下载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