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  贴子
  |  

主题:超市盈利的五大影响要素

www.szlepe.com

积分:226  联商币:162
  |   只看他 楼主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超市已成为我国零售业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业态。但是,目前有为数不少的超市,包括部分连锁业百强企业却在抱着金碗讨饭吃。说起销售额,气壮如牛、滔滔不绝,而谈及超市盈利时却一脸的无奈和不悦。超市危机时代,超市企业更应该合理的控制好成本,避免误入以下几大吞噬超市盈利的“黑洞”。

商品成本高

大多数超市至今仍停留在代销和实销实结的商品交易初级阶段。即便有些大型超市,称为买断经营,却也是徒有虚名。超市随意拖延付款,不负责任地将快过期和过期商品及丢失损耗等,一古脑推给供货商的事随处可见。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洋超市对买断商品,只要不是质量问题,经营中不会给供货商退货,只要交货时点清数量,店内丢失和损耗全由自家承担,而且只要账期一满,次日贷款就可打到供货商的账上。国内超市在给供货商带来种种无端损失后,合作伙伴又不得不将其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格上来。如此循环,零售商虽赢得了眼前利润,丢掉的却是源头之水。

人力成本高

以10,000平方米卖场的面积为例,洋超市雇佣员工一般为200人左右,而我们的超市大多在300人以上。规模较小的超市,大多是50人/1,000平方米。洋超市人均年销售额为150万到190万元人民币,我们的超市人均年销售额为30万至100万元。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沃尔玛的美国采购总部负责分布在世界各地的3,000多家店铺的采购业务。2000年其完成的购进任务约为1,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3,000亿),而采购人员仅有20个,不及我们一个单位大卖场的采购人数。对此,一位国内颇有知名度的超市老总感叹:每年仅人头费就要吃掉好大一块。

营销成本高

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商品差异小,每月的促销活动会将正常毛利大大削减。二是对商品的及时分析、调整和跟进速度慢,使不少商品只占货架,不产生销售额,沉淀了一部分商业利润。三是不注重规范管理,内偷外盗和超市损耗严重。粗放经营条件下,放走的就是财富和利润。

财务成本高

无论是国有商企还是民营商企,自有资金不足是普遍现象。超市除了拖欠客户的有限货款外,就是千方百计增加贷款。目前尽管银行利息一降再降,但一般商企的财务费用支出要占销售额的2个百分点以上。这在当今零售业的平均净利率不足1%的微利时代,无疑是一笔很大的支出项目。

店铺成本高

据统计,近年来国内超市的店铺80%以上都是租用的。我们的租金本应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占尽优势。无奈却在洋超市一次支付近10年租金的冲击下,使我们的房租成本一般会比洋超市贵一倍。如万客隆在成都的超市,每平方米每日支付一元一角,而国内超市租用却要付两元。相比之下,利润又得“缩水”。

在微利时代,如不能及时对利润“黑洞”填漏补齐,到头来,恐怕连微利的机会也得丧失殆尽。

 


附件下载区:    鼠标左键单击文件进行下载

附件:乐品微信名片.jpg (116K)  下载次数:1

galiztb

龙的传人76

积分:1341  联商币:678
  |   只看他 2楼
RE:

都知道这是问题所在。现在最缺的就是解决方案。问题是不是没有解决办法,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外资超市,有相对完善的制度和流程,可以对权力进行制约。但国内超市,特别是民营超市,制度和流程要嘛就是靠抄,要嘛就是只靠管理人员的素质的人治。照抄了别人的经验,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授权,抄来的制度要嘛执行不下去,要嘛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偏离的原来的目标方向,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落得个不伦不类。既然照搬不行,那只能靠人治。而人治的前提是还是信任。业务初期,能力初现,全权信任,当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内部出现不同的声音,信任就此慢慢开始动摇。在成效还没出来之前,信任就因为”三人成虎“给搞没了。没了信任,任何一个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便会在成效没显现出来前就离开。

随着主导人员的离开,所有的一切都又回到了初始的状态。就这样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真不知道这是中国零售业的悲哀还是中国人的悲哀……

而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最缺乏的能力我觉得是向上沟通的意愿。主要是指,在困难的时候,职业经理人往往因为自己的能力高,在沟通无效的时候,就明显缺乏进一步的沟通的意愿,心高气傲就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可老板最终还是不信任自己,这样的结局就让人灰心。在工作的表现又让资方觉得:又要起异心了,给了那么重要的权力,他会不会吃回扣,伤害到公司利益。那就缩减权限,防止利益受到伤害。当职业经理人发现权限受限,又再次心生不满,又更加灰心,又更加不主动沟通和努力工作(实际上也没办法展开)……就这样不停的恶性循环,直至经理人离开……虽然说这样的职业经理人不能代表所有的零售职业经理人,但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却又非常的典型。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呢????

b2li- 该帖于 2015-8-14 10:38:00 被修改过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