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零售企业日子过得很艰难,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不好过。雄厚资本支持下的电商兴起使得消费分流,经济新常态下消费乏力,各项运营成本剧增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不利因素从现行趋势看不会消失,所以转型被众多零售企业提上了快车道。
企业这种自我加速转型的做法也得到了社会支持和认可。转型就意味着打破过去的模式和做法,就意味创新和尝试,同样结局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但在大家看来探索者即便失败了也亦然是巍然屹立的英雄。
可是这两年在商业重新洗牌之时,零售圈也上演了一幕幕“皇帝的新装”,令人哭笑不得的同时也为零售企业转型捏一把汗。汗从何来,一切建立在不真实数据基础上的运营都不具有可持续性,都是空中楼阁。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从现实中提取的版本。
第一集:吹气
所谓吹气就是虚增销售,虚增销售由来已久并非这两年才出现。常用手法:
1、供应商零毛利收银线空买,随后收货部空收,当然也有演技手法做的真的,实买实收的;
2、积攒大宗团购销售现金,待销售不达标时充进销售,以免完不成预算次日在老板面前解释;
3、为避免当日完不成销售次日受责罚,有门店管理层自己掏钱买销售而次日服务台退货的。如此门店管理层自己掏钱之事还有一些处理不动销商品时,先买后退,不动销数量为零,报表显示的特别漂亮。
还有很多吹气方法,吹气并非实体企业专有,线上企业同样也在吹气。也许你或你的企业正在表演着这场戏,你更清楚自己用的是哪种演技。
第二集:灌水
何谓水也,即利润。利润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很难从下游消费者身上挖掘,但是处于全国和区域强势地位的零售商仍然可以通过“霸王合同”实现利润增长。我一个朋友拿着他的合同给我哭诉。大意是超市方规定了在上一年基础上增加销售XX%,如若没有完成,未完成部分的毛利超市方仍然从货款中扣除。作为区域代理,不与这样的零售商合作又完不成厂家任务,在零售商霸王条款前毫无利润反而两头受气。
更好玩的是,某零售企业在销售不理想但是毛利达成很好的情况下,很多段子手和马屁精浓墨重笔的描述了该企业品类管理如何之强,竟然也能头头是道分析出来,殊不知这背后包涵了多少供应商的血和泪。
第三集:变脸
变脸之术的根本最终还是自己那张容貌。当下电商盛行,很多零售企业纷纷上马电子商务,以期待线上线下形成强大合力。怎么做强大,其实大家都知道行业专用语言:提升顾客体验。以某上线的零售企业为例,不去专心倾听顾客声音,反而是硬性给门店定每日线上销售任务。最终导致推广员工苦不堪言,无奈之下只好自己或者自己的亲朋来帮助完成。更可笑的是一方面是全国各地员工的苦不堪言,一方面是高管们对自己线上业务“前景一片大好”的描述,这背后一线人员的血与泪不知道是高管们是真不知还是装不知。
第四集:喇叭
喇叭的功能是音量大,传播远。当下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就是没人承认自己做的不好,即便是不好也要把它描绘的很好。
有些老总出来做演讲时喜欢粉饰自己的数字,把销售和毛利翻倍的增长,把自己新的尝试吹嘘的飘在高空中,加之很多不负责任的段子手助推,貌似永远都飘在天上一样。更可笑的一个现象就是老总在外面吹嘘,自己的员工听到老总说出的数据近乎崩溃,拿出计算器算一下老总说的是真实数据的几倍。
尝试创新一定能得到业界支持,勇于创新本身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贡献,结果如何应该如实道来,供社会参考。如果不负责任的把数据吹嘘的翻了几倍除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之外,生怕对业内一些人士造成误导。
炒概念,建理念,最后用嘴来验证自己的概念、理念、举措都是正确的超前的,最后误导了行业,害了自己。
第五集:搅局
在线上线下忙于交战之际。一些咨询培训公司也忙于搅局。这些年我们的咨询培训界存在大量的虚假宣传。例如培训讲师履历造假,夸大拔高自己的任职简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己的工作履历存有诚信问题,你又有何德来帮助别人呢。更有甚者自封一个所谓的“XX专家”“XX第一人”,感觉自己多么牛气。
不说了,不说了,类似皇帝新装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中国零售需要回归诚信和真实,不能再这样自欺欺人了,如此下去2016年仍然不会有真实的突破,时间耗不起,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如此宝贵。
为此零售啄木鸟计划在2016年做好监督工作,把继续还在上演皇帝新装的企业和个人进一步挖掘事实依据,进行披露,目的就是让行业回归真实,让新装之人裸奔于众人之前。
责任在肩,夙夜前行!
2016-01-26 10:22被设为精华,积分加20,金币加4- 该帖于 2016/1/25 8:53: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