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超10亿还有可能,关键是提前了40-50天就破10亿了,也就是说全年业绩最起码要达到11.5亿以上。还有销售额的口径是什么,不同的口径差个2-3亿都正常的。
可以看出盐城商家最近按耐不住有些狂躁,盐城金鹰11月15日实销还没有8亿就说销售突破10亿,盐城商业大厦说11月10日突破10亿,明显的抬杠,盐阜人民商场也好事说今年已完成了7.26亿。
只是提醒一下各位乙方,小心甲方吹的数据。
另外,盐城总业绩是不可能超过扬州的,扬州目前在江苏江北地区前三名还是相当稳固的(另有徐州和南通)。
此外,上海的社区化消费越来越高,餐厅娱乐及中档品牌服装受欢迎,其他商品要看情况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场比较平缓,1到9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49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增长的幅度比去年下降了6%,物价实际增长速度不到7%。市场平缓主要原因一是世博的关系,去年因为有世博效应,把销售基数大大提高,今年客流大大减少,像上海的星级宾馆上半年出租率是52.6%,旅行社接待海外入境人数同比下降33.3%。第二物价指数高起,消费信心低迷。1到9月份上海CPI同比上升了5.2%,食品价格上浮一直在10%以上,影响了消费信心。第三因素就是宏观调控以后上海房地产市场以观望为主,上半年房地产销售面积比去年同期下降17.1%,存量房面积下降了32.4%,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使装潢、家居市场受到拖累。第四,监管力度增强,商场促销谨慎。第五,股市萎靡不振,经济增长减缓,像第三方支付和购物卡专项整理,对经济销售也产生一些影响。预计全年市场增长幅度在12%左右。
第二,社区商业异军突起。社区商业的增长幅度快于市级商业中心区,社区商业多的区域1到9月份增长幅度基本都在15%左右,有的还要更高,但是市级的黄埔增长只有5.1%,静安10.1%。第二就是社区商业的购物中心快速崛起,到去年底全市已经开业的购物中心74家当中,社区型购物中心占了21家,营业面积占了30%。去年一年社区购物中心营业收入是114亿,比上一年增长36.3%,增长幅度高于购物中心的整体水平。第三就是社区百货、社区大卖场发展迅猛,功能日趋多元,而且从大卖场、百货店逐步向社区型转变,购物增长比较明显。
第三,社区商业成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第一是因为市场的需求,中心区地块日益紧缺,再加上交通的改善,尤其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居住向边缘地区延伸,新的社区不断形成,郊区新农村的建设使郊区社区发展加快。不止是居住区,还包括工作社区、新城的郊区社区,还有大学城、科教园区、开发区都离不开配套,所以园区也属于商业的范畴。40%左右的消费者在居住区附近,更何况像一些大学园区、科教园区、开发区工作和居住都在同一个社区,这个比例更加好。社区商业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消费,还为居民提供了休闲、交往的场所,饭后散步、朋友交往都可以在社区商业中心进行。另外,社区商业在一定条件下会升级,有的因为商业交通、体量的增大,辐射圈扩大,就演变为地区性的市一级的商业中心,比如像天山,原来是属于社区商业,但是因为交通的发达,商业体量的增大,现在已经升级为新虹桥商业中心。
社区商业在规划当中都列为重点,像上海商业布局规划、上海商业十二五规划都把社区商业列为重点,并把业态进行要求,有基础业态,指导型业态就是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像标准化拆厂、维修、废旧物品回收等等,这些政府都要支持。对各个社区的指导型业态分成三个层级,社区商业中心、居住中心、街坊商业等等。
第三个,社区商业的发展是政府的要求,市领导、区领导对社区商业非常重视。前两天在上海开了社区工作会议,俞正声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着力加强贴近民生的社区商业,要将郊区社区工作摆在更加图纸的位置。宏观调控以后有相当部分转向社区商业地产,第二社区商业也确实提升了商品住宅的价值,就是社区商业配套完善,你这个住宅卖价相对高一些。另外,居民也特别关注。
第四,社区商业可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利益很大,但是开发的盲目现象还是存在,需要进一步调研和分析。社区商业的特点,一是消费层次多样化,各个社区的层次拉得非常开。不仅是购物,还有餐饮、娱乐、休闲等等,业态也是多样化,就是新的业态在社区逐步会出现。第二个就是社区商业的规模和定位的依据,一个就是周边的居民数量、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白领的数量和生活水平,还有单位团体的需求,还有流动人口。第三个就是社区商业开发进度的把握,一个是跟社区建设的要求,跟人口的导入等等都要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