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合肥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厂长现场来招工》,某企业节后员工缺口很大,企业负责人坐镇人才市场,协助人力资源部门招聘,来体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2011年春节期间重庆市各县市行政干部下到基层农村,做什么来着?是传达政府的倡议书,政府建议当地农民工不要外出打工,留在重庆工作,企业给予较好薪资待
遇的同时,政府还给予相应的补贴政策。
中西部用工争夺战正式开始,部分大企业的西迁等因素,致使中西部地区也迎来了用工需求高峰,为获得农民工的青睐,东部“婆家”和西部的“娘家”使尽了浑身解数。例如,上海派出400辆大巴远征皖苏豫等地挖人。西部则通过“春风卡”、慰问信,承诺收入、住房、保障等以情留人。可以预见,2011年用工荒将会再次蔓延。
2010年对于零售行业而言,用工荒成为零售行业的流行词,缺人成为很多企业头痛的问题。温州某24小时便利连锁企业200多家门店,按人员编制应1600人,实际只有800多人,几乎缺了一半,原本三班倒只能上两班倒。上海家乐福门店缺人严重,员工当天上岗,省去了岗前培训,但还是员工缺口很大。前段时间参加某企业2011年年会,2010年因员工缺口大,导制签约门店春节前无法开业,现在他们担心的不是能签多少个新门店,而是能招多少员工,2011年他们把人员招聘提到首要高度。还有一些企业,即使不缺人,但是基层员工流动率远远超出行业安全系数,我们知道零售行业基层员工正常流动率为30%,如上海家乐福基层员工流动率达到108%,员工不稳定,给予企业管理也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缺人缺人还是缺人,2011年对于很多零售企业来说肯定是发展的一年,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用工荒这道槛必须面对。企业如何出招应对呢?如何解决缺人?如何面对用工荒?笔者认为提高员工职业幸福感是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什么是职业幸福感呢?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1.2010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因而幸福感一词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但中国人幸福吗?一般情况下,国民幸福指标能达到9.0就是较好水平,2009年,国民幸福指数前50位的国家没有中国也没有韩国,但韩国总统重视,每天早上带国民练微笑,还讲当韩国国民爱笑时,也是韩国经济二次腾飞的时候。1990年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为6.64,1995年升到了7.08,但2001年下降到6.60,2010年中国人的幸福指数还在下降,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老百姓比以前有钱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现在中国人为什么没有10年前快乐和幸福了呢?
2.富士康这个全球最大的代加工企业,2010年13连跳被推到了前台的风尖浪口,半年多过去了,这个话题渐渐被大家遗忘,但事件背后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像富士康这种类型的企业,论工资不低,论生活条件不差,但为什么会出现跳楼接连不断呢?笔者认为那是因为员工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幸福感。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什么?那就是效益,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神圣的使命,如何在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着力关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如何才能让第一利益相关者—员工获得职业幸福感呢?有的人说:“工资高就会幸福”;有人说:“能有发展前途就是幸福”;还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快乐胜过黄金------”。我还曾在网上看到一种幸福的诠释:“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的确,对于我们的上辈来说,不愁吃和穿,养活一家人就是一种幸福,当然不同的人说法不同,对幸福感的认识也不同。笔者认为企业应围绕“员工第一”开展职业幸福管理,深谙幸福含义的高明者懂得制造幸福,只有让员工享有职业幸福感,才能成为百年企业,只有让员工享有职业幸福感,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员工是否拥有职业幸福感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关键。
什么是职业幸福感?所谓职业幸福感是指员工在从事工作过程中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能力得到提升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2. 提高员工职业幸福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