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老师这种岗位仅限存在于学校这样教书育人的环境中,现在才发现一家企业也是迫切需要有一位好的老师,来做好企业的知识传达和育人。
总部的指令无法传递到店铺终端;一线员工流动严重,对于企业和产品了解不完全,导致很多好的产品无法传递给消费者;一线好的零售经验无法共享,导致经验流失;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反馈无法最终反馈到总部。对于零售企业来说,终端店铺就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互动的最重要窗口,所以如何做好总部与终端店铺之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就显得尤其重要。
所以每一家零售企业都需要设立类似老师这样一个岗位,也许这是一个人,也许这是一个团队,作用就是承前启后。
作为老师,他们需要做好知识的化简为繁的工作,以及如何让接受者更好的理解。他们更需要做好知识的收集整理工作,最后把经验分享。
首先他们是知识输入者,这些知识我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文化和理念;2、门店在售产品知识;3、门店销售技巧和案例;4、顾客接待技巧和案例。每一个知识体系下面应该又是无数的小知识点,所以在输出也是有技巧的,不然很容易造成顾此失彼,记住这点忘了那点。这些知识一部分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产品设计理念,产品故事包装等等,作为老师的他们必须自己先吃透理解这些知识;另一部分则来自于积累,他们必须经常和一线员工交流,把在一线发生的好的销售经验整理成一个个简单易学的案例,以便知识输出时随时调用;再有一部分知识则来自于其他人的经验,也就是他们需要勤看书,勤收集,勤整理,最后把这些知识积累成自己强大的培训体系。在知识输入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输入新的内容。这样他们才具备了一个好老师知识渊博的基础。
当知识源源不断输入到他们体系,构成一个知识库以后,他们就可以成为一个知识的输出者。
一线员工文化素养低,流动严重,对于复杂的知识,他们接受程度很低,所以即使有些企业把各种企业文化产品知识做得非常完美细致,最终会发现终端店铺消化比例非常之低。这时候,一个好老师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他们曾经输入了非常多的知识,但是如果照本宣科,把一些资料照着念,或者把一些经验案例做得文绉绉,那么零售一线员工的接受程度就会很差。我曾经以为,知识渊博者即可成为一名好老师,现在才发现,如何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如何把自己的知识化繁为简地输出,如何把输出的知识做成便于接收者理解消化的内容,才是一个好老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我来分享一个曾经作为文科生的我如何应对那些任务超级繁重的知识记忆工作的案例。每次考试前,我都会把老师要求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把这些重点分成若干大的知识点,每个大知识点下面就会有若干的小知识点。最难记和考试最容易失分的则是这些若干小知识点,因为大部分人都丢三落四,不能把全部知识点写齐全。我就每次给一个大知识点画一个图(我绘画超烂,画图是为了记忆有趣和方便),每个知识点都分布在这张图中,有些靠象形记忆,有些则靠音似记忆,每次考试答题,我就先调出这个图,然后根据图把答题要点罗列出来,最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补充完整,很神奇的是我这样考试每次都能得高分,我还把这方法分享给了我同学,当时我们一起复习的几个人分数都得的蛮高。
一开始,我一直觉得自己这种纯粹属于取巧,不值得学习和模仿。但是,慢慢地,我发现生活中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取巧的方式,这样非常有助于知识的消化和记忆,甚至是输出。
对于一个服装零售企业来说,一些店员则需要非常熟悉服装的面料,设计理念,版型等等内容。服装的SKU那么多,对每一个SKU都能做到顾客拿起衣服,就能给顾客介绍这是什么材质的,这些材质有什么优点,版型怎么样,设计理念怎么样,这对一些员工来说是非常难的。
如果一个企业的老师,能够和我记忆文科知识一样,先做好知识的归类(比如为方便记忆,一样材质的SKU放在一起,一样版型的SKU放在一起),然后再选出重点,再对重点需要记忆的知识做好简化记忆的方法(比如我常使用的画图),再把这些知识给一线员工做一遍培训,估计知识消化率就会理想地多。如果能进行反复几遍的培训和讲解,这样大部分知识就能真正达到一线。如果一线员工能够顺口就和顾客聊那么多材质版型设计理念等等的内容,瞬间就能拉近和顾客的距离,促成销售就会更容易。其他的零售知识的培训和记忆应该也是大同小异。
愿每个零售企业都能知道一位好老师,让知识能够更好地被传播和接受!
(原文刊于《今日零售》2月刊 作者:胡柯柯 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