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  贴子
  |  

主题:新型城镇化路径与投资机会

杨宝民

积分:1252    金币:655
  |   只看他 楼主

  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油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世界上目前最好的投资机会 ,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介绍

  2012年1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指出,“未来几十年中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并强调这将有助于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13亿人的现代化和近10亿人的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这条路走好了,不仅造福中国人民,对世界也是贡献。

  2013年——2020年,中国城镇化将呈现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4%上升至2000年的36.2%,并在2011年攀高至51.3%。预计,在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

  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

  解决“双二元结构”; 城市规模向两头延伸,注重城市群、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

  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 提倡“绿色城市”和“智慧城市”。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解读

  按照《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三个原则:“公平共享” “集约高效” “可持续” 。

  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

  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

  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

  l 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l 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

  l 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新需求,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为破解城镇化的改革难题,未来除了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还有可能在全国统一推行居住证,而这样的改革,势必也会对解决收入分配、扩大内需等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国的城镇规划和风貌为何大多数都很丑陋?

  第一 我们由于过去长期的战乱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乡村的贫困,历届政府都没有安排经费做高起点的乡镇规划,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建国后价格剪刀差造成农民收入低,无力建设高品质房屋。乡村和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卫生设施和文化设施落后或者缺乏。

  第二 我们的乡村人口素质低,例如,受到教育程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

  第三 我们在如何建设一流城镇上乡镇干部知识匮乏,经验欠缺。

  因此,我国的城镇化要学习世界有益的经验,避免粗放式的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需要树立不同风格的试点,提高产业规划与城镇化规划水平,高起点研究。

  中国的城镇化要吸取过去城市化的教训,注意城市文化特色与规划结合。

  二、国外的城镇化模式对我们的借鉴---发展质量第一

  美国主要以市场化模式为主导,大约用了120年时间完成城镇化;日本则以大都市圈带动模式,用了接近100年的时间完成城镇化;而德国则是二战之后,通过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用了60多年的时间完成城镇化。目前,德国城镇化水平已达90%以上。

  德国人口约为8500万(2013年预计),国土面积仅有35.71万平方公里,而大都市圈周边却聚集了4000多万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一半。但是德国却没有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能源紧缺及噪音、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

  德国城镇化规划特色--小而美

  德国除了依托市场化力量之外,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做了有效引导措施,最终推动并实现了“小而美”德国小城镇群发展特色,与中国问题重重的“大城市病”和“千城一面”的中小城镇形成鲜明对比。

  

 

  海德堡小镇

  目前,德国城镇的布局特点是中小城市有序发展,小城镇星罗棋布,两者互为依托、和谐共生。“多中心、主题化、组团式、共生型”是德国城镇化的四大典型特点。

  注重建设主题鲜明的小镇

  中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最大的问题就是“千城一面”,而欧洲小镇最大的特色就是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生态文化休闲氛围浓厚。德国政府在发展小城镇时做了积极有效的引导推动作用。

  首先德国政府对各地的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及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有计划地对其进行修补、改造和提升,并不断更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将德国原汁原味的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小镇里,让每个小镇充满了德式风情。

  

 

  巴登巴登

  德国小镇规模不大,宁静悠闲而且精致时尚。这些主题鲜明的小城镇让当地居民生活在一个生态优美的环境中,而且通过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休闲旅游、餐饮娱乐等高端产业,有效提高了本地人的生活和收入水平,大都市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大吸引力。

  温泉养生小镇巴登巴登

  温泉养生小镇巴登巴登,以温泉疗养为核心,形成集生态养生、休闲娱乐、时尚购物、生态度假、文化艺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度假小镇。那里不仅拥有百年历史的浴室,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让人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文化教育小镇海德堡

  文化教育小镇海德堡,是内卡河畔的文化古城和大学城,是浪漫德国的缩影,曲折幽静的小巷、神秘的古堡、清澈的小河,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和现代混合体小镇,城内五分之一人口为学生,石桥、古堡、白墙红瓦的特色建筑,吸引了大量游人在此驻足。

 

  法国城镇化理念是“镇上的生活比首都好”

 

  法国人口超百万城市不超过5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小城镇却密布全国。法国这些小城镇整洁安静,交通便利,店铺齐全,韵味十足,其生活便利度比大城市一点不差。法国城镇化理念是“镇上的生活比首都好”。法国的经验表明,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和小镇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非任由市场“摊大饼”。

  法国蒙顿(Menton)小镇文化

  蒙顿(Menton)

  因盛产柠檬而得名。每年2月的柠檬节,是该镇最重大的节日,人们用柠檬或橘子做成各种雕塑,展示游行,非常热闹。

 

  蒙顿柠檬节的典故

  在19 世纪,蒙顿已经有举行冬季嘉年华的风俗,蒙顿的嘉年华当年闻名遐迩,许多王公贵族都闻名而来,连远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都曾大驾光临。在1929年时,一位饭店的经营者想出一个点子,在Hotel Rivera的花园把蒙顿的柠檬与花结合展览。由于这次活动非常成功,于是接下来的几年内,这项展览扩张到街上,并增加“柠檬与花装饰的花车”及“可爱的当地少女”。终于在1934年正式为这项活动定名“柠檬节”。

  法国蒙顿(Menton)小镇布局

  

 

  蒙頓是一个港口小镇,四季如春,可以说是法国气候最好的地方,享有蓝色海岸最美之地的美誉,依山面海的地形决定了建筑阶梯错落布置在山上。

  

 

  法国蒙顿(Menton)小镇建筑

  蒙頓距离意大利边境仅几公里,这里的房屋同时具有法国和意大利风格,房屋间的距离间隔很小,漫步在小巷子中可以体味法国南部小镇特有的风情和浪漫。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影响预测分析

  (1)新型城镇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城镇化率每提高1%,可替代出口10万亿元。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四化”协调发展的强劲带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措施。

  提升城市品质 :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能够从根本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发展品质的提升,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目前我国城镇规划的质量与德国有50多年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落后,卫生设施和文化设施落后,居民总体素质落后。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新型城镇化对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货币政策放松。

  城镇化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不仅要使农民进城后“有饭吃”,还要“吃得好”,吃得合理,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城市土地扩张要与农业人口转移相结合,不能单一地扩张城市、大搞建设,大城市要与中小城市及城镇协调发展。

  其次,城镇化要与产业转移相结合,实现产业在城乡间、地区间合理布局。

  

 

  货币政策放松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货币政策放松,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增加银行贷款,提高货币增长速度。

  采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

  落实“结构性减税”。当前,既有助于稳增长,又尽可能避免刺激经济的最好政策,就是实施结构性减税。但是,实施起来困难不小。

  围绕结构性减税,目前中国已经推出了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从目前试点经验看,‘营改增’已经具备继续推而广之的基础,相信这一试点在还会在区域和行业间扩大。 从这一角度,中国已经踏上了大规模推行结构性减税的道路。

  (3)农村人口转化基数存在潜力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当前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基本特征

  一是土地流转方兴未艾

  二是城镇常住人口猛增

  三是人口流动自发无序

  四是适龄人口继续增加

  影响农村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支撑不足影响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二是传统思想观念阻滞了农村人口的迁移。

  三是迁移成本高造成农村人口流动多、迁移少。

  四是制度设计障碍影响人口流向,目前中小城市户籍普遍放开,制度障碍逐渐清除。

  未来的城镇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议

  产业支撑:要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集中方向:要着力促进人口向县市级城市(20万人口以上规模)和中心镇集中(10万人口规模),将偏远村搬迁到中心镇,改善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制度设计:要深化土地、户籍、住房、教育培训等制度改革。

  

 

  实施多元化教育培训,真正适应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需求

  人力资源因素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各种因素中的第一位因素,必须依赖于科技教育的推广、农村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才能把沉重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为此,要重点培养技能实用型和技术熟练型工人,通过培训着力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实现从血汗体能型经济向知识技能型经济转变。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

  要从以往的“大拆大建”转向“精雕细琢”,围绕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生活品质,加强城市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打造生态宜居空间,走绿色、低碳城镇化之路,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综合提高城市就业吸纳能力、防灾抗灾能力以及交通、通信、供电、供热、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对新增人口的承载能力。

  (4)从城镇人口增速看可行性

  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加快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充分释放国内巨大的需求潜力、尤其是消费需求潜力,将形成中国未来5~10年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由此,中国将走出一条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巨大。中国51 .3%的城镇化率,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其中还包括了1 .6亿的农民工群体。如果按户籍来算,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即使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10年后中国人口城镇化率仍只有47%,仍达不到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考虑到10年后中国的发展前景,人口城镇化率的合理区间应不低于50%。也就是说,未来10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的年均增长率应为1.5个百分点左右。从现实情况看,只要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2020年达到5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是有可能的。

  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

  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将再有2亿农民进入城镇,加上现有的1.6亿农民工,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按较低口径,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也能够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从消费需求看,2011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比约为3.3:1,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合理转入城镇就业和生活,其收入与消费必然会明显增加。

  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为主要载体扩大内需,充分释放城镇化的需求潜力,是中国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战略重点。

  

 

  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推进人口城镇化需要投资转型

  中国未来5~10年的经济增长,究竟是以投资为主还是重在扩大消费?

 

  以扩大消费促进投资转型 尽快改变投资结构 优化投资来源

  改变国有资本配置格局

  未来10年,是中国转型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关键时期

  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走向公平可持续,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战略目标。

  把握城镇化带来的历史机遇,需要在转型上、改革上取得共识

  第一,坚持消费主导,把推进人口城镇化、释放13亿人的消费需求作为最大的经济结构调整;

  第二,坚持民富优先,使城镇化真正承载起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功能,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

  第三,坚持绿色增长,推动绿色城镇化;

  第四,坚持市场主导,调动社会资本力量推进城镇化;

  第五,加快政府转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能够有效地履行公共职责。

  (5)从城镇就业岗位供给看可行性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增强产业支撑,大力发展产业,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和生存问题。

 

  首先,要优化城市群产业布局。

  其次,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提升金融,教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四、中国未来城镇化的潜力与规划设计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国际比较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中主要存在

  (1)小城镇发展模式

  (2)大城市发展模式

  (3)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4)以大城市带大郊区发展的成都模式

  (5)以宅基地换房集中居住的天津模式 目前北京郊区等大城市郊区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模式,因为地价已经上升较大。以北京昌平区白各庄为例,道路和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房地产开发利润。

  (6)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广东模式

  (7)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的苏南模式

  (8)以个体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

  国外几种典型的城镇化模式

  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在发达国家已有200多年历史,成为其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发展中国家急起直追,形成了多样的城镇化模式和路径。

  

 

  国外几种典型的城镇化模式

 

  1)美国:低密度蔓延式扩展 美国抵达物博,人口较少,适合采取这种模式。我国新疆地区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2)日本:高度集中型城镇化 中国和人本的人口密度类型,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需要认真借鉴日本经验。

  3)拉美:城镇化的“赶超”与“过度”

  4)韩国:大城市主导型城镇化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成都等大城市周边适合采取这种模式,通过土地升值,发展文化教育和制造业等,可以高起点实现新型城镇化。

  新旧成长过程利益分配图

  

 

  通过服务长沙和青岛等地的城镇规划,作者认为要实现一流的城镇化需要做好如下策划和设计工作:

  第一 做好产业规划和生态规划,确定好城镇化的主题文化特色,策划好关键城镇节点的开发思路和招商摸底,由政府和策划机构以及设计单位参与共同确定好规划设计任务书。

  第二 每个5万人口以上的中型以上城镇至少200万元以上规划设计费用,对城镇的生态公园和绿地,道路交通,水电气进行统一的规划,至少要考虑100年的发展问题。

  第三 做好土地分类和土地一级策划工作,根据土地一级策划思路指导城市设计工作。

  第四 跟踪规划服务,对重要节点和关键项目跟踪服务,把握具体项目符合城镇风貌。

  我们采用上述思路,联合完成了青岛市胶东镇区的总体策划和规划设计工作,对城镇规划设计取得了成功经验。

 

  青岛市胶州胶东镇土地利用规划图

  深圳新摩尔公司策划 青岛同圆公司设计

   

 

  5-10万平方米城镇核心商圈规划模型杨宝民

 

  作者充分利用洋流理论合理组织城镇规划布局,让主要端点带动镇区商业的集中发展,方便居民生活。

 

  五、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投资机会分析

  城镇化将以多种模式推向全国

  这些年来在全国先后出现过各种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

 

  成都模式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另外再配以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天津模式

  天津的小城镇发展主要又分为四种子类型:整体推进型、都市扩散型、开发拓展型和“三集中”型。其主要做法为乡镇政府主导的“以宅基地换房”,先解决搬迁农民的安臵问题,然后通过土地集约增值的收益发展地区产业,解决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将农民的集中居住与城镇化、产业化有机结合。

  广东模式

  广东模式又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珠三角模式,即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的中心镇为发展依托;二是山区模式,即围绕着县城,发展专业镇。珠三角模式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崛起。

  小结

  从共同性来看,将之总结为: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地向集约经营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和土地有偿转让使用。未来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模式,三地的共同经验可能会集中整合,作为全国性规范推出。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掘金之基建

  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更在多个场合强调“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而首当其冲的便是房地产和基建,其中,多个行业或有发展机会。

 

  房地产与教育,文化,医疗,体育设施

  李克强曾称,房地产与城镇化紧密相连,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等建设,解决好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等普通商品房供应。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房地产调控政策依然不会放松,但是保障房、经适房等建设将大力发展。而且,李克强还提到,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而大批农民进城首先亦须有住房需求。

  房地产的发展需要和配套设施结合,文化教育,体育,医疗设施的建设需要同步,才能让城镇化居民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基建

  

 

  基建投资将成为稳增长的重点。由于绝大多数基建投资是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往往成为实施逆周期调控的工具,因此投资增长将依赖基建投资,财政支出也将重点投向该领域。

  细分到具体行业

  铁路:包括高铁、城轨等建设。

 

  从整个过程来看,铁路基建影响细分行业的顺序一般是从前期设计到土建、轨上设备、车辆,土建方面主要影响工程机械(采购额一般占新开工项目建设投资额的4%-8%)、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而接下来的投资,可能侧重于轨上设备,目前也陆陆续续地进行招投标。第三部分是车辆,今年内可能会启动包括动车组、机车等方面的招投标。

  细分到具体行业

  水利:水利建设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南水北调、未来还有山西大水网,新疆、内蒙、青海、云南、广东等多省市的引水工程正在筹划等方面。除了钢铁水泥等基础建材外,还涉及到的子版块主要有节水灌溉类公司,管道供应公司等。

  电力:主要为智能电网工程。建立较为完善的智能电网产业链,基本建成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将涵盖电网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不仅将促进新材料、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电池制造、仪器仪表、新能源发电、钢铁制造、通信设备、传感软件、智能家电、电动汽车等上下游数百个产业的创新发展,还将与智能城市、智能生活等更广阔领域的建设发展相呼应。

  细分到具体行业

  供水供气:根据最新发布的天然气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管网建设以及稳步推进LNG接收站建设,此外地下储气库亦是发展的重点;在供水方面,还有城市排水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与改造。

  国内目前地埋管网行业中,85%使用混凝土管,使用塑料管的不到5%,其中HDPE缠绕增强管的市场占有率可能不到1%,但混凝土管易发生沉降,连接处容易漏水,城市内涝的根本原因是地下管网堵塞。HDPE缠绕增强管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正在推广普及中。

  细分到具体行业

  节能环保:既然新型城镇化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十二期间投资将超3.6万亿元,各项扶持政策近期也频繁出台。

  主要涉及子版块:污水处理;大气污染处理(除尘脱销);固废处理(垃圾填埋、发电、废旧金属/电子产品回收处理、餐厨垃圾处理);节能(新能源建设与低碳城市);新型建材(新型墙体材料、保温绝热材料、建筑防水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

  城镇化旅游产业投资机会

  

  休闲小镇打造要点

  

 

  旅游与文化综合体出重点投资机会

  重点突出文化主题和旅游环境的营造,形成吸引核,通过特色旅游小镇的打造为中国旅游树立范例。

  

 

  黄果树民俗度假小镇(林峰博士完成)

  旅游功能为主,休闲商业为辅助,讲好旅游主题故事。

  小城镇和小城市的区别与联系

  杨宝民先生独立观点:

  一般小城镇镇区人口在5万人以内。

  一般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建成区达到5 平方公里左右就可以建立小城市,优点在于更好配置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资源,更符合经济学原理。

  例如,可以配置5万平方米购物中心,2万平方米商业街区,1万平方米以上医院,1万平方米的体育馆和休闲娱乐设施。

  至少配置两个1000亩的生态公园,可以和生态农业结合。

  小城市可以比小城镇拥有更多的财政支配权力,有利于化解基层矛盾。

  总结 新型城镇化三大路径

  以人为本 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这样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核心就是人。12月12日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再次重申了以人为本是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战略方针。

  农村教育将部分人才通过大学选拔到学术研究,教育和政府管理岗位,大多数要要注重职业化教育,将农村人口培养成为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法制文明知识的高素质人口。

  德国的职业化教育是我们参考的样板,加速中国的产业升级需要高技能的职业化人群。各地要根据产业发展方向需要培养职业化人才,促进有效就业。

  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郊区,要将大学校园布局和城镇化结合,实现开放式大学与镇区结合,不要中国传统的大学围墙。

  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建设就是把城市服务和田园风光结合起来

  适宜的新型城镇建设方案,既要考虑居民的居住、生活习惯,又要在乡村的基础上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基础服务的供给,这才是具有可持续性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是城镇化的灵魂,必须保护青山绿水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城镇。

  产业依托: 有产业依托,市民化的农民才能安居乐业

  要实现就地城镇化,还需要有产业依托,有了产业才有就业,“乐业”才能“安居”。

  城镇化产业规划的特点:

  第一 必须结合区域实际选择主导产业,找出比较优势。大部分适合农业深度加工为主,从粗放农业向精细化有机农业发展。

  第二 注重文化创意和乡镇旅游结合,形成度假旅游和休闲目的地,打造度假旅游综合社区产品。

  第三 产业规划和教育规划结合 将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和职业化教育作为改变农村命运的关键抓手,只有涌现大批职业化人才,才能为就地工业化提供人才支持。

 

清华大学商业地产总裁班教授
深圳新摩尔商业管理公司总经理
杨宝民
TEL:13823509154

 

- 该帖于 2014-9-4 9:40:00 被修改过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