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渔夫住在海边,每年靠打渔过日子,非常清闲快乐,海里的鱼给他带来稳定的生活!
------------
又有一天,老渔夫所住的村庄里来了一位银行家,他告诉渔夫,银行能让渔夫过上更好的生活,前提是向银行借钱,买大渔船,捕更多的鱼。老渔夫向银行家借了钱,马上捕到了更多的鱼,此时又来了三个人,市场管理员、税吏、房地产商,市场管理员说“这么多鱼为了保鲜你必须存到我的大冷库里,本来鱼要臭掉”,税吏说“海是国家的,你利用国家的资源赚钱,就必须交税”,房地产商也来了,他说“你赚钱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吗,我这里有很大的房子可以为你提供更舒适的环境,如果你卖鱼的钱不够买房子的,我可以借钱给你,等你以后有了钱,再还给我”。老渔夫听着他们讲的都有道理,
所以他租了冷库保鲜他的很多鱼,又为很多鱼交了很多税,又拿着卖鱼的钱去买了很大的房子(当然听从房产商的建议贷了部分款)。这时,来了一个记者,他听到的老渔夫的故事觉得很新鲜,就写了一篇报道“捕鱼一夜暴富的密决”。文章很快发表了。村庄里来了更多的人,村庄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一段时间以后。。。。。。。。
老渔夫发觉,他捕的鱼越来越少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知道老渔夫以后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吗?你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怎么扭转其后的局面?
我想看过此文章的人肯定知道原因,那就给我留个言,谈谈你的看法吧!
(此故事为本人原创,并非抄袭,如有类同,纯属巧合!)
-----------------
我也分二篇谈谈其中的简见:第一篇是讲大理方面的,第二篇是针对家电业的。
-------------------------------
首先:反映出的是人的欲望价值(所有人的欲望值是无边际的,银行家针对渔夫本身需要恰当地开发的渔夫的欲望价值,并同意银行家分享渔夫在争取欲望满足过程中与银行家分享收益)。
其二:资源是有限的,当资源与泡沫不成比例时,就会发生危机。(在渔村中主营应该是渔获,而当第三产业的比例超过主营产业时,就会发生竞争加剧,不仅是渔夫的危机,也是整个渔村每个人的危机,这个在财务里可表现为负债率)。
其三、也是ABENI朋友所说的“效率”。如果以开放的心态看这个问题,那就必须让效率增长率与产业增长率并和资源创造率成一个等比循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超速就会带来危机,资源创造率超速会带来资源贬值。
其四、循环就形成了一个市场,要看由谁在控制着这个市场?是村政府?是银行家?是渔业协会?还是其他人?如果说不知道是谁的掌控,那这是个自由市场,自由市场是非常危险的,会产生过渡竞争,产生失控,危及正常效率的提升。
其四,论掌控市场后带来的市场整合的可能性,百事待兴说如果老渔夫想扭转目前局面,可整合市场做附生产业,也就是通常意义所说的蓝海战略吧!这对一个理智的渔夫来说是个好方法。因为这对掌握着渔村主营产业的渔夫来说,是可以办到的,但我们的渔夫没有走向主营产业的扩大,却走向了房地产投资,这也是国内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个通病(从事跨行业附生产业)。
再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家电业:
家电制造业就是渔夫,银行家还是那个投机的银行家(不过现在的银行家都发财成了股票代理发行商、融资家了),市场管理员(就是家电销售渠道),税吏,房地产商(现在做大了成了倒卖地产的投机人),还有海里的鱼(代表着资源类塑料钢材的价格),食客代表着消费者。在这个食物链中,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渔夫都象是待宰的鱼,而不是主导产业链的先行者?
这里有一个环节是大家都看到,但没有被重视,却是成败和发展关键,那就是鱼,鱼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但人却要依赖鱼的存在而发展,这里面的每个行业都离不开鱼获,但都对鱼获不加保护地开发。
渔夫从牧鱼人变成待宰的鱼,我认为:根本问题是其工作效率低下,对市场的影响力失控,所造成的!
而其他各产业因有准入的保护,所以前期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源变成稀缺性物资,而在人口衡定不变的情况下,
会带来一些联动,也就是危机风潮,具体体现在:
社会性通涨加剧,而家电等非必须产品却因过渡竞争,长期受成本困绕,部分企业将被资本方兼并,从主人变成打工者,接受资本的盘剥。而资本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着流通性来做文章,流通性越高,资本的扩张性越强。资本的风险系数因绑架了众民民意,而得以超限维系。税吏因通涨压力,会转稼通涨压力,将税负捆绑通涨指数。而地产商因其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通涨的迅速,将会联合银行资金更多地投资到炒地中去,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将很少采用,短平快的房地产投资项目将受欢迎!而做为消费者,资产有可能缩水,必须将为更多的鱼(储蓄金)找更多的水源(投资渠道)。
- 该帖于 2009-8-28 10:56: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