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零供之间的关系由若干个中间流通商在衔接。而中间流通商的规模及实力是非常强大的,这在零供博弈中就不存在以大欺小,一家零售商可能会与25家供应商进行业务联系,其中可能只有两三家是厂家(如可口可乐等公司),其他都为中间流通商。价格的谈判在年初就已签订,利润来源90%是买卖差价。
中国人喜欢谈判,进行心理博弈,而日本的零供之间的关系因为实力上的均衡博弈方面就显得比较简单,10%的销售返利、90%买卖差价,日本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国内无法比拟的,所以年初约定后,平时双方基本不谈价格,谈的更多的是如何做好销售,邮报一周两档,讨论的是选品,让利由零售商自己承担。
通道费的罪与罚:以收取通道费为主的盈利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零售未来正常的发展,使原本简单的零售机制变得复杂。增加了更多的博弈,而减少了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家乐福是鼻祖,从表面上看他是罪魁祸首,但其根本还是中国人的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使然,这不仅仅是零售的问题,这更多的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通道费问题的解决:要改变这么多年的习惯的盈利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必须是行业当中具有绝对话语权的企业才能去重新制定游戏规则。更何况还需要政府的智慧去解决太多的社会性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很显然当初这个系铃人已经垂垂老矣,他已经不具备话语权。谁才能、才愿意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日本的卖场里是没有电子秤的,他们的东西全按个卖,因为所有的都差不多大,也许是从生产的时候就一样大了。实在无法一样大的,就把他按标准包装成一样大。
(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 战略研究中心经理 吴敏锋)
我就不明白了,日本的零售经验真的有那么好么?不是固步自封,不是仇恨日本,而是日本人的工作习惯和行为道德规范根本就不适合中国人。7-11进驻中国的时候考察了全国所有地区的商业系统,当某个超市的员工或领导还在傻呵呵的数着问卷调查公司送来的咨询费时是,殊不知人家把咱们家底都摸透了。根据现有国情7-11大幅度的更改了经营的运作模式,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风土人情!这是因为商战商情!!!
为何中国某些商超老总找到日本某某超市总能受到热情的接待?为何德国商业机构去日本考察却被严格监视?那是因为国情不一样,商业上的共通性不一样。严格的说,经商环境中国和日本没有可比性,最起码短期内不会。日本人巴不得你马上跟在他的后面学习,学习人家的永远是照猫画虎,永远被人牵着鼻子走。德国不同,经商环境和日本相近,结果导致日本人拒绝与德国人共同交流。
通道费用?思考的人多了去了,谁能改变得了?我记得某超市曾经放言不收相关费用,半年后怎样?经商经商,无奸不商,你不把利润最大化还能干啥?回家念道德经吗?
中国人买东西尤其是生鲜,内心总有种对比,大为好、颜色次之、口感再次之,这是普通家庭妇女的生活写照,你难道要进一堆一个摸样一样大小的土豆让她买么?
“实在无法一样大的,就把他按标准包装成一样大?”消费者百分之百的会认为这是处理品,要不然为何要去掉一部分?不同的地域本就有差异,何况跨洋过海乎?中国古有丝绸之路,现有制造万国,为何非要迷信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