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博文选编 -  贴子
3  |  1

主题:“贾”西贝,促预制菜求“真”

张铁

积分:80  联商币:40
  |   只看他 楼主

西贝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张铁

9月15日,西贝餐饮集团发布致歉信,承诺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并宣布10月1日前全国门店完成9项调整措施。

这一纸声明,为历时五天的“西贝预制菜风波”画上了句号。从罗永浩9月10日发微博吐槽,到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并宣布起诉,再到舆论发酵后的急转直下,这场争议掀起了消费者对餐饮行业透明化的集体诉求。

一、事件缘起,一场饭局引发的争端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发表了对西贝的批评:“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他一行5人在西贝北京中粮祥云小镇店消费15道菜,总金额830元。据贾国龙透露,用餐后服务员询问反馈时,罗永浩的随行人员回答“挺好”,并主动累积会员积分。

但一小时后,罗永浩在网络上的发言却截然不同。他详细描述道:“羊排像是隔夜重烤的恶心味道,葱香烤鱼其实是味道醇厚的葱‘腥’烤鱼,而且也是隔夜重烤的味道。”

这场私人用餐体验的分享,意外地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

#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 话题阅读量迅速达到千万级别,数百万网友参与讨论。消费者们纷纷分享自己在餐厅遭遇“预制菜”却不被告知的经历,表达了对餐饮行业透明度的强烈不满。

面对罗永浩的批评,西贝创始人贾国反应强烈。9月11日,他宣布:“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连用三个“一定”显示了他的决心。

西贝迅速推出反制措施:全国370家门店开放后厨参观,承诺“不好吃可退单”,并上线“罗永浩菜单”供消费者验证。这些举措旨在证明西贝菜品的现场制作性和可靠性。

罗永浩并没有退缩,而是在社交媒体上连更26条动态回应西贝,并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实证。他明确提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预制菜贵不贵倒是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知情权。”

争议的核心焦点在于对“预制菜”定义的理解差异。

按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2024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指“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而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被纳入预制菜范围。

然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理解更为宽泛。在很多人看来,只要不是在餐厅后厨现做现炒的菜,都可以被视为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异导致西贝的解释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同。

二、预制菜争议背后的真正问题

随着争议发酵,媒体探访西贝后厨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冰箱里存放的食材保质期长得离谱——冷冻鱼保质期18个月,儿童餐里的西兰花更是长达2年。这些发现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安。

消费者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问题在于高端餐厅将预制菜作为现做菜品售卖且不告知,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许多人担心预制菜中含有非法添加剂,使用劣质或变质的食材。此外,消费者普遍认为,餐厅应该明确告知是否使用预制菜,以便他们做出选择。

调查显示,超六成消费者不愿意在餐厅食用预制菜,尤其是在高档餐厅。他们认为,预制菜的价格应该与现做菜有所区别,不能以次充好。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预制菜国家标准。虽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曾发布相关通知,对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作出界定,但这些规定与公众的日常认知存在差异。这导致企业在使用预制菜时缺乏明确的指导,消费者也难以判断菜品的真实情况。

行业标准的缺失还引发了一些企业的不规范行为。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的幌子,实际使用预制菜,却按照现做菜的价格收费,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这场风波暴露了餐饮行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信任危机。当餐饮企业为了效率和控制成本广泛采用预制工艺时,却没有同步提升透明度,最终导致消费者产生被欺骗感。

据悉,西贝营业额在风波期间大幅下滑,贾国龙透露,10日和11日,西贝所有门店日营业额分别减少100万元,12日预计损失200万至300万元。更严重的是,消费者对西贝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客流量断崖式减少,这充分显示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力量。

三、餐饮透明化时代的到来

9月14日,贾国龙在行业群内表态:“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 这标志着西贝态度的彻底转变。随后,西贝全面暂停后厨参观活动,显然意识到这种自证清白的做法效果有限。

9月15日,西贝发布官方致歉信,承诺做出多项调整:将中央厨房前置工艺尽可能转移至门店现场加工;更换非转基因大豆油;缩短食材保质期等。这些措施直接回应了消费者在争议中提出的主要关切,西贝希望通过这些改变,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这场风波也推动了预制菜行业的规范化进程。据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的“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也将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这将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

罗永浩在事件中多次强调:“我不反对预制菜,在某些情况下,我甚至会主动选择预制菜,比如图省事儿、赶时间,没胃口时对付一下等等。既然预制菜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这一观点代表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立场,不是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要求知情权与选择权。

未来,预制菜行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解决消费者的信任问题。企业应加强自律,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法规,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标识要求;消费者则应增强维权意识,积极参与行业的监督。

写在最后

风波过后,西贝宣布全国门店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并与供应商沟通缩短食材保质期。

这些改变,预计在10月1日前全面落地。

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终于在这场风波后得到重视。餐厅的透明化不再是一种营销选择,而是成为一种行业规范和企业生存的必然要求。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