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职场橡皮人是怎样炼成的 橡皮人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王朔时期,是王朔的一部小说,里边的男主人公被王朔塑造成了一名行尸走肉,寡廉鲜耻、没有血肉、没有情感,像一个橡皮人一样针扎不痛、刀砍不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橡皮人并不仅仅在初级市场化的社会洪流当中存在,在现实社会现行的价值规范和生存信念下,橡皮人继续在我们周围显现,不论是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见到橡皮人的影子。只不过,我们希望探讨的是:橡皮人并不一定都是消极的、负面的,它的麻木和它自身所具备的韧性是并存的,所有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两面性,生存不是一个观念的价值问题,而是实际的“活法”,很多时候选择一种“活法”往往是被动的,由不得个人。 职场橡皮人,多数不绝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职场橡皮人并不是稀有动物,多数在一个单位工作过五年以上的人多少都具备一定的橡皮人素质。“没神经、没痛感、没效率,对职业充满倦怠,整个人就像橡皮做成的一样”,这是一些人给职场橡皮人的定义,这里借用橡皮的特性,形容橡皮人没有痛感和反应,反弹力好、顽固,指代在职场上对于批评表扬无所谓的人。他们通常可能还会表现出工作情绪的懈怠,如果想改造他们,力度小了他不在乎,力度大了他还会反弹一些不满过来。有人说甚至不用在一个位子上待五年那么长的时间,只要连续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过两年以上,就会接到职场橡皮人的黄牌警告了。 每个人在刚刚走上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对自己的工作都可以说得上是尽心尽力的,虽然不一定是力求完美吧,但至少也有工作的激情和快乐。记者在采访中,某广告公司的张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告诉记者,自己在一家广告公司从事设计工作,在这个行业里已经待了七八年,每每被一些“脑残”的客户刺激得几乎要抓狂,那么多好的创意他们不要,偏偏喜欢老土得不能再老土的案子。可是人家是甲方,给钱的老大,你有再优秀的设计都是白搭。“曾经我雄心万丈,不说拿稿子去得什么广告设计大奖吧,最起码我也觉得我有设计的天分。然后在一次次被打压之后,我也就不再要求什么,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东西我就投其所好。这么多年我就是一直在乙方的位置上纠结过来的,但是近两年我已经不那么纠结了,因为这不过就是一份工作,我又做得驾轻就熟,如此而已。” 像张先生这样想法的人在职场中随处可见,只要是在同一职务上待过一定时间的,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非要给这种形态安上橡皮人的定义,那么张先生觉得可能有失偏颇。因为无奈情绪是造成这种心态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举的例子还只是对外、对客户的,如果说到对内、对自己的老板和同事的,那是另外一种状况。张先生表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这样一条他认为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如果你威胁到别人,那么你也一定会被别人威胁。”多年的工作经验会让一个人成为职场中的“老差股”,遇事都知道如何化解,当然先不要谈办公室政治这样复杂的问题,仅就工作本身而言,熟手和新手最大的不同显然就在于熟手已经知道如何用最少的心力完成同样的工作,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能让人挑不出毛病来。但同样,如果你表现得过于优秀,很可能会招致别人的嫉妒甚至不满,尤其是大家可能处在平级职务的时候,会让人觉得你表现得那么充满激情、积极向上是不是觊觎更高的职位。 还有,张先生说:“自己做得多、做得好,没用,升迁的总是别人,拿钱的可能也是别人,那我何必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我不出错不就得了。” 橡皮人的生命力 “没人告诉我们为什么,没人指导我们该怎么适应这该死的职场,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关于职场潜规则,重要的不是在业绩上做出成绩,而是在人际上保持灵敏。我们需要学着用‘橡皮’来保护自己,保住职位,保住薪水,保住有利的形势。”——这就是一些选择“橡皮化”的白领感悟。 曾经有一部半科幻的小说是这么写的:自从科学家成功地激活了人类的橡皮基因后,整个人类历史就改变了。从此,地球上有了两种人类,一种是地球上原来的人,简称原人。另一种就是橡皮人,他们能在紧急情况下,特别是受到惊吓的时候分泌出橡皮激素,让自己的身体在瞬间变软,像橡皮泥一样任意变形。比如说,一个橡皮人如果被汽车撞了,绝不会撞坏,更不会撞死,只会撞得变了形,他很快又能恢复原样。 所以,橡皮人比有血有肉的原人的生命力强多了,很多原人自愿变成了橡皮人。原人变成橡皮人很容易,只要到医院激活自己的橡皮基因就行了,但橡皮人如果想变回人那就不行了。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在某外企工作了五年的吴先生讲的。他告诉记者,橡皮人这个概念不应该仅仅从负面的角度进行报道和阐述,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方面,如果说有人认为职场橡皮人是不好的,是属于麻木不仁、推一推动一动、失去了工作的激情和快乐的,那么他则认为反过来说,橡皮人本身所具有的弹性反而是适者生存的根本。 吴先生所在的外资企业,员工人数众多,且分散在不同城市,很多人之间可能一年都见不了一次面,大家的工作成绩基本上全靠分管领导的总结汇报。吴先生的心得是:“你在工作上做得再好,倘若决定你去留的老板看不到,那么一切都是扯淡。”他告诉记者,影响老板对某个员工印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你是否在为公司做出你应有的贡献、你在你现有的职位上是不是能坐得住震得住、会不会有工作上相交叉的同事在背地里打你的小报告破坏你的光辉形象……于是他自己琢磨出一套应变的策略,其实也是以不变应万变,基本上就八个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然有可能在一些单位,现在这八个字也并不适用,可能会告诉你说无功便是过,但是吴先生说自己在单位里能游刃有余,这八个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告诉记者,他的策略是这样的:开会能不发言就不发言,非发不可的时候基本上态度属于中立;绝不主动要求承担什么工作,不管是自己还是所在部门;自己所在部门该干嘛干嘛,不会超越职责行事;让自己以及部门的业绩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对吴先生来说已经是张飞吃豆芽了),不主动请求一些更高目标的工作。 那么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典型的职场橡皮人的特征,然而,正是这样的策略让吴先生在自己的岗位上稳如泰山。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理由,吴先生对于职场橡皮人的说法持有不同的意见,正如他前面讲述给记者的科幻小说中所说,橡皮人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因为它自身的柔韧性,而且可能比小说中的“原人”更不容易受到伤害或更容易面对一些意外状况、更容易恢复我们所谓的常态。 --------------------------------------------------- 每天为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