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  贴子
  |  

主题:滨州市发展改革工作60年:铭记光荣岁月 再创美好未来

泪雨华夏

积分:883  联商币:284
  |   只看他 楼主

滨州市发展改革工作60年:铭记光荣岁月 再创美好未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为回顾历程,感受变化,展望未来,滨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19日至16日在滨州市档案馆举办“铭记光荣岁月,再创美好未来——六十年回顾展”。

    市发改委从1956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60个春秋。6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发改部门的指导下,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发改系统干部职工砥砺奋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此次展览以发展改革工作为主线,以时间节点为序,共分机构沿革、规划计划、建言献策、区域战略、转型升级、改革推进、投资管理、重大项目、社会事业、经贸活动、综合协调、机关建设12个板块,运用生动的文字、翔实的数据、丰富的图片、大量的实物,分时期、分专题记录再现发展改革部门在推进滨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就,共展出图片700余幅、实物200余件。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让我们在回顾历史中吸取经验,在感受变化中体会进步,在展望未来中再创辉煌。

 区域战略

    滨州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主战场,同时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两区两圈”的叠加地带。四大区域战略的实施,为滨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黄蓝”两区开发过程中,国家、省层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既包括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黄蓝”两区专项资金这些真金白银的项目、资金扶持,也有未利用地开发、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项目、重点特色产业园区等政策支持。为更多、更好地争取到这些项目、资金、政策扶持,市发改委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取得了显著成绩

规划计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起源于前苏联,是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分为长期规划(十至二十年)、中期规划(一般为五年)和年度计划。建国至今,滨州已经实施了12个五年规划(计划)、50多个年度计划和一系列综合规划、专项规划。

    从建国之初的一穷二白、经济凋敝到如今的物质丰富、经济繁荣,一个个规划与计划凝聚着一代代发改人的智慧和汗水,引领、见证着滨州的发展与变化。

    除五年规划外,市发展改革部门参与制定了年度计划和其他重要规划。比如,《惠民地区综合农业区划》(1987),合理划了五大农业分区;《惠民地区综合国土规划》(1988),首次提出了“在滨州市修建民用机场”的设想;《奋斗十年,再翻两番——惠民地区十年经济发展的设想》(1991);《滨州地区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1992),《山东省滨州地区“借港兴滨”工程实施规划》(1998);《滨州市临港产业园区规划》(2006);《滨州市北部沿海产业发展规划》(2013)。

    建言献策

    市发展改革部门立足实际、围绕全局,在重点战略上谋思路,在重点项目上出主意,在重要工作上献良策。许多调研报告和工作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进入党委政府决策。

   围绕重大战略谋思路。先后提出了“‘挤进’黄河三角洲建设”“设立北海新区的建议”“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对接”等重大战略思路。

    围绕重点项目出主意。先后提出了从“抓纺织产业到‘五大兴滨工程’”、“气化滨州”工程等重点项目思路。

    围绕重要工作献良策。主要做了经济形势分析研判、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工作

机构沿革

    滨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惠民专员公署计划委员会。成立60年来,进行了多次调整与6次机构改革、11次机构更名、12次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更换。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从“计划委员会”到“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名称不断更迭,职能不断转变。每次调整与改革,发展改革部门的职能更加贴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承担起新的历史重任。

转型升级

    60年来,经过产业格局雏形期(19561978年)、产业规模膨胀期(19782005年)、产业结构优化期(2006年至今),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谱写了一篇篇跨越发展的美丽华章。

    2006年以来,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六个更加注重”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3.96:18.92:17.12,调整为9.8:51.3:38.9。经济增长格局由改革开放前的第一产业单一推动、改革开放中后期第二产业主导推动,逐步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产业结构显著优化,新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推进

    市发改委(体改委)统揽和推进全市改革设计与协调,先后主导了企业承包、股份制、综合改革、新医改等多项改革,对推动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初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自成立起主导了多项至关重要的改革,如推进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设计城镇住房制度、企业集团制度、流通体制等改革。

    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4年以来,市发改委每年制定全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研究制定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协调指导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扎实做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落实。同时,积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

    投资管理

 6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对滨州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大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运,投资规模明显扩大,全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我市投资建设历程大致可分为起步阶段(19491957年)、积累阶段(19581978年)、发展阶段(19792000年)、提升阶段(2001年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从2004年至今,累计储备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543个,总投资5055亿元,在各类招商活动中策划包装推介项目累计1000余个。

    2011年至今,全市上下抢抓“两区两圈”叠加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加强工业、市政设施、民生工程建设,努力激活民间投资,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定增长。

重大项目

    以1956年国家“一五”重点工程——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实施为标志,滨州迈出了重大项目建设步伐。经过60年发展,重大项目无论质量、数量、规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4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74个,项目总投资644亿元,分别是1986年的9.25倍和895倍,项目分布上从基础设施为主发展到遍布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保、现代农业、高端产业转型升级等七大领域。重大项目已经成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晴雨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

    经贸活动

    2002—2007年,市发改委连续六年举办了银企合作促进会,2007年后,该活动由市金融办承办,市发改委提供协助。2010年开始,市发改委又组织了四届省市重点建设项目银企对接会。

    前六届银企合作促进会共签约金额2920.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880亿元,到位率达到98.62%;四届省市重点建设项目银企对接会签约合作项目221个,签约合同、协议金额905亿元。

    此外,市发改委还组织参与香港招商、东盟招商、长三角地区招商、对接京津冀加快科学发展恳谈会、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经贸活动。其中,20082012年,市发改委连续五年在香港成功举办了投资项目推介活动,共签约合作项目165个,签约金额1074亿元。

    社会事业

  市发改委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研究提出全市社会发展战略,拟订全市人口、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旅游、民政等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

    200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建立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制度,从人口发展、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五个领域对上一年度全省及各市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012年度,滨州位居全省第9位,连续两年社评总指数增速全省第一,首次由第三层次中等水平地区跨入第二层次较高水平地区,标志着我市科学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综合协调

    历年来,市发改委积极推进扶持协作、对口支援、校地合作、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国民经济动员、开发区争取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很多做法得到了省发改委的肯定,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专题研讨班、全省发改系统工业工作座谈会等多项会议先后在滨州召开。

    市发改委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承担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工作的牵头单位,通过政府资金扶持、社会帮扶、人力资源培训、选派挂职干部、增强企业间合作等方式对奉节县、祁连县真帮实扶,对口支援工作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认可,2014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

      2006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在市发改委的全面参与谋划下,全市大力实施“渡河战役”“重点突破阳信惠民”“黄蓝两区开发”“突出开发区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有力推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机关建设

     历届市发改委领导班子始终高度重视机关建设工作,尤其近年以来,按照“抓班子、带队伍、创实绩、争一流”工作目标,以争创省、市级文明单位为总抓手,着力打造“谋远健行、服务发展”、“忠诚事业、幸福工作”、“阳光审批、勤廉发改”三大品牌。

    先后获得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优化发展环境先进单位、全市“1010”工程先进单位等多项市级以上表彰奖励。

 

---------------------------------------------------
我有一种信仰,事不怕难,勇往直前,敢于担当,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