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时无聊便在口袋里找出一个硬币扔给他并同他攀谈起来。乞丐很健谈。
“……我只在华强北一带乞讨,你知道吗?我一扫眼就见到你。在茂业买levi’s,一定舍得花钱……”
“哦?你懂的蛮多嘛!”我很惊讶。
“做乞丐,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他说。
我一愣,饶有兴趣地问“什么科学的方法?”
“你看看我和其他乞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先?”我仔细打量他,头发很乱、衣服很破、手很瘦,但都不脏。
他打断我的思考,说:“人们对乞丐都很反感,但我相信你并没有反感我,这点我看的出来。这就是我与其他乞丐的不同之处。”
我点头默认,确实不反感,要不我怎么同一个乞丐攀谈起来。
“我懂得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对于我的竞争对手,我的优势是我不令人反感。机会和威胁都是外在因素,无非是深圳人口多和深圳将要市容整改等。”
“我做过精确的计算。这里每天人流上万,穷人多,有钱人更多。理论上讲,我若是每天向每人讨1块钱,那我每月就能挣30万。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给,而且每天也讨不了这么多人。所以,我得分析,哪些是目标客户,哪些是潜在客户。”他润润嗓子继续说,“在华强北区域,我的目标客户是总人流量的3成,成功几率70%。潜在客户占2成,成功几率50%;剩下5成,我选择放弃,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在他们身上碰运气。”
“那你是怎样定义你的客户呢?”我追问。
“首先,目标客户。就像你这样的年轻先生,有经济基础,出手大方。另外还有那些情侣也属于我的目标客户,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不丢面子也会大方施舍。其次,我把独自一人的漂亮女孩看作潜在客户,因为她们害怕纠缠,所以多数会花钱免灾。这两类群体,年龄都控制在20~30岁。年龄太小,没什么经济基础;年龄太大,可能已结婚,财政大权掌握在老婆手中。这类人,根本没戏,恨不得反过来找我要钱。”
“那你每天能讨多少钱。”我继续问。
“周一到周五,生意差点,两百块左右吧。周末,甚至可以讨到四、五百。”
“这么多?”
见我有些怀疑,他给我算了一笔帐。“和你们一样,我也是每天工作8小时,上午11点到晚上7点,周末正常上班。我每乞讨1次的时间大概为5秒钟,扣除来回走动和搜索目标的时间,大概1分钟乞讨1次得1块钱,8个小时就是480块,再乘以成功几率60%[(70%+50%),得到将近300块。”
“千万不能黏着客户满街跑。如果乞讨不成,我决不死缠滥打。因为他若肯给钱的话早就给了,所以就算腆着脸纠缠,成功的机会还是很小。不能将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施舍欲望的客户身上,不如转而寻找下一个目标。”
强!这个乞丐听上去真不可貌相,倒像是一位资深的市场营销总监。
“你接着说。”我更感兴趣了,看来今天能学到新的东西了。
“有人说做乞丐是靠运气吃饭,我不以然。给你举个例子,女人世界门口,一个帅气的男生,一个漂亮的女孩,你选哪一个乞讨?”
我想了想,说不知道。
“你应该去男的那儿。身边就是美女,他不好意思不给。但你要去了女的那边,她大可假装害怕你远远地躲开。”
“再给你举个例子。那天cocopark门口,一个年轻女孩,拿着一个购物袋,刚买完东西;还有一对青年男女,吃着冰淇淋;第三个是衣着考究的年轻男子,拿着笔记本包。我看一个人只要3秒钟,我毫不犹豫地走到女孩面前乞讨。女孩在袋子里掏出两个硬币扔给我,并奇怪我为什么只找她乞讨。我回答说,那对情侣,在吃东西,不方便掏钱;那个男的是高级白领,身上可能没有零钱;你刚从超市买东西出来,身上肯定有零钱。”
有道理!我越听越有意思。
我一时无聊便在口袋里找出一个硬币扔给他并同他攀谈起来。乞丐很健谈。
“……我只在华强北一带乞讨,你知道吗?我一扫眼就见到你。在茂业买levi’s,一定舍得花钱……”
“哦?你懂的蛮多嘛!”我很惊讶。
“做乞丐,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他说。
我一愣,饶有兴趣地问“什么科学的方法?”
“你看看我和其他乞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先?”我仔细打量他,头发很乱、衣服很破、手很瘦,但都不脏。
他打断我的思考,说:“人们对乞丐都很反感,但我相信你并没有反感我,这点我看的出来。这就是我与其他乞丐的不同之处。”
我点头默认,确实不反感,要不我怎么同一个乞丐攀谈起来。
“我懂得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对于我的竞争对手,我的优势是我不令人反感。机会和威胁都是外在因素,无非是深圳人口多和深圳将要市容整改等。”
“我做过精确的计算。这里每天人流上万,穷人多,有钱人更多。理论上讲,我若是每天向每人讨1块钱,那我每月就能挣30万。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给,而且每天也讨不了这么多人。所以,我得分析,哪些是目标客户,哪些是潜在客户。”他润润嗓子继续说,“在华强北区域,我的目标客户是总人流量的3成,成功几率70%。潜在客户占2成,成功几率50%;剩下5成,我选择放弃,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在他们身上碰运气。”
“那你是怎样定义你的客户呢?”我追问。
“首先,目标客户。就像你这样的年轻先生,有经济基础,出手大方。另外还有那些情侣也属于我的目标客户,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不丢面子也会大方施舍。其次,我把独自一人的漂亮女孩看作潜在客户,因为她们害怕纠缠,所以多数会花钱免灾。这两类群体,年龄都控制在20~30岁。年龄太小,没什么经济基础;年龄太大,可能已结婚,财政大权掌握在老婆手中。这类人,根本没戏,恨不得反过来找我要钱。”
“那你每天能讨多少钱。”我继续问。
“周一到周五,生意差点,两百块左右吧。周末,甚至可以讨到四、五百。”
“这么多?”
见我有些怀疑,他给我算了一笔帐。“和你们一样,我也是每天工作8小时,上午11点到晚上7点,周末正常上班。我每乞讨1次的时间大概为5秒钟,扣除来回走动和搜索目标的时间,大概1分钟乞讨1次得1块钱,8个小时就是480块,再乘以成功几率60%[(70%+50%),得到将近300块。”
“千万不能黏着客户满街跑。如果乞讨不成,我决不死缠滥打。因为他若肯给钱的话早就给了,所以就算腆着脸纠缠,成功的机会还是很小。不能将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施舍欲望的客户身上,不如转而寻找下一个目标。”
强!这个乞丐听上去真不可貌相,倒像是一位资深的市场营销总监。
“你接着说。”我更感兴趣了,看来今天能学到新的东西了。
“有人说做乞丐是靠运气吃饭,我不以然。给你举个例子,女人世界门口,一个帅气的男生,一个漂亮的女孩,你选哪一个乞讨?”
我想了想,说不知道。
“你应该去男的那儿。身边就是美女,他不好意思不给。但你要去了女的那边,她大可假装害怕你远远地躲开。”
“再给你举个例子。那天cocopark门口,一个年轻女孩,拿着一个购物袋,刚买完东西;还有一对青年男女,吃着冰淇淋;第三个是衣着考究的年轻男子,拿着笔记本包。我看一个人只要3秒钟,我毫不犹豫地走到女孩面前乞讨。女孩在袋子里掏出两个硬币扔给我,并奇怪我为什么只找她乞讨。我回答说,那对情侣,在吃东西,不方便掏钱;那个男的是高级白领,身上可能没有零钱;你刚从超市买东西出来,身上肯定有零钱。”
有道理!我越听越有意思。
原版真实故事:
我要从徐家汇赶去机场,于是匆匆结束了一个会议,在美罗大厦前搜索出租车。一辆大众发现了我,非常专业地停在我面前。这一停,就有了后面的这个让我深感震撼的故事,像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
“去哪里?”
“机场。”
“好的。”司机好像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继续说:“我在徐家汇就喜欢做美罗大厦的生意。接到你之前,我在美罗大厦门口兜了两圈,终于被我看到你了。从写字楼里出来的,肯定去的不近。”
“哦,你很有方法嘛!”我附和了一下。
“做出租车司机,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他说。
我一愣,顿时很有些兴趣:“什么科学的方法?”
“要懂得统计。我做过精确的计算,我每天开17个小时的车,每小时成本34.5元……”
我打断了司机的话:“怎么算出来的?”
“你算啊,我每天要交380元的份子钱,油费大概210元左右。一天17小时,平均每小时固定成本22元,交给公司平均每小时12.5元油费。这是不是就是34.5元?”
我有些惊讶,我打了10年车,以前的司机都和我说,每公里成本0.3元,另外每天交多少钱之类的。
“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时间算。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7分钟。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0元,大概要开10分钟,也就是每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钟的成本,就是9.8元。不赚钱啊。”
太强了,这位师傅倒像是一位成本核算师。“那你怎么办呢?”
“千万不能被客户拉了满街跑,而是通过选择停车的地点、时间和客户,主动决定你要去的地方。”
我非常惊讶,这听上去很有意思。
司机继续说:“有人说做出租车司机是靠运气吃饭的职业,我以为不是。你要站在客户的位置上,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
这句话听上去很专业,有点像很多商业管理培训老师说的“put yourself into others shoes”。
给你举个例子,医院门口,一个拿着药的,一个拿着脸盆的,你带哪一个?
我想了想,说不知道。
“你要带那个拿脸盆的。一般人小病小痛的到医院看一看,拿点药,不一定会去很远的医院。拿着脸盆打车的,那是出院的。从医院出来的人通常会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健康才最重要。那天这个人说:走,去青浦。眼睛都不眨一下。你说他会打车到人民广场,再去坐青浦线吗?绝对不会!”
我不由得开始佩服起这个出租车司机。
“再给你举个例子。那天人民广场,三个人在前面招手。一个年轻女子,拿着小包,刚买完东西;还有一对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个是个里面穿绒衬衫的,外面羽绒服的男子,拿着笔记本包。我看一个人只要3秒钟,之后毫不犹豫地停在这个男子面前。这个男的上车后还没说去什么地方就忍不住问我‘为什么你毫不犹豫地开到我面前?’”
司机回答说:“中午的时候,还有十几分钟就1点了。那个女孩子是中午溜出来买东西的,估计公司很近;那对男女是游客,没拿什么东西,不会去很远;你是出去办事的,拿着笔记本包,一看就是公务,而且这个时候出去,估计应该不会近。”
那个男的就说:“你说对了,去宝山。”
“那些在超市门口、地铁口打车,穿着睡衣的人可能去很远吗?可能去机场吗?机场也不会让她进啊。”司机越说越有兴致。
“有道理!”我越听也越感觉有意思。
“很多司机都抱怨,生意不好做,油价又涨了,都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我说,你总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自己将永远不能得到提高。从自己身上找找看,问题出在哪里。”
这话听起来好熟,好像是“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你自己”,或者Steven Corvey的“影响圈和关注圈”的翻版。
“要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来做生意。天天等在地铁站口排队,怎么能赚到钱?”司机继续说:“在大众公司,一般一个司机三四千,做得好的大概五六千左右。全大众2万个司机,大概只有两三个司机,每月能拿到八千以上,可谓万里挑一。我就是这两三个人中间的一个,而且很稳定。”
太强了!到此为止,我已经对这个出租车司机佩服得五体投地。
到了机场,我给他留了一张名片,说:“你有没有兴趣这个星期五到我办公室,给微软的员工讲一讲你怎么开出租车的?给我电话。”在飞机上,我迫不及待地写下了这堂生动的MBA课。
给微软经理上过MBA课
沪上"第一的哥"臧勤
油价破8,开出租月入过万
在上海虹桥宾馆门口的马路两边,站了两个正准备打车的人。一个是拎着蛇皮袋的老伯伯,马路对面是穿西装、打领带、拖着拉杆箱的年轻帅小伙。如果换成你是出租车司机,会选择哪个客人?
"我不选那个年轻帅小伙。"臧勤的选择似乎与众不同。他的理由并不复杂,顺着那位老伯的方向,左右手转弯都是上高架,路程较远。而那位帅小伙一看就像是去比较近的虹桥机场或者虹桥火车站。
结果不出他所料,老伯是远路探亲的。在出租车驶过的一瞬间做出准确的判断,显然是考验思考和判断能力。
同样"一分钟",不同性价比
2006年3月,微软(中国)部门经理刘润的一篇《一个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一堂MBA课》在网上广泛流传,将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出租车司机臧勤推到公众视线之内,一时间成为家喻户晓的"草根英雄"。当年月入超8000元、开车透着企业管理思维的臧勤,一套套理论令人耳目一新。臧勤毫不避讳地说:"学会当自己开的出租车的CEO,当然前提还是要保持快乐的心态。"
"控制空车率、速度产生效益、距离产生效益,这三者的合理组合,是对出租车司机最大的考验。"在工作中透出管理思维。
臧勤和老朋友刘润的故事还在继续。前不久,从北方出差回到虹桥机场的刘润,需要马上到浦东机场赶航班前往泰国。在通知臧勤去机场接他之前,刘润让臧勤先去他家找保姆拿了资料、换洗衣服,然后再将他从虹桥送到了浦东机场,而臧勤途中还顺便帮刘润买了一份麦当劳,最后还将刘润换下的衣物送回家中。当然,从臧勤去刘润家拿东西到送东西回去,全程打表,这一趟300多元。
学会"跟乘客谈恋爱",这是臧勤的最新心得。成功的案例很多,如某家法国公司让臧勤接一位香港客人,臧勤从南京路到豫园的路上,一路讲解上海的历史典故和风土人情,细到如何挑选小吃。香港客人十分感动,接下来的几天,主动要求臧勤接送兼做接待导游,费用是100元/小时。
臧勤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5家外资企业接送客人的业务第一选择是他,看中的就是他能带来的"增值服务"。
月收入过万,班组里却排不进前三
在油价"破8"的背景下,当记者问臧勤现在每个月收入还能否保持在8000元以上时,他笑呵呵地竖起了5根手指:"现在每个月收入至少五位数。"
不过,他还是谦虚地说:"在我们班组里,已经排不进前三了。"他嘴里的班组,是大众出租车公司以他名字命名的"臧勤班组"。
臧勤成名之后,2006年8月大众公司以臧勤的名字成立了"臧勤班组",最早有24位成员,当初刚刚成立时班组成员平均收入为4000元左右。公司的目的就是想看看,臧勤这套成功的法则,能否复制。
5年多时间过去了,"臧勤班组"在老大哥臧勤的传授之下,平均月收入从4000多元上升到了目前的8000多元。"恋爱理论"、"增值服务"、成本核算、时间管理等等臧勤总结出的规律,被20多位成员不断创新,他们成为了大众公司内效益最好的班组之一。
如今的臧勤,依旧快乐地当着他自家出租车的CEO,他也每个月都受邀前往一家企业,利用自己开车得来的灵感,讲讲怎样在工作中寻找快乐;他甚至还可以休息几天,到湖南卫视"快乐女声"9进8做现场评委。
乞丐:零资源店长
By 老郭
联商网有本刊物叫《店长》,受众是国内零售业服务业数百万计的各式店长(经理),但不知阁下有没有想到有一个行业的“店长”,他们既没有店铺、资金和商品,也没有伙计(人力资源)他们完全依靠各种创意针对不同的市场设计不同的产品并对自己进行多种多样的包装,然后获取收益。
想到什么行业了吗?现代乞丐是也。
为什么要说是“现代乞丐”呢,因为他们和十多年前的先辈(破衣烂履、蓬头垢面、一身臭气、愁眉苦脸、拿着破碗,以讨人嫌的本色演出换取同情和怜悯,从而得到小额施舍)的操作模式,已经有了太大的不同。
如今的乞丐,俨然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代表,他们中已经有不少人懂得SWOT分析(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制定或调整策略,达成目标),会分析哪些是目标客户、哪些是潜在客户,会成本核算,会制定营销策略、寻找差异化的蓝海市场(突破原先传统的婆婆妈妈阶层,挖掘更加有消费力的年轻人市场,这方面很象传统大众百货向流行时尚百货的升级改造)。在日常经营方面,品质管理、市场需求管理、客户心理调查、流行时尚趋势研究、陈列管理以及服务管理等也做得一丝不苟。
看官您读到这里,如果觉着有点犯糊涂,或者不相信丐帮这没有技术的传统夕阳行业,已然发生巨变的话,可到大城市的地铁车厢里走上一走,瞧上一瞧,眼见为实。当然,时间要选对,上班早高峰时乞丐是不会凑热闹的,因为环境太拥挤,根本没有余地去拿钱。
假如你有幸于晚上七到九点,乘坐地铁,那么,在同一节车厢,你可能会陆续遭遇弹着吉他唱着歌的年轻帅哥、扎着羊尾辫穿着补丁服拿着发黄旧书包的小女生、口中念念有声穿着僧服的“俗家弟子”、拖家带口的残疾老爸……此时不要以为到了奇幻王国,因为当这些人从你眼前缓慢地经过时,你会发现他们有着一致的经营目的:要钱。
这么多乞丐聚集一堂,竞争不可谓不激烈,但他们的目标市场各不相同,唱歌的帅哥针对文艺青年阶层尤其是文艺“女”青年,拿旧书包的小女生主打爸爸妈妈阶层,“俗家弟子”杀伤面更广一些,残疾老爸家庭则是男女老少通吃。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这些乞丐非常注重陈列管理(道具、服装、化装颇为精心)、服务管理(一有收获就会说谢谢或点头致意)和行销策略(会根据市场回馈不断进行调整,出勤率更是非常自动自觉)。
城市里的乞丐纷纷选择地铁作为他们的“商铺”,进行怜悯心的“贩卖”。此番黑色幽默式的戏剧化场景,在某个夜晚会让你目不暇接,甚至目瞪口呆。但是,但是,更值得佩服的“创意”还有。
下午五点过后,某栋甲级写字楼的外面突然出现了一个文质彬彬戴着眼镜低头不语的大男生,他穿着专业冲锋衣裤,背着专业登山包,一手拿着太阳帽,一手拿着登山仗,可谓全副武装到牙齿,他面前的地上用中英文双语写着:钱包被偷而乞讨,只求200元可以买火车票加晚饭。这位“大男生”的时间、地点不得不说选得好,此时用于收钱的太阳帽里已经飘着多张5元、10元以及一张20元,零钱钢镚(其他乞丐的主要收入)帽子里完全没有,因为怀疑心强警惕性高的人一分也不会给,普通收入人群见他这身行头甚至会羡慕呢,又怎可能付费,所以上钩的大多是收入高且喜欢旅游的年轻白领。他的主要目标是刚刚下班的白领丽人,真要收到百元大钞,短时间内到手的一笔就相当于其他乞丐半天的收入了。
这位“高手”就是高档定位(定位已经接近与经营奢侈品的高档商场),利用登山杖的流行时尚性玩体验经济而打开一片蓝海市场。类似的演出还不少,比如某高档住宅区门或者某高档商场门口没有学费的美术学院“女大学生”,道具是画了一半的素描。
国内还出现了打扮成财神或者猪八戒向沿街小店老板乞讨的案例,但由于化装技术落后扮相不够吸引人所以收益很一般。而据说海外的乞丐同业更有打扮成既可爱更可怜的被遗弃的KITTY猫其他时尚流行的动漫人物(市场竟然是出人意料的中小学生,贪食的“懒羊羊”估计在国内也大有市场),英俊帅气但落难的青蛙王子,甚至被后母赶出家的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等等,这些创意的想象力让人叹服之外(行销策略),扮相的可爱与精美的道具也是制胜的法宝(陈列管理)。
曾在网上看到的某普通乞丐的生意经,也颇值得回味。他们有三大主要目标客户群:一是衣着体面的年轻先生,他们多数有一定经济基础,通常出手较大方。二是年轻情侣中的男性,他们为了在女朋友面前不丢面子也会大方施舍。这两类群体的年龄一般在20至30岁左右,因为年龄太小,没什么经济基础;年龄太大,可能已结婚,财政大权掌握在老婆手中。三是独自一人的漂亮女孩,她们则是潜在客户,因为她们害怕纠缠,所以多数会花钱免灾。
当然,真诚与创意兼备的乞丐也还是有的,被称为史上最牛乞丐的夏海波就是一例。纸牌上写“要饭”,并用英文“BEGLIFE”注解,背上挂着“www.9195(救一救我).com”、“海波一生情”等内容的条幅,以及媒体报道他的文章,从他脖子一直延伸至脚后,乞讨时不蹲、不跪、不坐,直立于闹市,要么看书,要么沉默。除此之外,夏海波还有不少特别之处,他在网上开了博客,点击率已逾50万;他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也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他印有名片,上面冠有诸如“行为艺术家”、“文学爱好者”、“人间乞者”等头衔;他在坚持写作,著书《行乞日记》……
另外,还有些现代乞丐则运用唱歌、吹笛子、弹吉他、扮演雕塑、在地上写字作画等方式,通过各种才艺表演(可称他们为没有经纪人的演艺人),让人们驻足,投去好奇心与同情心,这些或许可以称为体验经济和眼球经济的范畴。
仔细剖析乞丐这种社会现象,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市场竞争与营销策略,以及活色生香趣味横生的故事。也许,这里面也隐含着人们的某些生存智慧。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许多的经验理论和哲学都潜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只要用点心,就能从生活中发现并挖掘到许多MBA课程中学习不到的知识与经验。
2013-01-25 15:42被设为骨贴,积分加20,金币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